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污染誰付費:溫州用市場機制治理污染  

    編者按:“誰污染誰付費”是國際上通行的做法,是環保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建立與完善,企業的污染治理必然要求實現市場化、社會化、專業化和集中化。溫州治理污染小企業的做法,既産生規模效益,降低運作成本,還加強了對污染企業的監管,值得各地借鑒。

    浙江溫州有不少小企業技術含量低、設備陳舊,污染嚴重,一直 令環保部門頭痛不已。從去年開始,溫州人轉變了觀念,由“誰污染誰處理”向國際通行的“誰污染誰付費”轉變,集中對污染嚴重的小企業進行整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記者日前在溫州市龍灣區電鍍基地看到,佔地300平方米的廢水處理站周圍佈滿了不少小電鍍廠。每家電鍍廠門口都有一個下水道,廠房裏排放出來的含酸廢水經下水道直達處理站處理後,紅褐色的廢水便成了清水。據溫州市環保局人員介紹,這個治污站是由該基地裏的105家電鍍企業投資160多萬元興建的,治污費則按每千瓦時電費0.2元收取。

    “這遠比我們自己治污合算多了。”一家電鍍廠的廠長説,他以前在龍灣狀元鎮辦廠,家庭作坊式的工廠只有6口鍋,但一套污水處理設備需5萬元以上,還要徵地。沒能力治污,就偷偷排水,結果被環保部門多次查處。現在,他每月只需按用電量付治污費就行了。

    事實上,除了買不起治污設施的企業外,還有許多有治污設施的企業為了節省成本,也經常少運作或不運作,相當多的設施被閒置,而環保部門根本無法監管數以千計的小企業。面對這些情況,溫州市政府決定,把同一行業分散的企業集中起來,建專業化基地,統一規劃,集中治理。基地建成後由物業管理性質的專業公司負責治理,從而真正做到了治理專業化、運作市場化。

    據統計,截至目前,溫州市已建成污染集中治理基地近20個。平陽建成了全國最大的製革污水處理廠,185家小企業免除了後顧之憂。(秦軍)

    

    《浙江日報》 2002年4月09日

    


蘭州西固區環保工商聯手治污
停水拉電治污染 椒江關停十五家重污染企業
武漢治污馬不停蹄:投15億再建3座污水處理廠
“引江濟太”解燃眉根本在治污
太湖水開始變清 治污染任務仍重
北京:投資7億啟動7大治污工程
上海通過治理污水規劃
專家提出陜西治污新觀點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