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尋找環保種子

陳為民

    美因茲歐洲旅館是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首府美因茲市火車站附近一家不起眼兒的小旅館。這是我在德國採訪時住的第一個旅館,房間很小但很乾淨。引起我注意的是浴室鏡子右下角的一小塊告示,上面用德文和英文寫著———

    親愛的客人:環境保護從點滴做起。你可以選擇———如果重復使用毛巾,就把它挂起來;如果需要更換,就將它放在臺面上。這則告示提醒客人,為了保護環境,節約能源,減少毛巾的更換次數。

    人口只有二三十萬的美因茲,街道不算寬,但幾乎全都劃出自行車道。目前,在德國的許多城市馬路上都劃有自行車道,它們有的在人行橫道靠近馬路一側,有的則在馬路外側,但標誌都很醒目。這是適應越來越多的德國人將自行車當作代步工具而新設的。很多市政設施都為自行車大開綠燈。

    羅蘭霍恩先生就是個“自行車族”,每天騎車上下班。他是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環境和林業部的負責人。他説,德國環保經歷了從被動環保轉變為每個人的自覺意識的過程。五六十年前,德國在農業上曾大量使用農藥,直到20世紀60年代,人們才逐漸認識到滴滴涕的危害和萊茵河污染的問題。在那以前,萊茵河沿岸企業和居民都把廢水直接排入河中,致使河流污染嚴重,魚兒無法生存。

    環境災禍使人們認識到,人們賴以生存的土地、湖泊和河流不可能沒有限度地向人類提供資源而接受廢物的污染。“我們開始為環境問題付出代價。”霍恩先生説,德國從70年代開始治理萊茵河,大概用了30年才使河水還清。僅萊茵蘭—普法爾茨州就為建立污水處理廠花費了200億馬克。企業和居民都要為污水處理付出代價:居民用水中含有污水治理費;市、鎮政府必須向州政府交納污水治理費,污水治理沒達到要求的企業要承擔鉅額罰款。

    各州政府都設有相應的管理和技術監測部門。譬如在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州下屬有12個環境局,分別負責該州各地區的環境技術監測。波恩環境局負責的波恩和科隆地區是化學工業較為集中的地區。他們的監測數據成為政府對污染企業罰款的依據。德國聯邦法律及各州法律都對水資源使用及廢水排放有明確規定。據説,德國一家著名化學企業曾一年交納100萬馬克的罰款。

    清除生産和生活的污染需要花費鉅額資金,那麼,如何讓那些會給環境造成污染的垃圾“變廢為寶”呢?在德國,迴圈經濟的説法讓我耳熟能詳。1996年10月,德國《迴圈經濟與廢料法》生效。該法規定,德國生産和生活廢料的清除必須向迴圈經濟回歸,使消費和生産系統在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上降至最低值。迴圈經濟包括對生活垃圾如廢紙、舊電池、舊汽車的回收再利用,使一個企業的廢料成為另一企業的生産原料,以此減少資源消耗和污染。

    漢堡市的污水處理廠負責近200萬人口的漢堡市所有污水的處理,日處理污水40萬立方米,下大雨時則日處理污水100萬噸。污水先進入管道進行粗處理,將其中四分之一的污物篦出來,餘下的水送入蓄水池作進一步凈化處理。沉澱後的污泥通過特製的容器進行發酵、脫水烘乾,與先期蓖出的污物一同送入燃燒室燃燒,污泥發酵産生的沼氣用來發電和供暖。污泥燃燒後産生的灰砂則運到冶煉廠作為煉銅的輔料,最終製成像石頭一樣堅硬的固體,用作港口築堤的材料。污水經凈化後最終被注入易北河。因此漢堡市所有污水不再對環境造成任何污染,而變成了寶貴的資源。

    漢堡市有獨立的廢水公司(HSE)和飲水公司(HWW)。市民用水每立方米費用為7.5馬克,其中的2.5馬克歸飲水公司,5馬克給廢水公司。廢水公司又將所得款項的三分之一撥給污水處理廠,三分之二撥給污水輸送管道系統。污水處理廠靠這些撥款和供電、供暖的收入維持收支平衡。漢堡市民繳付的污水治理費最終給自己帶來了清潔的環境。

    儘管如此,德國還有很多問題沒解決。羅蘭霍恩先生説,現在德國人的生活水準比較高,還在大量使用不可再生能源。私人轎車仍在大量消耗能源、製造污染。在德國,平均每1000人擁有550輛汽車。僅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所擁有的汽車就超過了整個非洲的汽車擁有量。

    “美國和德國的模式不應成為全世界的生活模式。因為雖有先進的技術治理污染,但仍不能解決大量使用不可再生資源(石油)的問題。”霍恩先生説,“現在同德國百姓談論環保問題,他們都很願意了解這方面的知識。而一旦你勸他們減少汽車的使用,他們就會和你急。”

    在德國東部勃蘭登堡州的希夫海德—科林生態保護區,有專門為孩子們建立的小農場,柏林的孩子們有時也會到這裡來住上一週,學習生態保護和生態農業知識。

    這裡的農民比德國西部農民的生活水準低。推行生態農業生産後,禁止使用化肥和農藥,農民的收入甚至比以前又有降低。但農民們寄希望於未來,他們相信生態農産品將更有市場,況且政府對生態農業也有資助。

    短暫的訪問使我對德國環保現狀留下深刻印象。通過每一個關注環境問題的男女老少,與一個個辛勤播撒環保“種子”的人的交談,使我真正感受到了地球人環境保護的美好未來。

     《中國青年報》 2001年11月07日


瑞典學者推薦環保葬禮
我國最長的環保壁畫問世
美國加州鼓勵公民使用環保汽車
廬山實施"無煙山"環保工程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