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感謝給了我們網際網路”

陳功

    隨著科技的發展,網際網路和短資訊在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危急時刻更是如此。

    關鍵時刻的聯絡工具

    9月11日清早,我在加州的家中從電視上看見紐約世貿中心南樓起火的消息。因為有朋友在那裏上班,我連忙往紐約挂電話。辦公室電話佔線,手機忙音,IP電話打不出去,街邊的付費電話亭前排起長龍……急死人了!為報一個平安,電話卻顯得那麼無助,真想砸了它!趕快上網!“你在哪?沒事吧?”兩句話的電子郵件終於送出去了。“我、家人和朋友們都沒事兒”,幾分鐘後,一封電子郵件帶回了寶貴的一句話,讓大家如釋重負。“感謝上帝賜給我們網際網路”,一位網友竟如此動情!

    這幾天,我從睜開眼睛到睡覺,有兩件電器一直開著,電視和網際網路。很多在世貿中心附近工作和生活的倖存者都用電子郵件傳遞著生死資訊。“我打不通電話,你好嗎?”這樣的一句問候發到了紐約市區成千上萬個電子郵箱裏。“我剛收到一個同事從街上打來的電話———他還在世貿中心大樓附近,想告訴家人他平安無事。但我的電話打不出去。誰收到這個郵件,請幫幫忙,電話是……”一位網友將這封郵件發給他認識或不認識的人們。在世貿中心周圍的一些公寓樓裏,甚至有人打開窗戶,向路人、排隊打電話的人們伸出援助之手,為他們免費發送向家人報平安的電子郵件。

    ICQ等即時通信系統是這天運用得最多的另一網上工具。“今天是網際網路成長的一天,”伽特納集團的網路結構專家巴切德深有感受。世貿中心出事時,他的太太正住在紐約洛克菲勒中心賓館的27層,電話、手機、呼機都不管用,他從電子郵件上得到妻子平安的消息。妻子正想報告詳情,電子郵箱卻上不去了,他們又“撤離”到ICQ和微軟的即時通信系統裏對話。“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在最危急的時候得以保持聯繫”。美國線上表示,僅在11日一天,美國線上的用戶就傳出了數億份短資訊,較之往常的日傳輸量高出10%。

    網路充當“募捐大使”

    這幾天,營救工作在緊張進行,但無人知道究竟有多少人遇難。到發稿時止,紐約市政府的官方數字是6818人死亡和失蹤。成千上萬的家屬拿著失蹤家人的照片和尋人啟事,或是在政府機構前排起長龍,或是每天步行著遍訪紐約市的大小醫院,打聽親人的下落。已有十幾家網站開通了尋人服務,並提供倖存者和傷亡人員數據庫,供公眾更新和查閱。紐約城市指南網的倖存者數據庫到12日早上8時30分就已收集到2600條錄入。

    美國知名的網站紛紛設立專頁,免費為美國紅十字會募捐。亞馬孫主頁上的慰問和捐款欄目取代了往常的産品介紹和促銷廣告,到12日上午,已有40423人次捐款,捐款額116萬美元。雅虎也在主頁上提供美國紅十字會、紐約血庫等救濟機構的網址連結,鼓勵網友捐錢、獻血。知名的線上支付服務商“支付同盟”在其網站上開設了捐款連結,並表示,只要有用戶在網上捐款,他們就不會關閉捐款頁面。電子郵件行銷公司“金特拉”和“網創”公司為救災機構免費提供電子郵件數據庫。網路電話服務商“佈線”公司則宣佈向救災機構和政府機構提供90天的免費網路電話會議服務,向任何受災的公司提供兩周的免費網路電話會議服務。網路服務商“專家城市”決定,受到影響的公司可以在30天內免費使用“進入我的電腦”軟體,該軟體能使僱員通過網際網路進入辦公室電腦,遠端上班。

    在收集線索方面,網路也幫了大忙。9月11日,美國司法部長阿什克羅夫特宣佈,美國聯邦調查局開設了一個專門網站,用來蒐集和該恐怖事件有關的線索。幾天時間內,政府就通過網民的舉報,掌握了大量有價值的線索。

    有時網路也添亂

    不過在這次大難中,人們也難免對網路多有責怪。當大家心急火燎地上網了解災情時,我們都經歷了令人難以容忍的慢。“HTTP503—13錯誤,伺服器太忙”,“404錯誤,找不到伺服器”,這幾天頻頻出現這兩條提示,攪得人心煩意亂。美國各大知名新聞網站都擠“爆”了,設計者根本沒料到會出現如此驚人的訪問量。CNN、MSNBC和CBS的新聞網站不得不臨時“卸裝”,去掉圖片,只有文字的“輕裝網站”總算勉強應付了燃眉之急。事實證明,內容比形式更重要。

    更讓網友不滿的,是有人想用網路發“國難財”。當第一架被劫持客機撞上紐約世貿中心南樓時,有關的照片和殘骸就被人立刻搬上網來拍賣。一份原本50美分的報紙,因報道慘案而在網上賣到10美元,1.5美元一張的紐約世貿中心招貼畫到9月12日下午已拍賣到36美元。拍賣網站電子灣和雅虎不得不于12日晚宣佈,清除此類拍賣物品,該銷售禁令將延續到10月1日。

    最讓人有氣的是,恐怖主義者利用網路保密安全技術,攪亂了美國情報機構的監視。安全防禦專家丹寧甘在接受全國廣播公司採訪時就警告説,“網際網路加密技術”得對這次慘案負責。美國情報機構也聲稱,恐怖分子借用公共網址的掩護,使用數據隱藏技術掩蔽他們之間的聯絡,削弱了執法部門偵察、防範和調查非法活動的能力。有人估計,今後凡是不給政府留後門的網路加密産品都可能在被禁售之列。

    人們對網路的情感,畢竟愛多於恨。不得不承認,儘管網路經濟經歷了大起大落的過程,但網際網路對人們生活的影響還是不可忽視的。

    

    《環球時報》 (2001年09月25日第十七版)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