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1/10中風患者不足50歲

    慢性病已對上海居民健康構成相當威脅,尤其是吸煙、酗酒、肥胖、生活不規律,使腦卒中(中風)或腦血管意外不斷發生。這是昨日在滬召開的“第二屆全球非傳染病預防控制論壇”透露的資訊。

    近日,上海市醫學會對5000余位腦卒中患者進行的調查證實,在10個腦卒中患者中就有一個是50歲以下的中青年,而早期血管動脈硬化是主要元兇。有關專家介紹説,上海傳染病死因順位已從上世紀50年代的第1位下降至目前的第8位,而心腦血管、腫瘤、呼吸系統疾病成了死因的前3位,並佔總死亡數的75%。

    臨床證實,高血壓、吸煙、不合理營養、肥胖、精神障礙等是導致慢性病居高不下的主要危險因素。特別是高血壓,再次被證實是第一位危險因素。吸煙或飲酒年限超過10年的人,均佔慢性病發病人數一半以上。

    在昨日的論壇會上,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張勝年透露,上海正從市、區、街道三級網路監測管理系統入手,強化慢性病的控制工作,實行高血壓首診制度,對35歲以上人群首次就診就測高血壓,進行全程監測。同時編制上海地區合理營養指南,實施控煙行動綱領,啟動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預防和控制等,最大限度地降低慢性疾病發生。

    鮮為人知的中風徵兆:

    咳嗽、流鼻血、晝夜血壓差縮小,甚至只有130/85毫米汞柱的血壓,可能與中風有關。因為鮮為人知,便可能發生意外。  

    咳嗽,腦缺血的特殊原因

    咳嗽的“震撼”,有利於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動過速、室顫)的轉復,如同給瀕危病人一次心臟捶擊或電擊復蘇的機會。這在80年代初,已經在美國一些大醫院成為住院心臟病人必修的“自救課”。

    然而,也不是所有的病人都能從中受益。比如,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伴有動脈硬化的患者,可能因為咳嗽而引起意識障礙,出現面色蒼白、四肢無力、四肢抽搐、癱瘓等症狀。這就是醫學上所説的咳嗽-腦缺血綜合徵。

    這種綜合徵可以數年、數月發作一次,也可能一天幾次。發作後應進行特殊治療。預防的辦法是,有慢性支氣管炎者必須戒煙、禁酒,及時防治感冒和咳嗽,防患于未然。

    鼻出血,腦出血的先兆

    國外資料報告,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病的中老年人,在發生鼻出血後的1~6個月內,有50%的人會發生腦卒中。

    專家們認為,動脈硬化使血管彈性減退,脆性增加,容易破裂出血。而這種出血在鼻腔血管尤為突出,常常先於腦血管發生破裂。因此,患有高血壓的中老年人,應把鼻出血看作腦出血的先兆,要加強對高血壓、高脂血和動脈硬化的預防和治療。

    晝夜血壓差縮小,中風危險性增大

    高血壓與中風有關,而危險性最大的信號便是晝夜血壓差縮小。通常,人的血壓在24小時內有一個低谷時間(夜間2~3點)和兩個高峰時間(上午8~9點和下午2~3點)。高峰和低谷時的晝夜血壓差應大於10個百分點。若差距漸漸縮小,相差只有0.6~3.3個百分點,將提示已是發生卒中的高危險因素,應加強對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的治療措施。可是,高血壓病人卻很少知道自己的血壓白天和晚上的差距是否正常。

    高血壓標準改變與中風有關

    最近,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高血壓聯盟,對現行的1993年高血壓診斷指導標準(140/90毫米汞柱)進行了修改,提出1999年指導原則為高壓(收縮壓)大於130毫米汞柱,低壓(舒張壓)大於85毫米汞柱,就應診斷為高血壓。之所以改變,是因為這有利於預防心力衰竭和中風。

    近年來大量研究表明,若把血壓降至130/85毫米汞柱以下,有利於大幅度降低心衰和中風的發病機率。也就是説,血壓大於130/85毫米汞柱已是中風的發病因素,若無遠慮,必有近憂。當然,新的指導標準又強調説,不可以機械地看待這個原則。比如血壓130/85毫米汞柱對不常運動、身體肥胖、膽固醇又高的人,顯然是心衰和中風的危險因素,必須進行降血壓治療;但是,對經常運動、體重正常、膽固醇又不高的人,即便血壓處在140/90的稍高水準,也未必就是中風的危險因素,因此也沒有必要進行治療。

    上海電視臺 2002年11月06日

    


“小中風”拉響警報
腦卒中大調查:健康青年也會中風
專家:"心梗""中風"耗費驚人
中風患者就診越早療效越好
腦血管病成為國人第二位死亡原因
北京中風患者年齡走低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