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人魚故鄉——巴西 也談“魚”變色(圖)

    


食人魚群虎視眈眈

    提起食人魚,人們就會想到它的故鄉——南美洲的亞馬孫。到亞馬孫一帶旅遊,人們的腦海裏又會浮想起食人魚的種種傳説,心頭涌起一種莫名其妙的驚恐。

    在巴西有15種食人魚,它們的個頭在18至45釐米之間。巴西人俗稱“皮拉尼亞(Piranha)”,這是印第安圖皮族語,意為“割破皮膚的”。印第安人常將食人魚牙齒當小刀來用。1986年,巴西《美洲華報》曾刊登過一篇文章説,一個名叫杜琳的女探險家在秘魯亞馬孫地區進行科學考察時,找了一個僻靜的湖邊準備入水洗澡。此時,只聽當地印安第人酋長邊跑邊大聲疾呼:“巴那!巴那!”在秘魯土話中,“巴那”即指食人魚。酋長跑到杜琳跟前,見她半信半疑,便將手中剛獵到的一隻大鳥綁在繩子上,拋向湖裏,並將繩端交給杜琳。可怕的情況出現了:只見湖水激蕩,杜琳感到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將繩索往水下扯。不一會兒,這股力量消失了,她把繩子拉上來,低頭一看,大鳥已被食人魚吞食得只剩一副骨架。

    有一年3月,我們在巴西友人的陪同下到亞馬孫的黑河遊覽,記者還下水在河裏暢遊了一會兒。兩天后,記者在當地報紙上看到消息説,一艘遊船不慎在河中傾覆。脫險的人説,他們親眼看到溺水而死的同船之人被食人魚團團圍住啃食,其狀慘不忍睹。讀罷消息,記者毛骨悚然,為自己冒然下河游泳而感到後怕。因此,“凡有食人魚的河裏不能下水游泳”成了人們對到亞馬孫遊覽的忠告。

    巴西西部邊境的潘塔納爾濕地也是食人魚的“樂園”。一次,我們到那兒旅行時,竟然吃了一回食人魚。我同行的巴西朋友先將一條花斑魚切割成丁點大的魚塊,當作魚餌,然後到河邊垂釣。瞬間,只見河面上水花翻騰,原來是食人魚聞到血腥味後成群結隊地趕來吞噬。那天晚上,我們在密林深處飽餐了一頓食人魚。

    食人魚肉質細膩白嫩。不過,記者在巴西前後工作近10年,從未見過巴西城鄉魚攤或超市裏有賣食人魚的,也從未見過巴西人將食人魚當作觀賞魚來餵養。記者曾經多次問過巴西人:“你吃過食人魚嗎?”一聽“食人魚”,巴西人便會瞪大眼睛,吃驚地説:“不!不!”可見,大部分巴西人對兇殘的食人魚有憎惡之感,難有胃口食用。

    儘管食人魚尖牙利齒,兇悍無比,可是,它們在巴西卻形不成氣候,因為那裏有眾多的天敵在等著它,如鱷魚、河豚、水蛇等。而且,在千百年的進化過程中,許多水中動物都有了對付食人魚的本領,比如有些魚渾身長滿了刺,使食人魚不敢輕舉妄動。也許正是由於這些原因,兇猛的食人魚才沒有在巴西肆意繁衍蔓延,保持了生態的平衡。由於巴西有關部門在對該種兇猛魚類的進一步管理方面並沒有制訂出明確的措施或條例,因而此魚目前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出口到其他國家。

    


     《環球時報》 2002年12月23日


“魚美人”價格不菲 馬來西亞為魚瘋狂(圖)
科學怪魚是什麼(圖)
美國開始清剿新"敵人":亞洲黑魚(圖文)
英國專家新觀點:吃魚曾促進原始人的進化
英國:河水污染導致魚類雄性變雌性
法國的魚文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