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山論劍之香港VS上海(上篇)  

    


香港,動感之城

    誰能成為新世紀最繁華的都市:香港還是上海?

    香港,中國的“明珠”,有自己的劣勢。香港距離首都北京有超過1500千米遠的距離,遠離中國的政治心臟帶來了一個相當現實、敏感的問題:距北京更近的上海是否會憑藉自己的地理優勢而一舉超過香港成為新的商業、金融中心,並登上中國最大城市的寶座呢?

    其次,香港經濟正在努力擺脫1997年的亞洲經濟危機以及近期的全球市場衰退帶來的陰影,所以整個城市的氣氛都顯得有些沉悶。而正當香港在衰退的邊緣蹣跚前行時,中國內地的經濟在去年卻以7.3%的增長率高速發展,其中上海的經濟增長率竟高達10%。如果這樣的增長速度能夠一直得到保持的話,那麼上海的國內生産總值(GDP)將在15年之內趕上香港,其每人平均GDP值也將會在20年內趕上香港。儘管上海很難做到維持這樣的增長率長期不變,但是香港仍然感到坐立不安。

    作為上海最大的境外投資者,香港的商界自然對上海的增長勢頭瞭如指掌。早在90年代初,上海便斥重資建設了一個豪華金融區浦東區,這裡在過去只有農田和工廠,而現在卻有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甚至自己的國際機場。同時,該區的策劃大師們還計劃在這裡建成世界上最高的建築,此外,他們正在著手架設一座長達30千米的大橋,以將陸地與一座巨大的人造島嶼相連——在這座島嶼上將建起一個深水集裝箱終端碼頭。世界上首例用於商業用途的磁懸浮列車也已經在浦東投資興建,並且計劃在明年交付使用。

    上海前進步伐的動力來自蜂擁而至的國外投資。現在,中國已經成功加入世貿組織,對於那些希望在開放的中國市場中大賺一筆的國際公司來説,上海無疑是令他們矚目的焦點。當然香港也會從中國入世中受益,但是很多香港人擔心香港在過去一直扮演的“對中貿易轉机站”的獨特角色將很快被上海取代。

    台灣舉足輕重

    剛剛卸任的上海市長徐匡迪喜歡將香港和上海比喻成“同舟共濟”,這個比喻相當得恰如其分。在世界,尤其是在中國台灣的眼中,香港是中國“一個兩制”規劃的試金石。

    現在,大部分內地與台灣間的貿易都要以香港作為轉机中心,而上海更多地則是適應長江三角洲的貿易需求而發展成為該地區的船運中心。但是,一旦內地和台灣之間的直接聯繫得以迅速建立的話,這樣的局面必將被打破,上海——而不是香港——將成為台灣商船靠岸的第一港灣。直至目前已經有約30萬的台灣人居住在上海的周圍,台灣的書店裏也充斥著講述如何在上海投資經營的書籍。有越來越明顯的趨勢表明該城市的表現將直接決定台灣人對於內地經濟的看法和對於兩岸政治未來的預測。

    這樣變化不僅將會影響到香港的經濟,而且還將波及到擁有600億美元台灣投資的整個珠江三角洲地區。在過去的一兩年中,儘管台灣當局對商界投資內地和台灣人登陸上海百般阻撓,但是上海還是成為了台灣投資者心目中的樂土。

    香港的官員對海峽兩岸直接建立貿易聯繫給自己帶來的潛在衝擊持樂觀態度。他們認為,此舉有利於雙方的經濟發展,同時也有利於將整個蛋糕做大,從而使香港得以從中分一杯羹。但是令香港人擔憂的是,長江三角洲將利用自己的土地及勞力資源的優勢吸引臺商在高科技工業領域內的投資,再加上北京方面提供的技術研發支援,上海很有可能會成為中國資訊科技産業的動力中心。這將給香港志在成為地區資訊科技發展中心的雄偉計劃留下越來越狹小的操作空間。香港人很快就會發現即將在明年付諸實施的“資訊港計劃”已經失去了立足點。

    英國《經濟學家》 2002/3/28


日本《中央公論》:上海的軟實力論
上海治河工程 再現蘇州河美景
經濟前景難測 摸索重振之策——日刊有關香港發展前景的報道兩篇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