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郵報:汽車業、購車貸款及中國工業化進程(2)

    ——購車貸款加速了中國從農業國家向工業國家的轉變

    美國《華盛頓郵報》2002年12月17日刊登文章:擦亮中國的新興工業(作者:彼德古德曼/ Peter S. Goodman)

    中國政府統計顯示今年前十一個月中國市場共銷售各類轎車超過100萬輛。在十年以前,中國是不可能擁有這樣的汽車銷售量的。那時候中國幾乎不存在私人汽車購買者,汽車的銷售對象基本上僅限于政府機關、軍隊和國有企業。而今天中國所銷售的汽車中有40%是買給個人的。個人購車的興起是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

    中國汽車銷售的火爆吸引了世界各大汽車公司。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已經在中國建立了三家合資汽車廠,本月晚些時候通用公司還將與山東省煙臺汽車工業總公司簽署合作協議,建立自己在中國的第四家合資工廠。德國大眾汽車公司最近公開宣佈該公司在中國地區的汽車銷售量已經超過了在美國地區的銷售量。日本的豐田汽車公司、日産汽車公司和南韓的現代汽車公司都已將在中國投資超過10億美元。他們在中國建立的合資工廠都將全力投入中國汽車市場的競爭。

    中國人也許不知道,在美國各大汽車公司從汽車信貸業中賺到的利潤比製造和銷售汽車所得到的利潤更多。很自然的,美國的汽車公司在角逐中國汽車製造業的同時也急切的希望能夠加入中國的汽車信貸業。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下屬的信貸金融公司,通用汽車金融服務公司(General Motors Acceptance Corp)已經得到了中國人民銀行的許可,準備在中國開辦貸款購車業務。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和德國大眾汽車公司也有類似的舉措。

    這些外國的汽車公司之所以能夠在中國開展金融業務是因為中國已于去年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按照世界貿易組織的有關規定,中國將允許外國的公司進入中國金融市場。中國正在逐步制定必要的規章制度,保障金融市場的秩序。但是中國的各個部門都缺乏信貸業操作經驗。例如在中國的很多地方對於貸款購買的商品的留置權沒有明確的立法規定,導致很多貸款購買的汽車在買主無法償還貸款時屬權不明確。這是新舊金融體制交替時必須克服的問題,中國有必要儘快的頒布相關條例,規範市場行為和金融體制。

    部分外國公司惡意的理解了這些實際的困難。他們認為中國遲遲不能提供完善的市場環境是為了保護本國的公司。例如如果不對信貸購車作出詳盡的規定,外國公司就不可能進入中國市場與中國銀行競爭。

    但是中國確實在努力。中國政府今年十月就提出了一個《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制度》草案。上星期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副部長龍永圖對中國的新聞媒體説這套條例將與明年早些時候實施。

    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入,中國的領導人認為外國公司參與中國市場的競爭可以給中國公司以壓力,促使國內企業增強競爭實力。對於銀行金融業也是一樣。外國銀行進入中國金融市場將為中國金融業帶來更多的經驗,並迫使中國的金融業進行改革,在競爭中生存下去。中國政府希望能夠用汽車信貸鍛鍊銀行業,以便銀行業將來應付更多的信貸業務。

    中國的銀行金融業在改革開放中承擔著很大的壓力。一方面他們必須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作出正確的抉擇,避免經營風險,保證自己的借貸平衡和盈利。另一方面他們還要配合政府政策,作為政府進行改革的經濟杠桿,通過資金的指向作用加速某些行業發展,支援國家建設。對於支援發展汽車工業來説,銀行不僅僅要提供購車貸款和企業貸款,還要兼顧與汽車工業相關的行業,例如橡膠、化工、石油和旅遊業。中國銀行業官員表示他們深切的感到了壓力。

    例如中國農業銀行大力發展購車貸款業務,並取得了驕人的成績。農業銀行是從1998年開始私人購車貸款業務的。到2000年購車貸款業務迅速發展。截止今年9月,農業銀行共發放購車貸款30億美元以上。中國政府對外公佈的金融報告表明中國銀行系統現在存在四分之一的壞帳,但是購車貸款業務中出現問題的不到1%。可以説汽車信貸業是中國金融業走向振興的重要途徑。

    但是部分銀行官員表示中國的銀行業和分析人員不應該為了這個數字沾沾自喜。因為購車貸款大多數是在過去的兩年中發放的,現在還都在最初的償還期內,不知道以後會如何。而且銀行對貸款申請人的限制太少,發放貸款幾近不加限制。按照農業銀行的規定,任何申請人只要月收入高於180美元(約合1500元人民幣),有一個固定住址,並且會為所購車輛辦齊了保險單就可以得到購車貸款。

    農業銀行個人信貸處處長崔一萍在最近的採訪中簡要地指出:“基本上我們會向任何人發放貸款,這可以鼓勵消費貸款在中國的發展,但也會留下一些隱患有待解決。”

    中國網2002年12月20日


華盛頓郵報:汽車業、購車貸款及中國工業化進程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