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半年後的中國現狀(上)  

    日本《讀賣新聞》2002年6月18日—6月22日連載文章:入世半年後的中國現狀

    自去年12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已經半年過去了。這“第二次改革開放”給中國的經濟社會帶來了怎樣的變化呢?本連載將報告正在國際競爭的巨浪中經受磨練的中國的現狀。

    向跨國企業挑戰

    矗立在紐約曼哈頓黃金地段的一座凝重的羅馬式大樓,被中國最大的家電企業海爾集團以140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海爾將其作為該公司在美國的總部,於今年春天開始經營業務。這座建築物是中國企業打入北美市場的象徵。

    該公司于前年春天開始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進行當地生産。據日本貿易振興會統計,其售價100美元左右的迷你冰箱極受歡迎,在美國國內市場的份額達到35%。

    駐美貿易人士説,“在低價格家電市場,海爾的産品比美國産品要便宜20%左右。海爾在價格上擁有絕對的競爭力。”目前海爾的産品出口世界160個國家,在美國、義大利等國擁有13處海外工廠,去年的銷售額高達約600億元,其中有14%來自海外。商品開發能力的提高和品牌化的推進支援著其海外戰略。

    現在,對中國企業來説,“進軍海外”已成為在國際競爭中獲勝的關鍵。

    這是因為,入世後,一直受到保護的汽車、鋼鐵、化學等行業的進口比重增加,而且外資的引進也更為活躍,金融、流通等行業的國內市場競爭更趨激化,缺乏實力的企業逐漸有處於被淘汰的趨勢。

    創建江澤民國家主席親自提倡的“中國版跨國企業”已經成為入世後的“國家使命”。身負旗手眾望的海爾的戰略,是以日美等18處海外設計中心為據點,生産適合當地需求的商品,強化自身品牌。

    向中東、東南亞出口空調的大型國有企業“春蘭”也以打入美國市場為目標。“單是出口額多並不能叫做國際企業。我們希望打入比較難的市場。”他們正準備把在香港的海外總部遷到紐約。而他們開拓美國市場的關鍵也是“提高品牌力”。

    品質競爭也是課題。在東南亞摩托車市場,被中國産品擊敗的日資企業轉身反擊,再度奪回了市場份額。其主要原因是日企為和便宜的中國産品對抗,提高了零件的當地採購率,使成本下降,從而縮小了價格差距。在印度尼西亞,前年中國産品還佔據30%的市場,而去年迅速減少到10%,日企再度取得了優勢。再加上“中國産品假貨很多,在品質方面消費者不大信任”,日本企業在當地生産低價車,提高了價格競爭力。單靠“廉價”是沒有出路的。如何成為品牌和高品質兼備的“世界工廠”?對以全球化為目標的中國企業來説,這是最大的考驗。(2002/6/18北京,佐伯聰士新加坡,深澤淳一)

    走向“農業強國”

    位於中國東部浙江省省會杭州市的“黑龍江糧食街”上,來自東北黑龍江的趙永祿從去年夏天開始在這裡賣大米,良好的銷售情形讓他喜笑顏開,“在離老家這麼遠的杭州能賣這麼好,真是想不到。親身感受了黑龍江大米的牌子。”黑龍江大米是北京人民大會堂政府宴會上使用的中國第一名米。

    糧食街是浙江、黑龍江兩省簽署的《糧食購買協議》的一環,于去年6月開設,已有35家商店。趙先生的店舖平均每月銷售60噸,銷售額約是在黑龍江時的2倍。雖然黑龍江大米的價格比浙江米貴20%,但在消費水準全體向上提高的過程中,對優質“名牌米”的需求確實正在提高。

    作為入世後的戰略,浙江省政府減少了當地低質大米的生産面積,改為獎勵培植蔬菜和水果。“在保證黑龍江省稻民收入穩定的同時,對浙江省來説也是推進農作物轉換的契機”(浙江省農業農村辦公室主任王良仟)。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預測,入世後2010年進口大米將增加300%(與1998年相比)。在這種情況下,預計2010年之前將有246萬稻農成為剩餘勞動力、被迫改換職業。黑龍江省之所以與浙江省簽署購買協議,其目的也是為了“儘早佔領市場”。

    開拓國內市場的同時,黑龍江省也致力於出口。去年,除向日本出口約10萬噸之外,還出口到俄羅斯等國。他們的優勢在於,其國際市場價格比美國大米低3%。

    但是,縱觀中國農業整體,現實依然是“前途比想像的更為嚴峻”。入世後,中國政府被要求在2005年之前把1999年為22%的農産品平均關稅下調到15%。進口農産品的大量流入將不可避免。

    黑龍江省的另一項主要産品大豆正處於防守戰之中。去年,含油更多的美國大豆的進口量達到1396萬噸,相當於全國一年的生産量。

    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比美國多出一倍的生産成本。政府從今年開始制定“大豆發展計劃”,爭取在5年以內改良大豆品種,同時擴大生産規模,提高單位面積的産量。

    專家中有人指出,“政府應當立即明確全國規模的生産銷售戰略,調整結構,生産適應市場需求的農作物”(浙江大學教授張國平)。中國正在尋求如何從“農業大國”變為“農業強國”的藥方。(2002/6/19北京,佐伯聰士上海,江上志朗)

    中國網2002/6/26


從政治外交走向經濟外交(下)
——入世後的中國
從政治外交走向經濟外交(上)
--入世後的中國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