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商界和同性戀的“蜜月”故事

     “為什麼不呢?這可能是他們最後的利潤資源了。”12月12日在電話採訪裏,“巴黎男女同性戀中心”(CGL)的會員雅克向本刊記者這樣評價了巴黎商界和同性戀的“蜜月”故事。

    兩個月來,這個城市的商界一時間成為同性戀最忠實的同盟。大商場互相攀比著大設同性戀專用櫃檯,特殊主題的旅行社不諱出行,連銀行和保險也不甘丟失這個誘人的盈利點,相繼推出面向“同性同居者”的理財項目,比如MAIF這樣的大保險公司就打出廣告,公開表白,“同性夫婦,同等服務”。FNAC是法國最大的文化娛樂産品經銷商,他們在60個連鎖商場中選擇了處於黃金地段的聖拉扎爾分店,嘗試開設了兩平方米的“同性戀購書專櫃”,經理向記者介紹,“銷售成績令人鼓舞”。為了擺放聖誕貨品,這個專櫃會在1月15日前短暫消失,但那些同性戀産品還是被安排擠進其他櫃檯,以免失去顧客。競爭對手Virgin也不坐視,他們在盧浮宮地下商城的分店裏辟出DVD和CD的同性戀區,生意火爆,尤其是那些同性戀題材的短片合集一時風行。

    引發此輪商戰的創意倒不是巴黎人的,而是來自數公里外的小城勒芒(Le Mans)。兩個月前,應市長Jean-Claud Boulard的邀約,該市的37個商家、7家同性戀社團和旅遊局簽署了一份章程,同意在各店櫥窗上貼出“廣而告之”——歡迎同性戀者和他們的朋友,第一次以開放和寬容的姿態,把同性戀者納入了日常顧客群。此後社會影響一直延伸到巴黎,“勒芒事件"成為媒體話題並誘惑了首都商界的模倣秀。

    還有最不甘寂寞的電視界。讓同性戀在熒屏亮相,這已經成為法國幾大電視臺近期爭奪收視率的公開秘密。不久前,法國電視一台的主打娛樂節目《明星學校》,沒有“阻攔”少女安娜在直播中向600萬觀眾宣佈她的性取向:告訴我,媽媽,為什麼我不能是男孩?6個月前的主角則是英俊男孩托馬斯,他在法國電視六台最具轟動效應的真人秀《樓箱故事》裏辛辛苦苦秀了幾個月,即將成為最後的種子選手,卻選擇在最後關頭放棄鉅額獎勵,向觀眾坦白了自己的同性戀身份,誰又能肯定這不是電視臺的有意為之呢?接下來是,觀眾在新銳頻道Canal+看到了狂歡的“同性戀之夜”。

    商業動機多過反歧視

    商家當然要標榜他們對同性戀的社會認同這一面,但是有人一語道破了他們的終極目的。“巴黎同性戀中心”主席Dominique Boren就“勒芒事件”回復記者説:“這有它反擊社會歧視的一面,但顯然那張廣告之上有商業的動機。”

    市場分析專家在報紙上公開了同性戀群體作為商業資源的優勢:收入不菲卻沒有家庭負擔,消費觀念超前而無所顧忌,喜歡旅遊,追逐時髦,出入酒吧。這是一個多麼理想的消費群體。以前它被公眾目光逼迫,只能為同性戀自己的商業圈所用,和大眾商家井水河水兩不相犯。在巴黎著名的同性戀聚集地瑪萊區(Marais),1994年就出現了同性戀旅行社Eurogay,他們只為圈中人服務,據説生意非常好,幾年下來,已經打造出哥斯大黎加、泰國、澳大利亞和南非等幾條被同性戀認可的黃金旅行線路。還是在這個區,來自英國和日本的兩家牛仔專賣JohnRichmond和Evisu成了著名的同性戀品牌,顧客群不但穩定而且消費能力出眾,動輒上千元的仔褲視為平常。據“同性戀企業全國工會”的統計,法國已有近700家同性戀者自己開辦的商店,賓館,餐廳和咖啡館。而如今,這份資源已經被大眾商家看中,視為低迷經濟的一針興奮劑。

    同性戀群體的消費能力到底有多少潛力?兩年前歐美的一些專業人士對此已經做過分析,這取決於他們的所佔人口比例和經濟能力。目前所有已知的同性戀人口調查,呈現的數據彼此之間都有相當程度的差距,較保守的統計資料指出,大約2%的人口是同性戀者,但也有數據是4%甚至10%的人口。不過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都相信,實際數字應當更高。以柏林為例,早在20世紀20年代,柏林就是德國同性戀者蜂擁而至的著名的同性戀首都,現在,據同性戀權利組織統計,它的340萬人口中至少有25到34萬的同性戀者。由澳大利亞《女同性戀自由報》委託進行的一項調查也發佈,大洋洲估計僅女同性戀就有40萬名,其中8.8萬人以上已經是母親。她們的消費能力較高,將近50%的女同性戀每週上網10小時,她們的收入也比一般女性要高出10個百分點以上。

    同性戀者還和運動選手一起,在一段時間裏成為最受廣告商歡迎的産品代言人。雖説企劃公司冠以“成就有不同的面貌”這樣具有反歧視意義的主題闡釋,但大家都明白,花樣翻新的廣告招數,實際是為了獵奇效果,從而在經濟低迷的狀況下把錢化在刀口上。促成廣告商靈機一動的主要因素,是多數男同性戀都喜歡選擇健身俱樂部為社交場所。比如Coors啤酒的平面廣告,它的主打代言人是1984年夏季奧運和1994年同性戀運動會的游泳獎牌得主海耶斯(Bruce Hayes)。日本富士重工公司,2002年為自己的速陸霸Forester汽車重金請來網球天后娜夫拉提諾娃(Martina Navratilova),來詮釋“你是什麼做成的”廣告主題,後者曾一度非常擔心因為同性戀身份而失去廣告和贊助合同,沒想到商業前景倒因此看好。專業體育頻道ESPN就消費者的心理做過調查,結果是高達75%的受訪人表示完全不會因為産品代言人是同性戀而影響購買願望,更有3.5%的人表示購買可能性會為此提高。

    “粉紅政治”的商業催生效用

    巴黎商界的同性戀風景,或多或少,可以視為歐洲這兩年在同性戀問題上的“年終表現”。

    在歐洲,越來越多的政治人物公開表達自己的性傾向,而這些人不但沒有被選民拋棄,政治前景反而越來越被看好,造就了所謂的“粉紅政治”。同性戀身份當然不是選票的保證,但是身為同性戀的政治人物在歐洲往往被視為比較寬容的左派,公眾認為他們會對性別議題有更深入的了解,對婦女和弱勢群體更友善和體恤。在歐洲一些選民結構複雜、社會包容度大的大城市,同性戀加入選戰,勝算一點都不小。政治明星的親和力+公眾的寬容度+同性戀群體的趨社會性,三者之間構成了一個奇怪的“雞和雞蛋”的關係。在商人眼裏,三者之間的那點關係,就是商機。

    巴黎市長德拉諾埃是世界上第一個不諱言性傾向的同性戀市長。今年53歲的他21歲就加入左派社會黨,深受前總統密特朗的青睞。1998年11月,他在一次電視採訪中首次公開了同性戀身份。2001年決定競選巴黎市長之前,他再次坦然地重申:“我只説一次,我是同志,以後就不用再拿這個問題來煩我了。”於是在競選期間,政敵頗有風度,從不用這個話題來做人身攻擊,媒體也很有分寸,不拿這個問題來炒作以免顯得愚蠢,而巴黎市民呢,並沒有因了他的性取向就不投左派的票。

    柏林市長克勞斯沃維雷特是德國最有名的同性戀政治家:47歲,法學碩士,衣冠楚楚,精力充沛。為了堵住保守陣營的嘴,他在競選伊始就向選民宣佈自己是同性戀。兩個月後他順利當選,“同志”身份不但沒有什麼負面影響,反而為他帶來不少特定族群的選票。據當時的民意調查,84%的德國人並不介意一個同性戀市長。沃維雷特也風度翩翩地表示:“我沒有實施同性戀政治,我只是一個參與政治的同性戀罷了。”同性戀團體為此興奮不已,鼓勵其他是同性戀的政治家也站出來承認自己的“同志”身份。德國同性戀協會發言人甚至説:“沃維雷特先生以自身的例子證明,如果政治家不敢公開承認自己是同性戀的話,那可就犯了時代錯誤。”

    還有挪威現任財政部長克裏斯提安福斯,他是與同性結婚的最高官員。2002年1月,52歲的福斯與同居男友艾力克納巴克結婚,關係公開化,並大方地讓媒體採訪。他是保守黨派,卻也得到接受。

    商家當然不會犯下“時代錯誤”。在這股粉紅潮流的帶動下,同性戀者一躍成為歐洲廣告界的新寵兒。德國Langnese-lglo冷凍食品公司以兩位同性戀充當新廣告片主角,在片中,一人烹調四顆星級的冷凍食品,另一人則溫情脈脈地又彈吉他又品嘗。這是同性戀“夫妻”第一次出現在德國的電視廣告裏,一經推出,居然頗受好評。操刀的麥肯艾力克森廣告公司代表得意洋洋地表示,消費者對同性戀廣告的接受度,出乎他們的最初的想像。從這以後,德國的咖啡廣告、汽車廣告、香煙廣告,都開始出現“同志”的身影。

    有商家助陣,不論動機如何,對同性戀者力爭公開地位而言畢竟聊勝於無。巴黎的“男女同性戀中心”正利用這次熱鬧商戰引來的社會關注,想促使巴黎市政府以官方名義為同性戀旅遊提供同等服務,比如把一些同性戀酒吧、賓館和餐廳的地址和電話加進市旅遊局的“旅遊指南”。“你們可以在香榭麗舍大道127號(巴黎市旅遊接待中心)查詢所需要的一切資訊,為什麼我們要例外呢?我們不是搞什麼同性戀消費,我們只是也要消費的同性戀者罷了”,雅克這麼對記者説。他借用了在他們圈裏十分著名的柏林市長“語錄”。

    《三聯生活週刊》


阿根廷首都通過同性戀婚姻法
比利時也將通過法案允許同性戀者結婚
納粹迫害同性戀歷史走出塵封
高溫狀態下果蠅變成"同性戀"
英國通過法案允許同性戀家庭收養子女
世界同性戀運動會將在雪梨舉行 法官將致詞
《紐約時報》將登同性結婚告訴示
“自豪地走向社會”——巴黎同性戀鬧翻天行
英媒體大肆猜疑:莎士比亞是同性戀?
柏林市長:同性戀成為參政“殺手锏”
新書揭示:希特勒是同性戀
德國同性戀首對情侶喜結良緣
法國同性戀政客德拉諾埃當選巴黎市長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