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反戰 使德國學生在美國日子不好過

     由於德國堅決反對美國攻打伊拉克導致兩國關係跌入谷地,那些目前在美國生活和學習的德國留學生們也受到了牽連,他們在美國的日子不好過,他們因為是德國人而受到美國同學的敵視。

    美國人罵德國學生是“納粹”

    當17歲的弗蘭齊絲卡施瓦茨曼2002年8月告別母親,作為交流學生被派往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所學校上學時,她和她的母親就想到了所有的風險,但這種風險絕對不是來自德美兩國在地理位置上相距遙遠,而是來自兩國關係的疏遠和“急劇惡化”。

    如今,每當施瓦茨曼在風景如畫、綠樹成蔭、湖光山色的美國小鎮上散步時,她經常聽別人罵她“是一個納粹”這樣的話,就是在學校她也經常聽到類似的漫罵。她的一個美國男同學對她説:“我是喜歡你的,你可以留下來。”但他馬上補充説:“但是我們應該同時(像轟炸伊拉克那樣)將德國炸毀,因為你們的國家太噁心了。”可憐的德國姑娘愣住了:她眼前的美國不是她夢幻中的世界,而是這個夢幻世界的“廢墟”。

    和施瓦茨曼一樣,許多在美國生活和學習的德國留學生們,不管他們已獲得綠卡、還是僅僅作為交流學生前來美國留學的,已不再感受到那種美國從前所標榜的思想和生活自由,感受到的卻是政治上的不寬容、狹隘的民族主義、毫無批評的媒體報道以及人們對政府的盲目信任感。因為他們是德國人,所以他們受到“攻擊”和奚落。

    美國媒體沒有真實報道

     薇萊娜本來是一個“美國迷”,她對美國一向充滿無窮的熱情與好感,然而,一切都在改變,這位生活在美國聖玫瑰城的德國學生越來越失去她對美國的熱情。她對美國人“對伊拉克的無知程度感到極度震驚”,美國報紙“報道的內容幾乎千篇一律,而且總是向讀者灌輸美國總統布希的每一個主張”。

    德國總理施羅德的“小老鄉”、來自漢諾威的女學生米裏亞姆克勞斯在美國的聖博小城已生活了一年,她也抱怨説,就伊拉克問題而言,美國媒體幾乎沒有提供什麼真實確鑿的報道。她説,儘管美國人看到,不光是德國,而且很多國家反對美國在伊拉克問題上動武,但“德國沒有幫助美國,所以,我在這裡遭到排擠”,也就不足為怪了。

    來自德國巴伐利亞州的弗蘭齊絲卡賽德爾住在美國一個名叫克拉克斯維勒的城市中,她經常聽到這樣的話:“德國真是他媽的。”她向記者述説了以下兩個小故事:那是一個二月的早上,她那時“心情特爽”,走進教室,“當時恰好有兩個美國同學在討論德國和伊拉克這場戰爭問題”。她聽到,美國本來並不需要從“德國人”那裏得到幫助,就如同“整個美國和美國學校並不需要德國留學生一樣”,更有一個美國同學説,他是“多麼憎惡德國”。賽德爾回憶説,“我站在那兒,而所有的人哄堂大笑。我不知所措”。尤其令人氣憤的是,一天,老師讓學生們作一篇題為《贊成還是反對戰爭》的作文,“由於只有我寫了反對戰爭的作文,所以,所有的同學都奚落我”。女教師注意到了這個現象,於是對賽德爾説:“你應該感謝任何一個美國人,因為是美國人解放了德國。”所以,現在,賽德爾都不敢表達不同意見了,“甚至有時不敢上學了”。

    趕快回家

    由於年輕的德國留學生們在美國幾乎得不到理解,於是,上網聊天成了他們解悶的方式。

    一個化名為阿斯萊的德國女學生在網上抱怨説,“我在美國的生活變得非常消極。自從伊拉克戰爭信號發出後,美國人都變了”,她寫道,“我的美國朋友甚至不和我一起玩耍了,而這僅僅因為我是德國人”,作為交流國家,美國在她心目中的位置已經往後排了。

    德國交流學生安娜則説,美國同學不斷向她預言,當美國贏得這場戰爭、並感到是“一個英雄國家”時,“德國將是非常難堪的”。她説,這兒到處充斥著戰爭“糞便”,令人神經質,因此已考慮提前返回德國,趕快回家。她喊道:“救命啊,我簡直快要完蛋了。”(摘自德國《明鏡》週刊網路版)

    人民網


全球掀起反戰浪潮(圖)
法國知識界反戰的幾種不同色彩
明星忙著反戰 戰爭讓好萊塢有點亂
俄男子"行動反戰"潛冰40分鐘
59個國家998家劇院 全球齊演反戰劇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