沉睡十年垃圾山 搖身變成生態園  

    城市近郊的垃圾場、垃圾山,不僅佔用土地,又會因治理不好形成新的污染,殃及周邊發展。而在淄博市周村區,一座廢棄沉睡了10年的垃圾山,通過實施生態化治理,卻搖身一變,成了碧綠環繞、蔬果挂枝的生態園。

    在位於周村區城郊的黃營垃圾場,記者看到,在一座佔地48畝、高達12米的垃圾山體及四週,環種了近18種30多萬株各類苗木,一片鬱鬱蔥蔥,其中不乏南方特有的棕櫚和玉蘭樹種,由黃楊組成的“2008china”模紋圖案赫然嵌在山腰。在由垃圾平整而成的山腳下,已建成近10畝的苗木培育園和蔬菜園,原先用於發酵的垃圾池也變成了魚藕相戲的生態池。

    周村區環衛局局長孫志勝介紹,多年來他們一直在探索垃圾場的可持續性綜合開發。經過綠化種植嘗試,排除了沼氣影響植物生長的可能性。在此基礎上,他們確定以廢棄10年之久的黃營垃圾場為試點,採取招商引資的方式,由常州自然園林置業公司投資進行垃圾場生態化工程建設。從年初至今,這家公司已投資60多萬元,效果顯著。

    常州自然園林置業公司經理王國良告訴我們,他們計劃投資200多萬元,經過平整、翻挖泄沼、翻埋覆土幾個環節,將垃圾山改造成易植土壤,種植經濟林果、蔬菜、花卉,形成生態農業示範園。然後,再投資開發觀光景點和相關服務設施,力爭用3年時間,把這裡建成集休閒、觀光、種養、環保工業為一體的綜合生態園。這樣,既改善了垃圾場的生態環境,為周圍群眾創造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同時又實現了土地資源的再次利用,形成可持續性産業鏈,有效帶動經濟發展。目前,他們正在與德國一家公司洽談在這裡投資建一個塗料廠,以工業收益促動環境改造,走良性互動發展之路。

    城市垃圾處理是個世界性難題,目前我國大多數城市仍採取填埋、堆積的方式,出現了垃圾山包圍城市的現象。周村區變廢為寶,對垃圾場進行生態化治理為破解垃圾難題走出了一條新路。(建紅 德志 梁勳 寧勇)

    

     《大眾日報》 2002年6月19日

    


上海崇明垃圾轉机站率先採用BOT模式
鞍山:攻破技術難關 變垃圾沼氣為汽車燃料
成都要建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
深圳全面推行垃圾分類處理
城市垃圾可望成“寶貝”
天津興建第一座垃圾焚燒發電廠
中國將成地球最大“垃圾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