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是假創收是真 武漢驚曝買賣教師崗位內幕

    今年8月,武漢市新洲區一批持有教師資格證的民辦教師失去了“民轉公”的希望。絕望之中,他們將新洲區違規違法“買賣教師崗位”的內幕抖了出來:

    1996年和1997年兩年,新洲區打著招聘教師的幌子,公開買賣公辦教師崗位539個,獲利1200多萬元。時至今日,這批“買崗教師”仍未拿到教師資格證,卻每天登臺講課,其低下的素質如何承擔得起教書育人的重任?

    招聘是假,創收是真

    按照湖北省和武漢市的安排,新洲縣(去年撤縣改區)要在1997年接受“普九”達標驗收,為此要解決師資緊缺的問題。新洲區教委主任朱懷清介紹,當時縣教委制訂了《面向社會公開招聘教師實施方案》,對招聘對象和條件作出明確規定。通過出題統一考試,1996年和1997年分別有439人和100人被招聘為國家公辦教師。對招聘錄用對象,按農業戶口每人2.8萬元,非農業戶口每人2.5萬元,由財政局一次性收取城市增容費,用於招聘對象的培訓、工資發放和補充“普九”經費的不足。

    記者拿著民辦教師的舉報材料,按圖索驥進行調查。招聘教師收取數萬元增容費有無政策依據?記者表示要在武漢找有關專家諮詢時,區教委主任朱懷清立即反對:“你不要找專家了。”

    新洲城區一位四五年前從農村招聘進城的機關幹部説,他當年報名參加幹部招聘考試和被招聘錄取進城時都沒有交城市增容費,他認為招聘教師與招聘國家幹部一樣,也不應交增容費。

    記者從有關人事部門了解到,我國一些特大型城市為控制人口的過快膨脹,曾向遷入者徵收一定的城市增容費。而地處武漢市郊的新洲城區並非大城市。上世紀90年代新洲從村幹部、鄉鎮集體企業負責人中招聘過國家幹部,凡被招聘上崗者都無需交納增容費。

    記者將了解到的情況告之朱懷清時,他不得不承認:“收增容費是有點不對。”況且,縣教委當時招聘教師時,聲稱主要是充實邊遠貧困地區農村學校,後來,這些“招聘教師”絕大多數留在鄉村小學任教,沒有進城。

    教師被人們尊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擔負著教書育人的神聖職責,沒有相當的文化水準和道德素養是難以勝任這一職業的。華中師範大學從事教育科學研究的青年學者夏家法指出,正因為教師具有鮮明的職業特殊性,國家有關法規文件規定只有先取得教師資格證書才能上崗教書,而新洲為收取數萬元所謂的“增容費”,放鬆對招聘對象的素質要求,這種招聘教師之舉實質就是買賣教師崗位,在《教師法》、《義務教育法》中沒有依據,與“買官賣官”相類似。

    新集鎮一位姓張的“買崗教師”説:“我們招聘上崗的那批人至今沒拿到教師資格證書,按國家規定,都成了不合格教師,真擔心隨時被勒令下崗。”

    環環有假,輕鬆過關

    由於招聘對象要交城市增容費,要具備年齡30歲以下、具有國家承認的中專及以上學歷等條件,招聘公告發出後,起初報名者寥寥無幾。因要價較高,一般農戶買不起;文化程度要求高,家庭富裕些的子弟大多沒有取得大、中專文憑,不夠條件;而真正的大、中專業生當時大都能夠找到工作單位,也用不著花錢買份教師崗位。後來有錢有門路的人弄到或花錢買到了大、中專文憑,且在最初“供大於求”的情況下,輕易地通過審核,獲得准考證。買假文憑報考的“先行者”“闖關”成功後,其他人紛紛效倣,報考者日漸增多。據了解,新集、辛衝、陽邏、李集等經濟較發達和建築包工頭較多的鄉鎮“買崗”者較多,而徐古、舊街等經濟落後鄉鎮少有人問津。

    新洲長期在農村任教的百餘名民辦教師,對“買崗教師”的情況“知根知底”,他們掌握的81名“買崗教師”中就有四五成是小學或初中文化程度。

    有人反映,“買崗教師”李翔上崗前正在讀初三,先在洪寨小學上崗,後轉到寶龍小學任教。據此線索,記者找到洪寨小學,其校長程幼福説,李翔招聘錄取後,被縣教委分到洪寨小學教書。李翔年屆40歲的母親常年在家務農,出於“責任心”,在兒子參加區教委統一組織的3個月教學培訓期間,頂替兒子代教小學二年級數學課。記者在寶龍小學見到李翔,他在這所小學教高年級課程。他拿出一張1996年6月30日公安機關簽發的身份證,證上的人頭像就是站在記者面前的李翔,可姓名卻是“黃敏”。“怎麼不是你的姓名?”面對記者的不解,李翔解釋説,1996年報考應聘教師時,父親出差在外,母親黃秋梅為他改了姓名,並重新辦了一張身份證。他還聲稱自己是新洲衛校畢業。記者問他:“學了哪些專業課?”“兒科、健康教育和解剖學。”“還有呢?”“記不得了。”新洲衛校學生科科長仔細查閱學生花名冊後確認,近些年學校沒有叫李翔的畢業生,倒有一位1994年畢業的學生叫黃敏,但當時已經安排好了工作。

    為獲得准考證,報考者不僅買假文憑,改姓名,還有改年齡的。曹井小學“買崗教師”程順才稱自己是新洲經校函授中專畢業生。記者問他“經校”的全稱是什麼,他始終沒能答上來。這位教師當初報考應聘所持的中專文憑可疑,其報考時自報的年齡也難以讓人相信。曹井村村民説他是1961年出生的,買崗時已過35歲,是他們的村長,不符合報考的年齡要求。而記者在區財政局製作的教師工資表上看到他的出生年月是1963年7月。採訪過程中,程順才又告訴記者他生於1968年,1979年高中畢業,今年33歲。按他的介紹推算,他2歲就開始上學,11歲高中畢業。

    招聘方案還規定,報名參加應聘者必須是新洲本縣人。然而,只要有錢,外地人也能順利通過審核。實際上,“買崗教師”中就有黃岡市和武漢市黃陂區等地的社會青年,他們先花3000元買下新洲縣農村戶口,再花3000元買個新洲城鎮戶口,然後與新洲城鎮青年一樣花2.5萬元買個教師崗位。

    獲利一時,貽害無窮

    靠金錢鋪路踏上講臺的“買崗教師”大都文化基礎差,教學水準低。新洲城區一位騎三輪車的師傅反映,有位“買崗教師”講授小學語文課本中《烏鴉喝水》時,連“喝”與“渴”兩個字都分不清,發音時張冠李戴。曹井村一村民給“買崗教師”張錦秀出了一道數學題:“三分之二加二分之三等於多少”,張老師回答“等於五分之五”。記者在曹井小學出了類似的一道數學題,這位張老師“顧左右而言他”,最終沒能做出來,真不知當初在招聘考試中她是如何過關的。

    學生們稱“買崗教師”為“水貨老師”。汪山小學學生編了一首童謠諷刺道:“我們學校真不錯,水貨老師七八個,論説教書教不倒,抹牌賭博第一個”。“買崗教師”影響到教師的整體社會形象,有位家長嫌在向東小學任教的“買崗教師”水準太低,捨近求遠,將自己的孩子送到駱畈小學上學。

    “買崗教師”佔住了崗位,而正規師範學院畢業的學生無法進校教書,降低了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不僅如此,一批低素質的買崗教師“濫竽充數”,與高素質的正規師範生拿同樣的工資,也影響了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向陽小學一位正規師範畢業的教師説,自己比“買崗教師”的工資還低些,“有想法,但沒辦法”。

    另外,1996年和1997年,新洲還從初中畢業生中分別招了288人和160人進入小教師資班,這些學生收費與招聘教師要交的增容費完全一樣,即農村戶交2.8萬元,非農戶口交2.5萬元,不同的是他們要在師資班學習3年才能上崗。如今,這批學員已經畢業,但他們只能享受每月280元的工資待遇,與民辦教師差不多,拿到專科文憑後才能轉為公辦教師,並享受相應待遇。這樣,造假“買崗”者得了好處,誠實者反而吃了大虧。

    羅坪河小學校園內,有個擺滿了餅乾等零食的小賣部與教室一墻之隔,一到課間休息,小賣部就向學生兜售商品。新洲區政府一位機關幹部説,這不是個別現象,由於“買崗教師”大多素質低下,多次培訓也難適應教學工作,只得轉崗。學校閒人多了,便在校園內、校門口開副食店、餐館,千方百計刺激學生消費,甚至關起校門“強買強賣”,逼著學生買質次價高的東西。這種現象讓做家長的憂心忡忡。

    “招聘教師”收取的1200多萬元“增容費”的最終下落,社會上議論頗多。一些民辦教師認為,這些錢是財政局和教委兩家分了;有的還認為,這次所謂的“招聘教師”旨在解決富家子弟和幹部子弟的就業問題。

    “買崗教師”使新洲區背上了沉重的財政包袱。哪怕素質極低的教師,因為他曾花錢買崗,教育行政管理部門便很難辭退他,財政就要為他發工資甚至養老。正因如此,當初新洲縣委主要領導決策時,遭到縣財政局的反對。目前,全區由財政供給的教師有11776名,教師工資總額達8945萬元,佔全區工資支出總額的59.8%,佔全區可用財力的63%。

    記者的調查對新洲區委有所觸動。區委已責令區教委對“招聘教師”進行全面清理。區紀委還將對所涉及的假文憑立案查處,對10多個至今未取得合格學歷、又不能勝任教學工作教師的作轉崗處理。

    新華網 2001年11月13日

    

    


教師資格首次認定 廣州出臺實施方案
高等學校特聘教授崗位制度實施辦法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