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實驗室  

    自中國開始實行對外開放起,這個文明古國就對外國資本産生著越來越強大的吸引力,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重要的工業生産國,獲得了“世界工廠”的美譽。世界許多國家紛紛將原料、設備、技術和資金運往中國,然後再將組裝好的産品銷往世界各地。然而今年春天,當日本的製造商們再一次提到中國時,他們卻用了一個新的稱呼——“世界實驗室”。

    今年春天,一些日本的晶片生産公司紛紛表示,他們準備在中國投資建立研究開發機構。投資建立科研機構可不像投資建設産品組裝工廠那樣簡單,這些精明的商人們為什麼會下這樣大的決心、動用這樣大的籌碼呢?第一,在中國進行研究創新活動有利於降低勞動力成本,從而對降低總體開發成本産生積極作用;第二,中國電腦市場潛力非常巨大,並且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第三,在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將會進一步完善國內的法律體系,這將給外國投資者的研究成果予更有力的保護。

    在很多日本商家的眼中,中國已經不僅僅是世界工廠,她正在逐步成為世界實驗室。那麼,這對中國來説將意味著什麼呢?長期以來,在將中國同她的鄰國日本相比較時,科技方面的不足一直是中國的頑癥,因此,由世界工廠轉變為世界實驗室將對中國的經濟發展産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中國將有機會在更短的時間內超過日本。

    中國擁有為數眾多、受過良好訓練並且十分敬業的工人和工程師,這是中國一筆巨大的財富。相比之下,當今日本的年輕一代從小在富裕的環境中長大,高工資對他們來説是稀鬆平常的事。而近幾年曾到中國遊覽觀光的老一代日本人都深有感觸,今天的中國工人讓他們想起了18世紀60年代的日本人:工作勤奮而且具有自我犧牲的奉獻精神。

    而隨著日本製造業逐漸向中國轉移,日本的研發部門必然要隨著商品生産的步伐逐步進入中國。

    正如日本富士公司董事長所説:“中國正迅速成長為一個結合了低工資和高科技的國家,事實將證明中國的生産者會有足夠的實力與日本公司競爭。”

    目前經濟實力只有日本四分之一的中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是,中國有著許多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優勢。中國大學每年都會向社會提供大批優秀的包括電腦領域在內的各學科人才,他們的工資相當於日本同行的三分之一。而日本不僅人力資源成本高,而且還面臨著嚴重的人才短缺。由於18歲左右的日本青年的數量正在減少,因此日本許多大學紛紛關閉。而中國的大學提供的優秀人才卻在一年年增多。

    近期,許多知名日本公司——比如東芝公司——紛紛公佈了在中國建立研究發展中心的計劃。由於日本人力資源的缺乏,很多公司紛紛表示將“盡可能的在中國進行軟體開發”。這些日本公司的決定將為中國的工程技術人員們提供絕好的就業機會,同時,也將推動中國科技水準的進步。

    其實,日本公司並不是到中國搞研發的先鋒隊。在2000年末,29家大型跨國公司,包括美國的微軟、和IBM公司,法國的阿爾卡特和芬蘭的諾基亞公司,就已經在中國建立了研發基地。今年春天,日本也掀起了投資中國進行研發的狂潮。除了上面提到的公司外,新力、先鋒和NEC也紛紛表示將在中國建立研發基地。二月份,三菱電器在上海設立了電梯研發中心,兩個月後,它的競爭對手東芝也在上海建立了電梯研發基地。一月份,繼本田公司宣佈在中國建立基地之後,雅馬哈公司也宣佈了在上海的投資計劃。

    當然,對於在中國進行研發投資,這些精明的日本商人也不是完全沒有顧慮的,他們開始也有些擔心版權和專利問題,但是,中國入世後所做的一系列保護專利的努力使他們信心大增。日本在中國的投資大多集中于半導體産品的設計和生産,並且日本在這個領域一直處於領先的地位,和中國相比佔了極大的優勢。然而,2001年度全球晶片市場的行情卻實在令人沮喪,因此日本受到了不小的衝擊,可是技術相對落後的中國的晶片市場的需求卻增長了30%,這也許是促使投資者們下決心加大投資的最重要的因素。目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行動電話市場,估計到2006年,中國會超越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個人電腦市場。因此中國對晶片的需求會持續升溫,這也是導致投資熱的一個重要原因。一家著名半導體公司的總裁理查德認為,到2010年,中國市場對晶片的需求將是現在的四倍,屆時將達到480億美元。最近,這家公司的高層決策者曾到中國進行考查,並很快敲定了投資計劃。

    熱心的投資者們除了為中國帶來新的資金和技術外,還將刺激中國對高科技人才的需求。據上個月一個有關資訊技術的會議的消息,五年後中國的大學向社會提供的電子資訊工程師將是現在的5-10倍。一項日本政府的研究報告指出,在未來的三年裏,日本將缺少大約30萬名高科技工作者,儘管如此,仍有許多被迫提前退休的日本管理人才和工程師到中國來尋找機會。

    日本人力資源的狀況和對中國的投資變化正逐漸改變中國向日本出口的性質。自從1972年中日建交以來,這兩個亞洲強國的經濟關係一直處於互補狀態。兩個國家的勞動力分工存在著一定差別:中國主要生産一些勞動力密集型産品,而日本則集中生産一些技術密集型産品。日本政府研究機構的一位專家曾在六個月前的一份報告中寫下這樣一句話:“中國的出口産品看起來很像日本的進口産品,反之亦然。”可是現在中國正在大批製造高科技産品,然後對外出口。中國對外出口的高科技産品由1985年的5%增長到現在的18.5%,相當於過去的三倍多。日本人曾經認為中國商品品質低,只能“打折出售”,但是現在的日本製造商和顧客普遍認為,中國商品和日本本土商品基本上沒有什麼品質差別。日本的一家商報和管理諮詢協會最近對81家在中國營運的日本公司進行了一次民意測驗,其中,62%的日本管理人員認為中日産品沒有品質差別,15%的人認為中國産品品質更好一些。

    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是日本的七倍。中國的經濟增長在一些日本人看來是一種威脅,因為兩國有許多相通的地方,但是,小泉首相説:“一些人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是一種威脅,但是我不這樣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為日本帶來的更多的是機遇而不是威脅。中日經濟關係不會掏空日本工業,相反,這種友好關係為日本經濟提供了發展新型工業、開拓中國市場的機會。”

    在過去的幾十年裏,中日貿易一直是互補的關係,相信在未來的合作中,中日兩國會有更多可以借鑒的東西。(詹姆斯布魯克)

    紐約時報2002年4月21日


與狼共舞:身陷中國盜版中的跨國高科技公司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