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婚姻家庭大調查  

    今年4-6月,全國婦聯開展了“全國婚姻家庭道德狀況問卷調查”。調查共涉及全國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01個縣市區,調查結果顯示:

    一、中國城鄉婚姻家庭總體狀況:穩定、和諧、平等、向上

    1、城鄉家庭的婚姻狀況

    我國城鄉家庭婚姻關係穩定,離婚率較低,現代文明的婚姻觀念佔主導地位。本次調查對象中,初婚者佔85.5%,再婚者佔2.5%,離婚者佔1.3%,喪偶者佔2.3%,初婚者的高比率和離婚者的低比率説明我國城鄉居民婚姻的穩定性較高。在擇偶方面,城鄉居民都基本上走出了父母之命的傳統,而是以當事人自己的意見為主(68.2%),且以對方的人品為擇偶的首要標準。

    家庭內部夫妻權力雖有差距,但趨於平等。家庭事務決定方面,夫妻共同決定已成為城鄉家庭的主要選擇。在夫妻共同決定這一大的背景下,家庭中權力的分配基本上是熟悉者有較大的決定權。丈夫在購買大件物品時的決定權為24.5%,妻子為7.0%;在家庭日常開支方面丈夫的決定權為13.9%,妻子為57.0%。這種差異一般並不表示夫妻之間的不平等。當然,從總體上看,男性在家庭重要事務決定方面的權力大於女性,城市家庭女性對於家庭事務的決定權大大高於農村女性。家務分工仍保留著較多傳統的格局,女性承擔了更多的家務。

    夫妻間性生活嚴肅,對不合法的兩性關係持拒斥態度。調查顯示,城鄉居民對夫妻性生活認為非常重要和很重要的佔46%左右,婚前性行為的發生率不超過7%,有87%的人對婚外性行為持排斥態度,女性(89.6%)和年齡越高的人對於婚外性行為的評價更趨向於批判態度。此外,城鄉家庭對“試婚”、“非婚同居”、“網戀”均持拒斥態度(比例分別為61.1%、70%和48.6%)。

    婚外戀雖不普遍但較為嚴重,多數人對婚外戀持理性態度。調查顯示,有四分之三的被調查者對婚外戀持否定態度,有約四分之三的人認為婚外戀並不多見,但也有9.3%的人認為婚外戀較多和很多。在一向被認為是婚外戀高發地帶的城市,認為周圍婚外戀很多和較多的佔12.2%,有66.4%的被調查者認為這種現象較少和很少。依這種結果來解釋,城鄉總體上以及城市本身的婚外戀遠非我們想像的那麼普遍。但是,這並不等於説,當前的婚外戀現象不嚴重,也不值得引起我們的重視。恰恰相反,在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下,婚姻之外的戀情本身就不可能處於主流地位,婚外戀現象的嚴重與否,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對待婚外戀問題上,多數人持較為理性的態度,主張挽救危局(69.7%),這種現實的、較為寬容的觀點,可能與近年來社會對這一現象的討論和引導有關。

    面對離婚,雖然仍有社會責任的羈絆,但人們的心態已更為平和,個人感情因素受到應有的重視。儘管近年來,人們對離婚的態度已趨向寬容,調查發現,當人們面對離婚這一併不輕鬆的話題時,仍然表現出了較為矛盾的態度,數據顯示,認為“感情完全破裂,就應該離婚”的比例達55.9%,可以表明人們對自身價值和婚姻關係中感情因素的重視。但實際上人們又有現實的考慮甚至是牽掛,使得當事人不能輕易離婚。三種不能離婚的理由(為了孩子、社會壓力大、未必能再找到合適的)合起來達43.5%,其中為了孩子不要離婚(佔36.9%)是十分正當而且被社會廣泛認可的理由。這種面對離婚強調個人價值和社會責任觀點的對立,是當前我國城鄉居民在婚姻觀念上受現代思想和傳統觀念雙重影響的一個折射。

    2、趨於平等協商的親子關係和全面嚴格的子女教育

    子女在城鄉家庭的地位非常重要,親子關係趨於平等協商。關於教育孩子的原則,城市被訪者中有90.6%認同“平等相待,給孩子講道理”的教子方法,説明城市居民基本上接受了現代的子女教育觀。當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困難時,城市中的父母主張與孩子共同解決問題的佔64.1%,主張父母要主動為孩子解決問題的佔37.7%,可以説,城鄉居民都主動參與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但值得注意的是,城鄉居民對待子女的這種態度不同於西方文化對孩子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這也許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家長責任的強調有關。總的看,無論城鄉居民,在與子女關係上都已經或開始趨向於通過平等協商的方式解決問題,親子關係呈現出一種良性發展的態勢。

    子女教育既全面又嚴格。一方面,人們通過子女參加家務勞動和公益活動,來強化子女的道德養成,調查發現,城鄉孩子幫父母做家務的比例分別為65.9%和85%,城市3/4以上的學生參加過學校組織的保護環境和捐錢捐物的活動,農村3/4的學生參加過義務植樹、捐錢捐物、幫助他人的活動,對於子女參加上述活動,約2/3的城市和農村家長無條件贊成;另一方面,家長們也通過對子女成長環境的控制來努力為子女的健康成長服務,城鄉居民(2/3)對子女看電視和上網,均持小心謹慎的控制性態度,在子女交朋友方面,有55.6%的家長表示要“有所約束”。

    3、子女分擔的家庭養老和老人對精神慰藉的需求

    子女共同分擔的家庭養老是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養老方式。在家庭贍養方式中,由於成年子女與父母分開居住的比例在城市高達69.0%,在農村為59.9%,因此老人的贍養也就以分開居住,經濟分擔和精神慰藉的方式為主,與老人同住贍養老人是一種補充方式。調查顯示,在分開居住的條件下,有近六成的子女至少半月看望一次父母,子女看望父母的頻率較高,在看望父母的同時,子女會為父母提供經濟上的幫助,城市居民2001年平均每月為父母(公婆)花銷123.85元,而農村居民在2001年全年為父母(公婆)的平均花銷是463.76元。當老人生病時,70.0%的調查對象與兄弟姐妹輪流來進行照顧。

    城鄉子女更多強調對老人物質照顧的滿足,而對老人的精神需求重視程度不夠。在老人生日時會有六七成的子女與老人共同慶祝,但對於老人的日常精神需求,只有10.9%的子女注意到並給予滿足。特別是在農村,由於經濟條件的限制,子女對老人的贍養更是集中在物質生活的滿足上,對老人精神慰藉的重視更為匱乏。但一個令人欣喜的事實是,近3/4的調查對象認為老人再婚的事情應由老人自己做主,這表明老年人婚姻權益受到重視。

    4、有張有弛、感性與理性相融的兄弟姐妹關係

    兄弟姐妹是個人重要的社會關係網路。結婚之後,他們多數還是經常往來,在一方遇到困難時,雖然大家不是“不惜一切代價地幫助解決”,但絕大多數也是盡力而為,形成了以父母為仲介的支援性關係。他們在利益上分得不是十分清楚,44.1%的被調查者主張“親兄弟、明算賬”,47.5%的被調查者認為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親兄弟明算賬”與“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相結合就是理性加情感,這是當前我國人們處理兄弟姐妹關係的主要原則。在贍養問題上,“家庭條件好的多分擔責任”成為一種共識。

    二、城鄉居民婚姻家庭存在的問題

    1、不合法的兩性關係

    嚴肅而合法的兩性關係是我國婚姻道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外開放以來,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一些西方婚戀包括性觀念傳入我國,並逐漸有一些市場。本次調查顯示,婚前性行為、婚外性行為、非婚同居、試婚等在我國被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婚外戀雖沒有媒體渲染的那麼普遍,但也非常嚴重。這些無疑都會對我國現行的婚姻家庭制度帶來深刻的影響。特別是在性關係問題上,年輕人、文化程度較高者持更加開放的態度,這在其他調查(如對當代大學生性觀念的調查)中反映得更加明顯,這不能不引起社會的注意。

    2、對家庭暴力的反對與猶豫

    調查表明,我國城鄉家庭暴力的發生率並不低,被訪者中有7.9%的夫妻之間經常發生動手打架的現象,38.7%的人表示偶爾發生此類行為。而且,家庭暴力在農村家庭中的發生率要遠高於城市家庭,中西部家庭暴力發生率高於東部。對於家庭暴力,城鄉居民基本上持否定態度(79.8%),但仍有17%的人認為面對家庭暴力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面對家庭暴力時的應對策略,城鄉居民的第一選擇為“逃離現場”(47.7%)。人們對家庭暴力這種既反對又猶豫、模棱兩可的態度既與中國傳統文化對家庭事務的基本判斷(夫妻打架是家庭內部事務)有關,也有法律意識淡薄、男女不平等等方面的原因,當然還有現實的考慮(夫妻打架後還要在一起生活,而其他選擇可能會鬧散家庭,總的説來並不是辦法),由此説明,反對家庭暴力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任務。

    3、子女教育問題

    在子女教育方面,調查顯示,我國城鄉親子之間趨於形成平等協商的關係,但與西方相比,中國父母過多地參與子女的問題解決,有越肘代皰之嫌,而對子女獨立性的培養重視不夠。第二,家長們雖然注重子女道德素養的形成,但對子女的創造性、合群方面的要求常常被忽視。第三,在子女培養上的功利性。“出人頭地”成為父母對子女的最大希望,這種對子女“成功”且要高人一頭的期盼,實際是中國傳統上“功成名就”思想的延續,是一種對淩駕於他人之上的權力和地位的嚮往,應該引起足夠的注意。第四,親子之間的衝突顯示(調查發現,親子之間較嚴重的矛盾主要發生在孩子上學方面,比例高達48.0%),我國城鄉家長們過於重視子女的學習,因此與子女發生衝突的比例居於首位。這與前一兩年發生在親子之間的一些震驚全國的血案互為映照。雖然近幾年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已經在減輕學生負擔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但這些努力的成效如何,在整個教育制度沒有根本改變的條件下,能否實行下去,都還是疑問。

    4、代際關係錯位問題

    透過調查資料,並結合實際生活中的感受,可以發現,我國城鄉家庭代際關係存在著錯位問題,尊老不足,愛子有餘是具體表現。一方面城鄉家庭對老人的需求相對重視不夠,導致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難以得到有效的滿足,同時,子女往往要求老人擔負起照看孫子和承擔小家庭家務勞動的責任,導致老人負擔過重;另一方面,子女對自己的下一代投入了過多的精力和財力,甚至發生了“過度關注”的問題,引發親子之間的衝突。尊老不足可能是中國傳統的尊老文化遭遇現代化過程洗禮的産物,因為在西方,同樣有這樣的問題。愛子有餘則是典型的東方式文化在市場經濟激烈競爭的刺激下的一種反應,其中還包含有人們在祔保障制度不健全條件下對生育子女在未來生活獲得較高回報(養兒防老)的期盼。

    人民網 2002年9月04日

    


品嘗21世紀最初和最後的婚姻晚餐——亞婚姻實錄
單身心情:圈內的人都“婚”了
離異者後悔 上海復婚人數比1994年翻一番
中國婦女在受教育和婚姻家庭中地位明顯提高
執著單身不拒絕戀愛 走進都市"恐婚"族
當婚姻不再是生活方式
情感測試:你適不適合婚姻生活
需要指導 探訪離異單身女人部落
五十年情感生活比較 離婚篇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