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中國金融現狀  

    《全球主義者The Globalist》2002年6月22日文章:獨領風騷,還看今日中國

    最近一段時間,中國金融市場表現出了令人嘆服的穩定,事實上,在2001年全世界股票走勢低迷的大背景下,中國的股票市場一直是全球投資市場上一個引人注目的亮點:在許多跨國企業遭受重大經濟損失的時候,保持著不斷增長的驕人勢頭。

    擴大市場

    當然,不能否認中國的資金市場仍然處於其發展的初級階段,這個從上個世紀90年代早期才開始引入的市場概念仍然存在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但是,中國資金市場的成熟和擴大卻已經呈現出不可阻擋之勢。

    為了與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美國的經濟實力抗衡,中國政府決心首先在國內移植美式的資金市場結構,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在中國,一個十分活躍的持股人階層已經出現,數目眾多的零散投資者在國內深滬兩大股票交易市場上積極交易。

    單純從數量上講,目前中國的持股人數量已經超過了日本——當然,這對於一個人口總數超過了12億的大國來説,並不是什麼難事。

    更令人驚嘆的是中國股票市場的資金總額(截止到今年2月底)已經超過了4860億美元,僅次於日本位於亞太地區第二。

    中國股市成功的奧秘

    中國股票市場取得奇跡般成功的秘訣何在?和許多亞洲國家一樣,中國的貨幣儲蓄量非常巨大。與7個最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平均6.4%的每人平均儲蓄率相比,中國的個人儲蓄比例高達40%。然而,中國政府在刺激和引導人們將個人儲蓄投資金融市場方面所採取的方式卻與她的亞洲同伴們有著很大的區別。

    在日本,政策制定者們多年來一直採取各種各樣事實上阻礙了金融市場實現它最關鍵的功效——有效分配資金的金融政策。中國領導人注意到了這一點,並痛下決心絕不重蹈日本的覆轍。

    為了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金融市場,中國政府沒有模倣日本的金融政策,而是更加注重提高金融市場,乃至整個社會的人才素質以及運營透明度。這使得中國在亞太地區顯得尤其出眾,並很有可能確保她在未來的日子裏取得更大的成功。

    發展金融市場,教育為本

    事實上,中國金融市場管理有致的主要表現之一在於大量中國學生留學美國,接受高等教育的潮流。

    除了科技、工程、數學、電腦等應用型學科之外,中國學生在美國學習商務、財會以及金融。學生們研究美國資本主義金融系統發展中遇到過的問題,汲取經驗教訓,並結合自己國家目前的狀況,得出新的結論。

    美國各大高等院校中有6%的留學生來自中國,其中大部分中國學生都是在學習美國先進的商務知識和理念。學成之後回國的中國學子進入國內各大金融機構,例如中國銀行供職,學以致用。

    中國銀行是中國國內推行美式股份制管理的先驅者。他們的管理方式已經逐漸成為全中國需要改革的國營企業所效倣的最佳模版。

    及時糾錯

    中國銀行不僅示範了如何應用股份制管理,而且還引起了中國領導人對如何治理國家的長遠思考。中國政府認識到,好的合作式管理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所以,領導人已經開始著手推行新的管理理念。

    中國企業的股份制改革面臨的困難重重。儘管國內上市公司的數量已經超過了1100家,股票市場中弄虛作假的現象仍然十分猖獗,幾乎所有在中國上市做生意的公司都對此頗有感觸。中國大陸企業的經營透明度普遍較低,這是醞釀虛假股市行為的主要原因。

    為了重塑中國銀行的形象,中國政府指派了一名具有改革精神的金融專家擔任行長,還任命了四位作風嚴謹的週邊董事監督銀行的工作。

    瞄準國際金融市場

    對中國的領導人來説,光是改進金融系統的運作狀況,提高資金市場效率是遠遠不夠的。中國政府的目標是提高綜合實力,趕超世界超一流強國。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挑戰長期由美國主導的國際金融市場是整個計劃中的關鍵部分。

    很明顯,確保美國實力高高在上的最主要原因並不是其強大的軍事力量,更重要的是一個龐大、流動性強、靈活多樣的資金市場。

    要想在國際金融領域增強自身的實力,中國政府必須首先貫徹美國式的資金市場經營方式。

    克服重重壓力,中國政府致力要提高國家的國際影響力。要實現這一目標,最有效的方式莫過於利用自己龐大的市場優勢,進一步增強經濟實力。這樣,才能為國家確保更大的政治利益、國際金融以及軍事影響力。

    在這場動人心魄的經濟改革過程中,中國必須經歷相應社會轉變所帶來的不穩定。當人們的神經因為改革而有些脆弱的時候,金融領域的醜聞有可能引發社會動蕩和政治危機,甚至引起人們對經濟改革的反感。

    對此,中國領導人的認識非常清楚,但是,他們卻不能因為畏懼這些風險而放慢發展經濟的步伐。

    中國網2002/6/26


中國停止執行國有股減持計劃
如何投資中國股票?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