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冬日進補要小心

    冬季來臨,又到了進補的季節。俗話説,“藥補不如食補”。那麼,食補時究竟應該注意哪些問題?怎樣食補才算科學合理?中國藥膳研究會會長、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養生學及康復醫學委員會主任委員周文泉教授指出:“藥食同源、養醫同理,食療進補同樣應遵循中醫辨證施治的理論原則。具體而言,包括按病性進補、按病位進補、病後調劑進補以及以臟補臟等幾個方面。”

    周教授説,病的性質有寒熱之分,食物同樣有寒熱之別。從臨床使用食物的經驗來看,寒涼性質的食物多具滋陰、清熱、瀉火、解毒、涼血作用,對體質虛熱、津傷液耗者比較適宜,如小米、綠豆、白菜、西瓜、甲魚、百合、桑葚等;溫熱類食物多具溫經、助陽、活血、通絡、散寒功效,對體質虛寒、陽弱易感者效果頗佳,如蔥、姜、蒜、酒、麵粉、羊肉、狗肉、牛肉之類。只有選擇適宜的進補食品,有針對性地調節人體的陰陽氣血臟腑功能之偏,才能達到防治疾病、調補虛損、增強體質、延緩衰老、延年益壽的目的。

    至於按病位施補,周教授説,食物與藥物一樣都具有酸、苦、甘、辛、鹹五味。《內經》中已將酸、苦、甘、辛、鹹五味分別與人體肝、心、脾、肺、腎五臟相對應,五味入胃後各歸其所喜臟腑,分別滋養各臟腑之氣。因此,進補時應充分考慮不同部位和臟腑病變的差異,依據五味與五臟之間所喜所克的規律調節飲食,以達相互滋生、相互制約或補偏救弊的目的。正如《靈樞》所言“病在筋,無飲酸;病在氣,無食辛;病在骨,無食鹹;病在血,無食苦;病在肉,無食甘。”

    針對有些人大病初愈,盲目進補的心理,周教授認為,病後調理顧護正氣固然重要,但應注意避免飲食不當造成疾病復發或遺留後遺症。因為大病之後,脾胃運化能力較差,此時進補不僅要考慮食物的營養價值,還要考慮脾胃的承受能力。進補時最好採取少食多餐的方法,並選擇營養豐富又容易消化的食物為宜。周教授舉例説,有些人感冒剛好,發熱才退,便開始肆無忌憚大量進食葷腥油膩之品,結果導致發熱反覆。《內經》言:“熱病稍愈,當何禁之?……食肉則復,多食則遺。”不懂食療進補規律,胡亂進補,難免適得其反,南轅北轍。

    談到“以臟補臟”,周教授説,中醫認為動物臟器屬於血肉有情之品,其補臟的作用遠在草本植物之上,因此在食療中廣泛應用。如以豬心補養心血、安神定志,豬腎補腎益腎治療腎虛,羊肝養肝明目治療目澀,鹿筋強筋壯骨治療痿疾,鹿鞭補腎壯陽治療陽痿等。近代研究證明,動物臟器在生化特徵和成分構成方面有許多與人體相似之處,為“以臟補臟”提供了科學依據。目前,從各種動物臟器中提取有效成分製成的生物製品已達數百種之多,使傳統臟器療法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但由於不同動物臟器對人體的作用各有偏重,有的偏于益氣、補血,有的偏于養陰、助陽,因此在使用時要區別對待。動物的腺體和淋巴組織,如豬的腎上腺(俗稱小腰子)、甲狀腺(俗稱栗子肉)等,對人體有明顯的損害,食用不當,極易引起中毒,嚴重者可危及生命,故不宜食用。

    周教授特別強調,由於食物都具有各自的性能,在配合使用時亦會發生各種變化,減弱原有的保健醫療效果,甚至對人體産生有害影響,因此使用時應注意避免。如豬肉反烏梅、桔梗;茯苓忌醋;鱉肉忌莧菜;羊肉忌南瓜;狗肉、蜂蜜忌蔥;雞蛋、螃蟹忌柿子、荊芥;鯽魚反厚樸忌麥冬;鴨蛋忌李子、桑葚子;人參惡黑豆,忌山楂、蘿蔔、茶葉等。此外,胡蘿蔔、黃瓜等含有分解維生素C成分的食物,不宜與白蘿蔔、旱芹等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配伍,牛奶等含鈣豐富的食物不宜與菠菜、紫草等含草酸較多的食物一同食用。

    《健康報》 2002年12月09日


醫生:青年白領不要盲目進補
秋冬進補:不再適合現代人
人參與洋參進補有差別
冬令進補春天打虎:養生有道的上海人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