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雕塑——公共空間的視覺藝術  

    當人們聯想到一座沒有去過的城市時,首先映入你腦海的是早已被媒介宣傳的、代表這座城市的建築以及介乎于建築與藝術之間的那種被稱之為“公共視覺藝術”的街頭雕塑。在你倘佯在異國他鄉的陌生街道上,帶給你無比溫馨與親切的也是那些多姿多彩、不其而遇的街頭雕塑。在現代化的大都會城市,線上條與方塊構成的“鋼筋水泥森林”中,在人流和物欲互相擁擠的狹小的生活空間,如果缺少了街頭雕塑你會覺得這座城市是多麼的索然寡味。因此在一座城市裏,除了高樓大廈、車輛、道路之外還必須注入更多的人文因素。街頭雕塑,就是最能體現城市生活當中所需要的人文關懷的一種藝術形式。

    優秀的城市雕塑作品應該與周圍的自然環境珠聯璧合、遙相呼應;它們使城市更具親和力,有的上升為一座城市的標誌、甚而成為城市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這在世界著名的大、中城市中不乏先例。如羅馬的母狼塑像、哥本哈根的美人魚、華沙的持盾女神和紐約的自由女神像……

    説到紐約的街頭雕塑,我們不得不從紐約的早期歷史談起。紐約是因為有了港,才有了“市”。所以紐約雕塑也與港口城市的特徵有關。早期的紐約城,人們對於公共雕塑的認識幾乎是一個空白,除了來往的船隻需要在船頭增加一些雕飾外,幾乎不需要任何裝飾。然而缺少公共雕塑並意味著缺少雕塑,我曾經在紐約美國民俗博物館裏見到曼哈頓最早的原住民-印地安人製作的一支以印地安傳奇酋長坦摩尼(Tammany)頭像造型的黃銅大風向標,這支風向標無論從藝術造型、還是從工藝製作上都堪稱上乘。

    19世紀初期,紐約市出現了用木頭雕刻人像和寓言人物的職業,但這只限于為少數有錢的僱主服務的範疇。到了1810年代末,公共雕塑才真正出現。當時與英國的戰爭剛剛結束,戰爭中許多被毀的公共建築需要重建,而公共建築需要建莊嚴的紀念碑和革命先烈與國父們的塑像來裝飾。雕塑-作為公共場所的藝術,到了那時才得以大放異彩。

    街頭雕塑崇尚英雄與偉人的時代

    現代主義出現之前的公共藝術都是為政治、神話、宗教題材服務的,所以英雄、政治家和神往往是藝術家們謳歌的主體。早期紐約市最具代表性的公共雕塑當屬紐約證券交易所斜對面的聯邦廳(Federal Hall)前的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的立身塑像。在1789年,數以千計的紐約市民眾擠在華爾街與與寬街街口一帶觀看美國第一任總統的就職大典,在聯邦廳前他們跟著紐約州的法官三呼“喬治華盛頓萬歲!”。現在我們看到的華盛頓立像是在1834-1842年間重新修建聯邦廳時塑造的。在美國立國初期,紐約曾經是美國的首都,聯邦廳就是美國國會的所在地,聯邦廳前的這座華盛頓塑像,很好地表現了華盛頓總統的溫文爾雅的領袖風範。

    象這樣的以領袖人物、革命將士為題材的公共雕塑在紐約市有多處,如位於紐約市上城漢密爾頓莊園國家紀念館前的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的塑像;位於公園大道印刷廠廣場的富蘭克林立像;位於格林威治村克裏斯多佛公園的南北戰爭期間任聯邦軍總司令的謝爾頓將軍塑像;還有在市政廳門口的公園裏的內森黑爾(Nathan Hale)塑像。內森黑爾是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民族英雄,他在英軍的後方紐約為華盛頓將軍工作,英軍以間諜罪將其逮捕後,未經審判就判處他絞刑。在執行前,英國軍官問他還想説點什麼,他説:“我唯一遺憾的就是我沒有第二條生命獻給我熱愛的祖國”,這句話如今是美國家喻戶曉的名言。

    英雄與偉人的題材不僅僅限于美國人物。紐約是一個多民族文化匯聚的城市,它的街頭雕塑也反映了這種多民族文化的特點。拿華人集聚的“中國城”而言,孔子大廈前的廣場就有由華裔雕塑家劉新創作的孔子塑像。

    紐約街頭雕塑從“神”到人的蛻變

    南北戰爭以後、尤其是現代,紐約市的街頭雕塑不再狂熱地追捧理想化的歷史人物。一批被稱之為“現實主義”的雕塑家們與過去的傳統徹底決裂,以新的、自由的風格和個性闡述對於公共視覺藝術的理解。他們的作品的一個特點就是接近普通人的生活,塑造平民形象。如位於紐約市第七大道上的一尊成衣工人的雕像,該雕像塑造了一位猶太裔的成衣工人正腳踩縫紉機、聚精會神地縫製衣服。紐約市的支柱産業之一就是時裝業,第七大道又被稱為“時裝大道”(Fashion Avenue)。其原因是紐約許多的成衣加工場和成衣店都選擇在這裡開鋪。早年剛到紐約的猶太移民大多從事成衣製造業,在“時裝大道”塑造這麼一個形象既説明瞭城市的發展歷史,也使原本十分呆板的街景添加了生動的一筆。

    凡人的塑像往往在你不經意地滿步街頭時出現,如34街一家出售顏料、畫筆的商店門前,有一座雕像描繪的是一位正在埋頭作畫的畫家。許多行人在他身邊走過都未必能發現這是一座“死的”塑像。這不僅讓人感嘆:是紐約的生活節奏太快了、以致於人們對於身邊的事物熟視無睹,還是雕塑家的手藝太高明、塑像太逼真了?

    紐約城市生活的快節奏給人們帶來透不過氣來來的壓力,所以在一些街頭,雕塑家們在塑造形象時刻意讓都市人的神經放鬆一下。如紐約肯尼迪機場通往市區的496高速公路,在進入市區前要經過一處名為“完蛋街”(Vandam 的中文諧音,在紐約的中國人就給起了這麼一個名字)的街道;當人們駕駛的車輛一駛入完蛋街就能發現一座建築物的屋頂上坐著兩個人,一人在看報紙,另一個人在伸懶腰。此景此情,讓過往的駕車人忍俊不禁。

    當然都市的幽默必須紮根於民族文化的土壤,象這樣的塑像擺在紐約市大家看見後會會心地一笑;若要是擱在北京市,就未必受歡迎。前些日子看到媒體上一條消息,説的是有一家工藝美術工廠將一個恰似活人的塑像放到了房頂上面,結果引起了“公憤”;住在附近的的大伯、大媽們認為,該塑像一到晚上挺嚇人,以為是賊翻墻過來了;路過此地上班族、尤其是女同胞意見更大,説是“猛一看真像劫道的流氓”。結果在大家的呼籲下,派出所出面干預,讓這北京市唯一的“怪物”蹲倉庫去了。

    動物雕塑在紐約街頭也佔一席之地

    動物是人類的朋友,紐約市的街頭雕塑不乏以動物為題材的雕像。如在紐約的一些政府機關的大樓上、銀行、大學等高大建築物上,經常地可以看到美國精神的象徵-白頭鷹的雕像。另外還有幾處動物的雕像讓我印象深刻。

    紐約中央公園靠近第五大道、兒童動物園附近有一座狗的塑像。這只狗名叫巴爾托(Balto),它曾率領一群愛斯基摩犬橫跨阿拉斯加,完成運送血漿醫治白喉的義舉。據説在完成任務後,巴爾托就倒地“犧牲”了。

    紐約金融區華爾街附近,有一個象徵華爾街“牛市”的公牛銅像,據説每天早上許多證券商在路過銅牛時會將手觸摸一下牛鼻子,希望新的一天會給股市注入“牛氣”。注意看一下銅牛鼻子,你就會發現這塊地方被磨的光可鑒人。

    位於第五大道紐約市公共圖書館門前有兩頭氣宇軒昂的石頭獅子一左一右地把著大門。這兩頭獅子由紐約市曾擔任過市長的拉瓜地給起了名字,一個叫做“耐心”,一個叫做“毅力”。拉瓜地擔任紐約市市長期間正值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紐約市幾乎每天都有商家倒閉破産,都有人因絕望而自殺。拉瓜地給獅子起名的目的是要告訴他的市民,在艱難的歲月裏,人們最缺少的是“耐心”和“毅力”。他要求他的市民在活不下去的時候,想一想這兩頭把大門的獅子,他堅信,紐約市一定會度過艱難的時光。從這一實例可以看出,城市街頭雕塑已經超出是美化城市環境的視覺藝術的範疇,它幾乎成為人們在困難時期的一種精神支柱。

    中國網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