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首頁
焦點新聞
地方快訊
政策法規
大千世界
民風民俗
地方掠影
專題總匯
明星企業
侗族的獨特建築--鼓樓、花轎和禾晾

    侗族的鼓樓

      在侗族人民居住的地方,那些鼓摟和花橋最為引人注目。

    高高地聳立在侗寨中的鼓樓,按照建築造型可以分為:幹欄式、樓閣式、密檐式、門闕式、民居式等,其中以密檐式為最多,在絕大多數侗寨中都能見到。 密檐式鼓摟下半部像座亭子,上半部像座寶塔。它的下半部內外各有4根大木柱,支撐起一座正方形的大廳堂。亭的四週有欄杆和坐椅,中間是一個石砌的大火塘。它的上半部好像一座密檐式的寶塔,有5層、7層、9層、11層,甚至更多層的,高達10-15米。一般是四邊形或六邊形,檐角高高翹起,態勢如飛似躍。樓頂小閣放置著一面皮鼓,這就是鼓樓名稱的來由。樓外尖頂上塑飾寶葫蘆或千年雀等象徵吉祥的造型。

    高大的鼓樓完全是用杉木製作的,全樓找不到一根鐵釘。站在樓下仰望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條木,橫穿直套、縱橫交錯,結構異常嚴密。鼓樓內部也非常講究,樓頂上、檐角上和封檐板下都裝飾著精美的彩塑和繪畫:有飛禽走獸、有花鳥魚蟲、有人物故事、更有大量的侗鄉風情畫。

    鼓樓不僅是精美的建築藝術,而且在侗族人民的生活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按照侗族的習俗,每一族姓都要建一座自已的鼓樓,因此族姓多的村寨裏鼓樓就多。貴州省黎平縣啟興寨就建有5座大小、樣式各不相同的鼓樓。每座鼓樓的高低、裝飾,都體現著這個家族的審美觀念、志趣和願望,因此人們都為本族鼓樓的高大雄偉或裝飾的豪華精美而引以自豪。

    鼓樓內有一架附著在大木柱上的梯子,遇到緊急情況時,便派人登上樓頂的小閣,敲打皮鼓,向全寨報警。人們從鼓的節奏中就可以分辨出發生了什麼事情,並作好準備前往鼓樓集中。如果有需要全族人集體協商的大事或需要眾人裁決的村民糾紛時,也都在鼓樓集會解決,因此鼓樓是全族姓人的政治活動中心。平時人們喜歡在鼓樓休息,節日裏全族男女老少都到鼓摟來娛樂,在鼓樓前的坪場上吹蘆笙、跳舞、唱歌,往往通宵達旦。

    侗族的花橋

    花橋和鼓樓一樣,也是侗族人民建築藝術的精華。侗族人民在環繞村寨的河流上或穿寨而過的小溪上,建起一座座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花橋。花橋的全部橋身都是用杉木橫穿直套,卯眼相接,不用一根鐵釘和鐵部件,結構極為合理。他們還在橋身上建起一個長廊式的建築,把橋身完全遮蓋起來。長廊上有供過路人休息的長凳。因為人們可以在橋上避風躲雨,所以花橋也被人們稱為風雨橋或長廊風雨橋。

    從結構上花橋可以分為亭閣式和鼓樓式兩種。橋面上有亭閣式建築的是亭閣式花橋,這種花橋在侗族地區是常見的。在比較寬闊的河面上,往往在大橋長廊上加蓋3至5層的四檐四角的鼓樓式建築,這便是壯觀的鼓樓式花橋。

    位於貴州黎平縣地坪鄉的花橋,橫跨在美麗的南江河上,橋身長約70米,寬約4米,距水面高8米。橋上建有三座橋樓,中樓高約5米,是一座五重檐四角攢尖頂的鼓樓,頂上安裝有葫蘆寶頂,橋兩端是三重檐歇山頂高約3米的鼓樓。橋翼角巧裝套獸,橫廊頂脊裝飾泥塑鴦鴦、鳳凰。廊內兩側繪有侗族風俗畫和花鳥山水畫,形象生動。橋北端配建一座高約9米的六角攢尖頂的風雨亭。亭中常住著一位老人,他一年四季從早到晚,在這裡沏上茶水,供來往行人飲用。橋的柱頭上挂著一捆捆由熱心的侗族婦女扎制的草鞋,為行人提供方便。隆冬季節,寨裏的人還輪流挑柴來生火,供行人歇息時取暖。這些暖人的情意,顯示了侗族人民樂於助人,熱情待客的美德。

    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縣有一座現今中國最大的風雨橋,名龍津橋。這座橫臥在舞水上的風雨橋始建於明代萬曆十九年(1591年) ,400多年來經過多次損毀和多次重建,一直是湘黔公路的交通要塞,是商賈遊客往來雲集的繁華之地,史稱三楚西南第一橋。1998年初,為恢復這一歷史名勝,開發旅遊資源,芷江侗族自治縣縣委、縣政府決定重修龍津侗鄉風雨橋。 1999年初,正式動工修建龍津橋;1999年11月7日該橋竣工投入使用。新的龍津風雨橋全長246.7米,寬12.2米,人行道寬5.8米,人行道兩側長廊共設廂房式店面94間,使其不僅具有旅遊觀光、交通往來的功用,而且還是世上獨一無二的風雨橋商業步行街,長長的橋廊上相隔不遠就建有一座橋亭,一共是7座橋亭,中間最高的一座橋亭高17.99米。登上亭臺可以觀賞舞水兩岸風光,河西巨大的建築群是全國內陸最大的一座媽祖廟----天后宮;河東岸邊是侗鄉最大的吊腳摟群,遠處群山疊翠,近處舞水飛濺,恰似一幅飄動的風光畫。

    禾晾

    在侗寨中鼓樓、花橋和吊腳樓,顯示了獨具特色的侗族建築藝術,禾晾則以它奇妙的用途令人們諒異,並且成為侗寨一景。

    禾晾是侗鄉獨有的奇景,一進入侗寨在溪水塘邊或綠樹樓旁,有一排排高達4米的大木架,整齊地圍寨而立。大木架由兩根粗大的杉木柱和兩根穿方構成,穿方中間橫穿看一二十根由圓木組成的可以活動的桁條,禾晾的頂部由杉木皮成人字形蓋在兩邊。

    禾晾是做什麼用的呢?平時人們很難知道它的用途,但是到了豐收的秋季,人們一看便知它是曬糧食用的。原來侗族人民聚居的地方多是高寒山區,以務農為主,多種植糯禾、黃粟、糝子等。侗族人民不但勤勞,而且有珍惜糧食的好傳統,當收穫季節到來時各家各戶都選擇寨邊日曬時間長、通風良好的地方,起牌立架,專門用作曬禾把和黃粟、糝子穗。由於侗族人素來團結友愛,所以他們立的禾晾一個挨著一個,一排接著一排,一直把溪塘邊和寨子旁圍了起來,構成了一個連心架。它們沿溪環寨,構成了一派雅致的田園風光,當秋收時節禾晾上挂滿了沉甸甸、黃粲粲的禾把時,又好似給侗寨圍上了一條金色的長龍。

    冬季禾把已經被太陽曬夠了,被風吹乾了,這時侗族人放禾下晾、收谷入倉,家家戶戶殺雞宰鵝,歡歡喜喜共慶豐收,整個侗寨充滿了節日氣氛。

    侗族杉木樓

     美麗的侗族村寨裏,侗族人住居的多是杉木作的吊腳樓。一般都是三層建築,除了屋頂蓋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鑿眼,柱與柱之間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連在一起,儘管不用一個鐵釘也十分堅固。房子四週還有吊樓,樓檐翹角上翻如展翼欲飛。房子四壁用杉木板開槽密鑲,講究的裏裏外外都涂上桐油又乾淨又亮堂。

     因為侗寨多在山區,氣候多雨潮濕,而且多蛇和蟲獸。為避免為其所傷,所以底層不宜住人,是用來飼養家禽,放置農具和重物的。

     二層是飲食起居的地方,內設臥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內。臥室的外面是堂屋,那裏設有火塘,一家人就圍著火塘吃飯,這裡寬敞方便。由於有窗,所以明亮,光線充足通風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堂屋的另一側有一道與其相連的寬寬的走廊,廊外設有半人高的欄杆,內有一大排長凳,家人常居於此休息,節日期間媽媽也是在此打扮女兒。

     第三層透風乾燥,十分寬敞,除作居室外,還隔出小間用作儲糧和存物。

     侗族村寨裏這種幹欄式的吊腳樓一座挨一座,它們依據地形和個人的愛好而建,所以千姿百態、各具特色,有的像一座雄偉的寶塔、有的像一間輕靈的亭閣、有的像一座壯麗的宮殿、有的像一條優美的畫廊……它們是那麼整潔雅致,再配以鼓樓、花橋,將侗寨裝飾的美麗大方。杉木樓體現了侗族人的勤勞智慧。他們吸收了漢民族的建築藝術,結合本民族的自然環境和審美觀,創造性地加以運用,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侗族民居建築。

    

漫步侗鄉 感受侗族文化
中少數民族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