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半年後的中國現狀(下)  

    日本《讀賣新聞》2002年6月18日—6月22日連載文章:入世半年後的中國現狀

    私營企業迅速成長

    “我們公司的零件約有90%從歐美和日本進口,入世後關稅下調,零件價格也會跟著降低。幾年後,成本的降低將會使利潤增加20%。”位於中國南部湖南省長沙市郊外的空調生産商“遠大空調有限公司”總裁張躍對未來充滿了強烈的期待。

    14年前,張躍辭去專科學校美術教師的職務,以販賣電器所得的3萬元為本金,和身為大學教師的弟弟創辦了這家公司。現在已成為擁有1400名職工、年銷售額12億元、業界首屈一指的企業。去年的納稅額,在除去外資企業的私營企業中排名全國第五,張氏兄弟的個人資産上升到19億元。

    張躍擁有2架小型噴氣式飛機、3家螺旋槳式飛機、1架直升機。獲得了直升機駕駛執照的張總裁是中國第一位乘專機在各地飛來飛去的私營企業家,他也因此而名聲大震。

    苦於赤字的國有企業大部分還保留著以前的經營體制,計劃經濟時代的影響很濃厚,因此領導們決策遲緩,不能時刻跟上市場變化的需要。與此相反,像張總裁這樣的私營企業家們,能夠根據自己的決策迅速跟上市場動向,具備在WTO時代所必需的臨機應變的經營手腕。這正是他們的長處。

    現在,全國約有200萬傢俬營企業,雇用的人員高達2400萬。如果加上僱員不足8人的個體戶,則在非公有制企業工作的人數達到7400萬,這一數字直逼國有企業的8100萬。有人分析,民間企業已經生産出了國民生産總值(GDP)的30-50%。中國政府希望私營企業能夠發揮接納入世後下崗的國有企業職工的作用。

    位於北京市北部的高新企業“時代集團”,不僅在國內製造銷售金屬硬度檢測器和熔解器,還出口到歐美和亞洲各國。其經營狀況一片大好,“由於入世後關稅下調,這半年來的利潤增加了6%。”據説其500名職工中約有10%是原國有企業下崗職工。

    去年年底,中國城市地區的失業人數達到680萬,國有企業的下崗人數也有500萬。工人從國有企業向私營企業的流動,已經成為中國經濟持續發展不可欠缺的動力。

    去年7月,江澤民總書記在建黨80週年紀念演講中,正式為私營企業家入黨開闢了道路。曾經被揶揄為“資本主義尾巴”的私營企業,如今被譽為“社會主義的建設勢力”。但是,私營企業的周圍環境還並不牢固。

    憲法並不保護私有財産,私營企業家的法律地位也不穩定。中小規模的私營企業在向商業銀行貸款時,經常遇到困難,資金不足成為發展的障礙。和國有企業不同,處於政府保護之外的私營企業抱怨“明顯受到了歧視”。處於經濟最前線的私營企業能否真正成為發展的火車頭,將成為左右中國WTO時代動向的標誌。(2002/6/20 北京,濱本良一)

    服務業的新時代

    “對中資銀行的‘激勵’?”。18日,新華社以此為題發了一篇報道,以略帶嘲諷的口氣報導了瑞典通訊巨頭中國法人“中國愛立信”重新接受中國招商銀行16億元貸款的事情。

    這是因為今年春天南京愛立信一則“提前返還數家中資銀行約20億元貸款、轉向美國花旗銀行貸款”的消息,使中國媒體大為震驚。

    當時,正值中國入世之後,花旗銀行剛剛開始在中國國內開展面對中國人的外匯業務,中國報紙解釋説,“因為外資銀行提供的金融産品齊全,服務水準高”。這件事給國內外留下了中國金融界進入了真正意義上的大競爭時代的印象。

    結果,南京愛立信給外資、中資雙方都帶來了面子。關於這一系列事情,雖然該公司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無可奉告”,但不難想像銀行間圍繞貸款所展開的激烈競爭。

    上海除花旗銀行之外,還有英資的香港上海銀行(HSBC)、香港東亞銀行等從中國政府那裏獲得了經營外匯業務的許可。新開張的花旗銀行上海浦西分行相繼迎來了大筆儲蓄。金融人士説,“他們以不受中國政府金融政策支配為優勢吸引中國顧客,平均每天約有100萬美元的紙幣被帶進了支行。”

    上海日資銀行幹部説,外資銀行的活躍是“中資銀行考驗的開始”,並分析説“新來的外資銀行的戰略不僅是要擴大顧客,還積極向當地銀行投資,爭取把他們納入自己旗下。”隨著外資的滲入,因鉅額壞帳而經營困難的中資銀行有可能推進行業之間的重組。

    按規定,入世5年內將全面開放外資銀行進入人民幣業務,因此必然導致服務業大戰的激化。中資銀行也拿出了對策,調整高額儲蓄的利率、新設VIP室、發行各銀行通用的信用卡等等。

    不僅是金融業,外資還廣泛地進入了與市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流通、醫療等行業。就連一直限制開放的醫療領域,除認可外資50%以上的出資比率之外,在醫療機構的進入方面也取消了限制。

    上海市政府于前年9月大幅度放寬了外資進入醫療領域的限制。把以前只允許2-5%的外資出資比率上調到70%,結果,決定於今年年底建立上海第一家中美合資綜合醫院。

    4層樓的新醫院裏將備有歐美最新的醫療器械,精通外語的醫生和護士常駐其中。預約出診等服務也和歐美一樣。中方投資人上海市長寧區中心醫院院長徐偉人自豪地説,“我們希望提供面向外國人和本地富裕階層的高級醫療服務。”

    服務的提高將提高消費者的意識,成為促使有關單位進一步努力的壓力。入世的衝擊不僅是對産業界,同時還將迫使社會本身進行變革。(2002/6/21上海,江上志朗)

    兩岸經濟一體化加速

    上海西郊新型住宅區古北區有條被稱作“小台北”的街道。台灣料理店的招牌一家挨著一家,超市裏台灣産品琳瑯滿目。

    來上海已經兩年的台灣企業家劉光漢抱怨説,“最近參加台灣IT企業商業談判時,發現每家飯店都坐滿了臺商,好多地方進都進不去。”

    生活在上海市及江蘇、浙江兩省所謂大上海圈內的台灣人約有50萬。以前臺商是以食品業和服務業為中心,自今年1月台灣繼大陸之後加入WTO以來,與IT相關的人士迅速增加。

    劉先生自己也是中國第一家醫療資訊綜合網站“icareAsia.com(亞洲醫療網)”的一名創始人。他原本經營著台灣最大的醫療資訊網站,“兩岸入世不僅給硬體業,給軟體業也帶來了新的商機”,於是于5年前來到大陸。

    台灣是世界數一數二的IT器械産地。筆記型電腦和臺式機的螢幕産量佔世界市場的50%以上。去年11月,陳水扁政府以入世為目標,放寬了高新産品對大陸投資的控制政策,使得形勢為之一變。

    據台灣經濟部的週邊團體諮詢工業策進會(III)統計,今年第一季度台灣企業在大陸生産的資訊産品佔台灣企業全部生産量的49%,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2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大陸在台灣的影響也日益加重。台灣當局也計劃7月中旬許可大陸方面對台灣不動産進行投資,台灣媒體盛傳大陸資本對收購賓館等業務虎視眈眈。

    台灣島內有人認為“進入大陸的企業60%是赤字,造成了島內産業的空洞化”(李登輝),對大陸投資慎重論依然糾纏不休。但是,以經濟界為中心,多數意見認為“台灣經濟已經到了發展的極限”(半導體首席企業“台灣積體電路”董事長張忠謀),強烈要求實現和大陸的“三通”(直接通航、通商、通信)。

    陳水扁政府主張“小三通”,對全面解禁還持慎重態度。台灣當局對大陸政府希望從實現三通走向兩岸統一的做法充滿戒心。

    儘管如此,把陷入停滯狀態的“三通”放在腦後,“Made in Taiwan”和“Made in China”的界限正在逐漸模糊。兩岸入世確實加速了彼此的經濟一體化。(2002/6/22 台北,若山樹一郎)

    中國網2002/6/27


入世半年後的中國現狀(上)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