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見到列寧,瞿秋白艱難訪蘇俄(圖)

    


一九三五年六月十八日,瞿秋白就義前留影。

    《晨報》派記者考察蘇俄

    1917年十月革命爆發,俄國頓時成為世界的焦點。

    1920年冬,北京《晨報》公開招聘3位懂俄語的記者去蘇俄。當時兼任上海《時事新報》駐北京外勤記者的孫九錄向主持《晨報》筆政的三叔孫光圻推薦瞿秋白。瞿秋白對十月革命這一改變勞苦大眾命運的運動充滿了景仰,在得到推薦後,他毫不猶豫地搭上了赴俄的列車。當時他在外交部俄文專修館學習俄語,只差兩個月就將獲得文憑、外交官職務和優厚的俸祿,但他放棄了這一切。

    路遇土匪,走走停停,一個多月才到莫斯科,1920年10月15日晚,瞿秋白到北京飯店,從蘇俄遠東共和國派駐中國的第一個使節優林那裏取得了以《晨報》記者身份去莫斯科採訪的簽證。與此同時,中國政府派往莫斯科的總領事陳廣平、副領事劉雯(守清)、領事郯炎等也獲得簽證。於是,瞿秋白、李宗武、俞頌華3名《晨報》記者便與3位政府領事同乘政府專列前往蘇俄。

    10月19日傍晚,車抵奉天(即今天的瀋陽)。這裡給瞿秋白的印像是,繁華壯麗的景象與北京不相上下,“卻已經另一個世界似的,好像自己已經到了日本國境以內呢?”因為此時,蓄謀侵華的日軍已在此地施加了廣泛的政治和經濟影響。

    10月20日,瞿秋白一行抵達哈爾濱,中東路經由滿洲裏進入俄國的各種手續都得在此辦理。瞿秋白本以為辦一下轉机證就可以經由滿洲裏而跨上西伯利亞大鐵道。不料此時正趕上蘇維埃紅軍和白匪軍發生激戰,交通臨時中斷,他們在這裡一呆就是50多天。

    12月10日,瞿秋白一行終於踏上了中東路出境前的最後路程哈滿線。臨行前,他們買了幾百斤麵粉。此前,瞿秋白聽説帝國主義對蘇維埃政權進行武裝干涉,國內生活極其貧困,莫斯科因此有“餓鄉”之稱。

    13日,車到滿洲裏後,遭遇了白匪,開往赤塔的列車無法通行。碰巧的是,研究中東路通車問題的蘇俄遠東共和國交通部長沙都夫忽然生病,要立即返回赤塔。沙都夫同意將陳廣平領事的政府專列挂在自己的專車上同往,因此瞿秋白意外地搭上12月16日的“便車”。

    16日晚,風雪大作,氣溫急劇下降到零下40攝氏度左右。列車在西伯利亞草原特有的“大煙炮”風雪彌天的夜間鳴笛前進。沿途到處是戰爭毀壞的遺跡。石勒喀河上的大橋被謝苗諾夫匪幫搗毀,列車行駛在冰河中臨時鋪設的軌道上,只要堅冰裂開就沒命了。列車在敗壞的軌道上走走停停,不足400公里路程竟走了兩天。

    18日,瞿秋白終於踏上了蘇俄領土赤塔。由於時局不穩,他在赤塔住了17天。經受白匪長達3年多掃蕩剛剛獲得解放的赤塔,居民沒有足夠的糧食,新成立的政府無法聚集食物供應市場,本來活躍的華僑市場也因東北“鬍子”搗亂、交通斷絕而日顯蕭條。瞿秋白在這裡度過了人生中最為淒涼的一個元旦。

    1921年1月5日夜開始通車。6日列車開至梅佐夫站,7日瞿秋白一行抵達俄國西伯利亞版圖上的交通樞紐伊爾庫茨克,這是他們踏上的第一座蘇俄大城市。沿途荒涼、冷落,不堪入目。1月25日夜11點光景,瞿秋白一行終於到達了“震蕩于資本主義颶風之中的孤島”莫斯科。

    生活艱難,有人吃死人肉

    瞿秋白等3位東方記者的到來,蘇俄政府給了他們最高的待遇。當時蘇俄過著極其艱苦的軍事共産主義生活,一切都實行配給制,尤其是食物,更是嚴格分配。即使瞿秋白一行是最高待遇,生活品質仍是無法想像。1月26日蘇俄外交部給3位記者送來外交人民委員會公共食堂的“膳票”:早晨一杯豆咖啡,一方黑麵包和幾塊糖。午餐和晚餐時不再發麵包,只有一兩碟菜和一杯豆咖啡。早晨吃剩下的麵包和糖須帶回去。所供的菜大多是素的,偶有鹹魚,但很少有肉。食堂裏不開午餐或晚餐的時候也遇到過。由於不了解情況,瞿秋白等3人一開始就遭遇尷尬。他回憶説:“我們頭一天到食堂去早餐,看見人人吃完之後,把所剩下的麵包、糖、牛油,或是用盒子裝,或是用紙包起來,每個人都自己帶回去。我們還笑他們真可謂窮極了。不想到午餐的時候,人人都有麵包、糖、牛油,獨我們3人沒有,後來打聽才曉得早晨所給的東西是整天的。”

    本來就缺糧的俄國又碰上嚴重災情。瞿秋白作為採訪記者目睹了許多驚心動魄的場面:“一堆一堆饑疲不堪的老人幼童倒臥道旁,呻吟轉側。竟有饑餓難堪的農家,寧可舉室自焚。還有吃死人肉的呢。”由於生活窘迫,瞿秋白到莫斯科不久就“有些小恙”,從1921年3月開始生病,到五六月間就嚴重到吐血,7月躺倒一個月。

    瞿秋白進入蘇俄時正處於蘇俄向新經濟政策過渡期。在這段時期,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人,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領導人民平定了各地叛亂,廢除已不適應形勢需要的戰時共産主義政策,使人們生活水準短時間內大大提高。

    1921年的五一勞動節,正巧與基督教復活節同一日,瞿秋白與朋友們狂歡了一整天。當晚,他興奮地記錄了經濟改革後第一個節日的熱鬧氣氛:“啊呀,恭喜恭喜,今天在我們這裡吃過節飯。———你們正忙著做菜呢,我來幫你。肉是市場上買的,新鮮喲。”瞿秋白感慨地説:“回憶二三月間,我們到俄人家裏,那冷淡枯寂的生活,現在豐富多了。”

    列寧説話沉著果斷,每當他演講時,桌椅上都站著人6月22日至7月12日,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舉行了共産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瞿秋白以記者身份參加了大會。列寧在會上作了關於俄共的策略報告。瞿秋白被蘇俄革命熱火朝天的氣氛深深感染。他對當時列寧的講話做了詳細描述:“列寧的德、法語非常流利,談話時沉著果斷,演説時絕沒有大學教授的態度。有一次在走廊上略談幾句,他給我幾篇東方問題材料,公事匆忙,略略道歉就散了。”他還寫道:“每逢列寧演説,臺前擁擠不堪,椅上、桌上都站著人,電氣照相燈開時,列寧偉大的身影投射在共産國際‘全世界無産者聯合起來’的標語題詞上。”

    11月7日,瞿秋白參加了莫斯科第三電力勞工工廠舉行的十月革命四週年慶祝會,列寧出席了這次大會並登臺演説。瞿秋白描述了當時的情景:“工人群眾的眼光,萬眾一心,都注射在列寧身上。大家用心盡力聽著演説,一字不肯放過。列寧説時,用極明顯的比喻,證明蘇維埃政府之為勞動者自己的政府,在勞工群眾之心中,這層意義一天比一天明瞭。列寧末後的幾句話,埋在熱烈的掌聲中。”

    在蘇俄幾個月的實地考察,使瞿秋白深刻認識到布爾什維克在領導蘇俄人民擺脫貧困中所表現出來的大智大勇,從而堅定了自己的共産主義信仰。1922年2月,由張太雷介紹,瞿秋白在蘇俄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完成了由激進民主主義者到共産主義者的轉變。同年11月5日至12月5日,共産國際在彼得堡(後移到莫斯科)舉行第四次代表大會,列寧在這次大會上做了報告。瞿秋白作為“俄國通”陪同陳獨秀等共産黨人參加了這次代表大會,併為陳獨秀做翻譯。他及時將列寧在大會上的報告和其他重要文件譯成中文,寄回國內。

    瞿秋白在蘇俄考察期間,聆聽了列寧的演説,親眼看到蘇維埃發生的巨大變化,從而使他堅信,只有走列寧指引的道路,被壓迫民族才能獲得真正的解放。1923年1月,瞿秋白回到北京,後在廣州擔任黨中央理論刊物《新青年》季刊的主編工作,隨後參加到轟轟烈烈的大革命當中。

    《環球時報》 2002年11月7日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怎樣在實踐中發展馬克思主義
列寧逝世77年 否定浪潮未能抹去人們的緬懷之情
俄羅斯紀念列寧誕辰131週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