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以巴衝突失控 美國束手無策

任毓駿

    7月31日,以色列出動武裝直升機對約旦河西岸城市納布盧斯的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馬斯的辦事處進行了導彈襲擊,造成8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其中兩人是無辜的兒童。8月1日,多達10萬的巴勒斯坦民眾,參加了在納布盧斯舉行的葬禮。憤怒的示威者向空中鳴槍,表示要進行報復,呼籲阿拉伯世界向以色列發動“聖戰”。特別是哈馬斯組織威脅説,將加快對付以色列的行動,以報復這起事件。以色列的這次攻擊是去年9月以巴衝突以來最嚴重的武裝衝突。到目前為止,頻頻發生的暴力事件已經造成548名巴勒斯坦人和133名以色列人死亡,數千人受傷。

    襲擊事件發生後,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當即發表聲明,強烈譴責近來該地區發生的一系列暴力事件,呼籲巴以衝突雙方保持克制,避免以武力方式解決爭端。呼籲巴以尊重業已達成的停火協議,保持克制,避免地區安全局勢進一步惡化。

    歐盟輪值主席國比利時8月1日發表聲明指出,歐盟認為,以色列的空襲違反了國際法。“這種挑釁行動只能使暴力行動進一步升級,阻礙恢復和談”。

    俄羅斯、中國、法國、英國和美國都譴責了以色列這次武裝攻擊,並指出這是極端舉動,是挑釁性的。埃及總統穆巴拉克説,以色列的這次攻擊可能導致新一輪報復性攻擊。

    與此同時,阿拉法特一方面要求阿拉伯國家召開有關中東衝突的緊急首腦會議持,一方面緊急前往歐洲訪問,尋求支援。8月1日,阿拉法特到達義大利,當天在羅馬會見了總統錢皮和總理貝盧斯科尼,再次呼籲國際社會向中東派遣國際觀察員。

    面對國際社會的譴責,以色列進行了辯護。以總理沙龍甚至讚揚那次襲擊,稱之為“以色列最重要的成功”。以還指責阿拉法特對“恐怖活動”大開綠燈。以政府的聲明宣稱,以將繼續保留“自衛權”和保護公民生命的權利,同時將保持對特尼特停火計劃和“米切爾報告”的承諾。以小安全內閣1日舉行了長達5個多小時的會議,決定繼續對涉嫌參與或策劃襲擊以色列目標的巴勒斯坦人實施所謂的“有目標的滅殺”政策。自以巴衝突爆發後,近50名巴各派重要人員或活躍分子已被以軍情部門“滅殺”。為防止哈馬斯對以軍的襲擊行動進行報復,以色列軍警加強了在全國範圍內的安全警戒工作。有關安全部門還將採取措施,對遭哈馬斯威脅的官員加強安全保護。

    與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相比,美國的聲音顯然較為軟弱。英國BBC評論説,“美國將面臨更大的壓力,國際社會都會期待它緩解以巴緊張局勢。但是美國並不想過分介入這一爭端。 美國官員無疑將繼續呼籲巴以雙方保持克制,但現在還不清楚這是否就能夠達到緩解局勢的作用。”

    布希上臺以來,對以色列一味偏袒,而對巴勒斯坦心存偏見。以總理沙龍採取強硬政策,已兩度是白宮的座上客;而阿拉法特至今無緣造訪美國。同美國比較,歐洲對以色列的態度一直相當強硬,歐洲是巴勒斯坦的主要財政來源。歐洲國家一直譴責以色列的猶太定居點政策,批評以在對付巴勒斯坦人時“過分使用武力”。 所以,武裝襲擊事件發生後,阿拉法特首先想到前往歐洲求援。

    布希政府對中東和平進程採取“相對超脫”的政策,後來在國際輿論的壓力下,逐步“主動參與”。國務卿鮑威爾于6月下旬進行了第二次中東之行,相繼訪問了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約旦。接著,美國中央情報局頭目特尼特也去中東斡施。但鮑威爾這次中東穿梭成效甚微。鮑氏前腳走,巴以雙方馬上“變臉”,暴力事件接連不斷,致使停火協議陷入“深度危機”。以巴之間的"冷卻期"尚未結束,而“熱戰”業已開始。

    鮑威爾回國後表示,“米切爾計劃”目前仍是解決巴以衝突的“唯一齣路”。 他同時承認,美國和任何其他國家或機構都“無權硬性規定巴以雙方何時開始執行米切爾計劃。這只能由巴以雙方自己決定”。目前,以巴衝突再次升級,布希和鮑威爾都未對此公開表態,布希政府也沒有表示要再派高級官員前往中東斡旋。這等於承認,迄今為止,美國政府束手無策,布希的中東政策陷入危機。

    

    人民網 2001年8月03日

相關新聞

巴譴責以“清除”政策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