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巴黎永遠的雕塑家

    這是一個風和日麗的禮拜天。敲開巴黎14區聖雅克大街45號庭院深處一幢樓亭之門,迎面看見的,是一位亭亭玉立的“伸展雙臂的少女”。她那略帶羞澀的神態,更加襯托出女主人擁抱和親吻的熱烈。

    “好開心再次見到你!”女主人妮柯親切地對我説:“來來來,先嘗一杯卡塔羅尼的家鄉醇……”每次去法國當代雕塑大師飛若沙家做客,都是一種享受,都會從“晴空驅散風暴”,“黃昏、黎明”、“梳辮子的女孩”……感受到新意。

    “雕塑是人類文明的骨石,一切都會銷聲匿跡,但雕塑卻是永恒的;如果説建築是應用藝術,那雕塑則是純藝術;如果説房屋是為了人類居住,那雕塑則為了人類本身。文明的骨石是不會死亡的。”是的,先師已悄悄地離開了世間,但他的作品卻站立在地球的許多角落。

    你看,坐落在巴黎市西部現代商業中心拉德芳斯區的“晴空驅散風暴”。“晴空”,一個閃耀著光芒的“天使”,象徵著和平、正義驅趕烏雲,意味和平最終取代戰爭,人間從硝煙戰火回到溫和幸福中。

    位於巴斯德故鄉多爾市中心廣場的“盲眼波利費姆”,取材于古希臘寓言故事:希臘神話英雄禺利斯巧施妙計逃脫海神兒子巨人波利費姆的監禁,帶著其“戰友”奔向新生。

    巴塞羅那市中心的保卡薩爾紀念碑,是為紀念西班牙著名大提琴師的,是飛若沙最有巴洛克風格的作品,天使般的少女吹笛拉琴,緩緩構成螺旋狀的氣韻,詩情畫意盡在其中。

    馬德里現代藝術博物館裏珍藏著壯觀的“憤怒的奧爾良多”。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詩人阿裏奧斯特筆下的壯士奧爾良多對未婚妻安琪爾的背叛憤怒至極,下決心找回已嫁人的安琪爾。一路上扔掉全身盔甲戰袍,赤手空拳,背著陪他趕路卻因疲勞過度而死去的戰馬狂奔!可是,當他經過安琪爾身邊時,竟沒有看見她!作者高聲呼喊:愛情本身比愛情的目標更為重要!

    説起來,第一位發現飛若沙才華的還是藝壇巨匠畢加索。從第一次見到飛若沙的雕塑作品,畢加索共收集了近150件飛若沙的作品,放在自己的夢冉莊園細細賞玩。

    20年代初,立志成為雕塑家的年輕飛若沙兩袋空空,從老家西班牙卡塔盧尼亞隻身來到燈紅酒綠的巴黎,徘徊流蕩在無人問津的大街小巷,凍餓交集。與前輩畢加索的相遇,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我只是一個離鄉背井的流浪漢,一個沒有作品的雕塑匠,一個將愛情拋棄在700公里之外的年輕人……”飛若沙這樣的唸唸不忘,“畢加索讓我得到新生,我永遠也償還不了他的情。”

    一天,好友普那帶著飛若沙去見已經蜚聲藝壇的畢加索。飛若沙當時並沒有驚心動魄之感,對畢加索超前的作品也沒有崇尚萬分,更何況繪畫不同於雕塑,可一踏進畢加索在巴黎8區波爾希街的畫室,飛若沙頓時被畢加索飛揚的神采所深深感染。畢加索對著剛剛畫完的“三個女人”沾沾自喜道:“如果她們不喜歡的話,我真的無可奈何了!”分手的時候,畢加索問飛若沙:“你是雕塑家麼?”“是的”,飛若沙答道。“你有作品麼?”“有,家裏都擺滿了。”飛若沙生平第一次撒了個大謊。“好,下次帶來給我看看。”“一言為定!”

    此時的飛若沙真的擔憂起來,怎樣去突擊出沒有的作品呢?他唯恐自己的雙手不能完全體現腦中的形象。但是承諾已下,除了雕刻,別無他法。幾個星期之後,飛若沙帶著4個雕像,去見畢加索,畢加索將作品放在暖氣箱板上,倒退了幾步,交叉著胳膊,專注地看了一刻鐘,一言不發,然後激動地説:“我很喜歡它們。全買下了。”他立即出去拿了一疊鈔票回來,交給飛若沙。

    在畢加索的引薦下,飛若沙很快在巴黎著名的柏爾斯畫廊舉辦了第一次展覽。名詩人雅克賓為畫展作序,毫無保留地肯定了飛若沙的才華,稱他有濃厚的音樂細胞,有溫雅的人情味道。從此,飛若沙與巴黎的詩人、作家、名流結下了良緣,他們競相請飛若沙作頭像,而飛若沙卻更珍惜與詩人們在一起相互溝通、沉思共鳴的分分秒秒,他深恐很難將人物的真實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

    30年代,巴塞羅那的媒體也對飛若沙在家鄉舉辦的三次個人展覽大加讚賞;優雅的美感,人道的理念,柏拉圖式的愛魂……”

    深受西方人讚美的飛若沙,在東方世界也得到了一片掌聲。飛若沙曾説,“巴黎給了我麵包,巴塞羅那給了我舒適,東京給了我輝煌!”1966年11月,飛若沙在東京高島屋商店美術部開辦的展覽取得了空前的成功,84件展出的作品有近70件當即被參觀者購下。

    70年代,法國的諸多城市及文化部、憲法委員會等行政機關紛紛向飛若沙訂製作品,以美化環境。1980年,羅丹博物館為飛若沙舉辦了一次為期4個月的個人回顧展,107件惟妙惟肖、功底非凡的作品引起了轟動……198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飛若沙訂制用於頒發給每年榮獲和平教育獎的世界優秀教育家的獎品,飛若沙創作了“橄欖樹”,點點滴滴的嫩芽從頭部、身部伸展出來,自然與人體和諧地融為一體。此時的飛若沙已步入風燭之年,可他最喜歡做的事,還是雕刻、雕刻、雕刻,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80年代的飛若沙創作了一系列更富哲理的抽象藝術品,“最後一個”完成于1988年,不久他便與世長辭了。

    飛若沙一生共創作了2000多件雕塑作品和素描畫。面對法國、西班牙等國家政府頒發的最高勳章等榮譽,飛若沙卻認為自己還“不夠優秀”,“在藝術生命中還未達到自己的目標”,否則,“就不需要再幹活了!”熱愛自然,熱愛生命,追求自由,追求和平;永遠地工作,期望著水到渠成的境界。在這個美妙的恩賜般的境界裏,靈感、創意和技術“從天而降”,已不受意志的控制了。(趙思慧)

    《揚子晚報》


圖片欣賞:世界最高雕塑“都柏林之尖”
紐約展出“911”墜樓者雕塑引非議
街頭雕塑——公共空間的視覺藝術
和平:城市雕塑永恒的題材
粗俗、突兀的雕塑在紐約街頭不多見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