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專家:留意“生活方式癌”

    癌症被稱為“20世紀的瘟疫”。但如果你始終保持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這場瘟疫可能就很難侵襲于你,因為現有的絕大多數癌症都是由於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行為引起的。

    這絕非聳人聽聞或嘩眾取寵。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上海醫學會科普學會主任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肝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楊秉輝教授最近特別撰寫了一篇非常有趣而又具有警示意味的文章———《預防生活方式癌》。

    生活習慣“制”癌

    楊教授指出,直接與遺傳有關、與職業有關的癌是有的,但為數不多,而與人類生活方式或是生活中的行為有關的癌,卻佔到了80%。醫學界之所以提出“生活方式癌”這個概念,就是要提醒人們要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摒棄不良的生活習慣。為什麼要將生活方式與預防癌症聯繫起來楊教授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每個人身上都有原癌基因,也有抗癌基因,一般情況下它們都是處於封存不動狀態。但如果發生了某種特別的情況,使得原癌基因被激活了或抗癌基因丟失了,人就會患上癌症。那麼原癌基因是如何被激活、抗癌基因又是如何丟失的呢?肯定是與外界的因素有關,這種外界的因素就來自於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行為。打一個比方,苯並芘已被明確是一種致癌物質,它是如何進入人體引起肺癌的呢?是因為抽煙吸入了大量的苯並芘,這就是典型的“生活方式癌”。

    何為“生活方式癌”

    通常所説的肝癌、胃癌、肺癌等等,是從器官名稱上區分不同的癌症。若從發病原因來看,癌症大致可分三類,即:生物致癌,包括病毒和寄生蟲,如白血病、鼻咽癌、血吸蟲所致的直腸癌等;化學物質致癌,如亞硝胺、苯並芘可致食管癌、肺癌;物理因素致癌,如過多照射線可致白血病等。

    那麼何為“生活方式癌”呢?楊秉輝教授説,抽煙、酗酒、經常熬夜吃夜宵、在車水馬龍的街頭呼吸汽車排放出的尾氣甚至在家炒菜時釋放出的油煙霧氣等等,都存在著致癌的可能可能性。生活水準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變、社會的轉型使人類逐步擺脫了營養不良和傳染性疾病,而大量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又堆積在人類面前,癌症就是其中之一。人類不健康的衣食住行都有引起癌變的可能,這種癌症就是“生活方式癌”。

    生活方式的改變的確可以改變癌症發生的概率,這是預防“生活方式癌”的最大動力。

    以女性惡性腫瘤的發生為例,據統計,解放初期上海市女性惡性腫瘤中排序第一的宮頸癌現在已降至第八位,醫學院在進行臨床教學時已很難找到活著的晚期宮頸癌的例子,只能給學生看資料照片,而過去極少見的乳腺癌現在卻排到了第一,這是生活方式的改變影響女性癌症排序發生變化的最生動的例子。因為宮頸癌的發生與生孩子多、性行為混亂有關,18歲以前發生過性行為的女性也易患上宮頸癌,而乳腺癌的發生則與營養過剩、哺乳過少有關。

    預防“生活方式癌”的動力

    生活方式的不同還使城市與農村的癌症排序譜有所不同。在農村,發病率居高的是胃癌與食管癌,而在大城市卻是肺癌、直腸癌等。上海市民中大腸癌的發病率在各種癌症發病率的順序中已從第六位升至第四位,發病數凈增3倍,與近年來脂肪的消費增幅恰成正比。1998年,美國首次出現癌症死亡率下降趨勢,因為美國人更早更多地意識到了癌症與飲食習慣的關係,通過改變飲食習慣、戒煙及提高B型肝炎疫苗覆蓋率,腫瘤得以逐步減少。

    預防“生活方式癌”,這個主要從預防學的角度提出的新概念,目的在於倡導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樹立防癌意識。它告訴人們,癌症是可以治療的,但如果按照現行的保健觀念,一定要到感覺到病痛時再去治療,這時的癌症已發展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治療不僅變得非常困難,而且代價也將更為昂貴。(段衛華)

    《新聞晨報》 2002年1月30日

    


美科學家:華裔煙民“較少患肺癌”
每天吃倆柑橘 有望抑制癌症
日本開發出抗子宮癌疫苗
三分之一癌症是吃出來的
日本開發出抗癌新抗體
女性何時易患癌
癌症早期診斷新方法
蘋果番茄有助抗癌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