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誤導美國少年(圖文)  

    


《祭壇男孩的危險生活》

     暑期向來是美國電影業的黃金時段,在諸多高票房大片之外,總有一些小製作電影,以假期中的青少年為目標觀眾。然而近年來,美國青少年電影日益背離了教育、引導青少年的初衷。

    內容成人化

    今年暑假,又一部以少年為主角的電影《祭壇男孩的危險生活》推出。該片表面上似乎在講述天主教會學校裏一群孩子的成長經歷,但影片基調陰暗,充斥著性覺醒、亂倫、背叛和死亡等消極意識。《美國娛樂週刊》指出,美國青少年電影日趨成人化。影片導演凱爾説,儘管他同意影片中很多內容少兒不宜,但為保證票房收入,他必須鎖定成人觀眾。然而,這些打著孩子旗號的影片是給孩子們看的嗎?

    就像近年風行的《美國派》系列,雖然票房成績優秀,但片中充滿少年性覺悟的低俗鬧劇。家長們紛紛抱怨,“試問走出影院後,除了無聊還能感受到什麼?”另一部吸引年輕人的《恐怖電影》,是抄襲和諷刺多部流行恐怖片的大雜燴。即將上映的《藍色汽車》則是徹頭徹尾的陰鬱的“黑色”電影。

    著名影評人羅傑伊伯特指出,近年來流行的青少年電影已經淪落到只能以拉拉隊和性笑話為主題,目前的青少年電影,根本擔負不起大眾媒體的教育責任,令影評界和家長們憂心忡忡。

    數量不太多

    其實,為了加強青少年對電影的判別力,早在1968年,美國電影協會等單位就聯合推出了電影分類標準,共有5項:G型影片,適合所有觀眾,影片中絕無身體暴露、色情和有關毒品的內容;PG影片,指“需要家長指導”,可能有部分畫面不適合兒童觀看;PG—13影片,指“強烈需要家長指導,13歲以下兒童不宜”;R影片,指“限制級,17歲以下入場者必須由家長或成年監護人陪同”;NC—17影片,指“17歲以下者不得入場”,是只適合成人觀看的影片。

    儘管家長們費勁苦心,想通過電影分類為孩子們創造健康的成長氛圍。然而據美國電影協會統計,1968年以來,共有1.7萬部電影參加分類,其中57%是限制級電影;PG和PG—13的電影各佔23%和13%;適合所有觀眾的只有7%。到了2001年,限制級電影達到全年放映電影總數的67%;PG和PG—13的影片分別佔22%和7%;適合所有觀眾欣賞的電影僅有4%。美國青少年沒電影看了。

    狀況讓人憂

    影評人士指出,其實對青少年電影的要求並不高,“只要能讓孩子們輕鬆並

    從中學到一點人生道理,就已足夠了”。

    80年代曾是青少年電影的創作高峰期,有過《十六支蠟燭》、《粉色麗人》等優秀影片,主題都樂觀向上,充滿浪漫和信心。

    自90年代到現在,美國的青春男女更多追求初次人生體驗和懵懂的生活理念。青少年影片中偶有賦予教育意義的,如《公主日記》,教育孩子們要有責任感,要戰勝自我;而《十月的天空》歌頌了追求理想,不畏艱難的精神。

    但這一代的年輕人更喜歡炫耀他們自幼不愁吃穿的奢華物欲,肆意揮霍旺盛的精力,言行放蕩,尋求刺激。美國製片商積極迎合年輕人的口味,並加入更多賣座的成人內容。許多影片單純以如何滿足人的慾望為主題,更多地表現從少年時代就開始的人的黑暗一面,無形中創造出一種流行的負面文化,鼓勵青少年更加放縱。如一名評論家所言,也許現代的青少年再也不想做青少年了,他們急於長大,急於跨入成人世界,“在還沒有學會開車之前,就已經急於飆車了”。

    


《恐怖電影》劇照

    《環球時報》 2002年8月22日


美國大片呈現9.11後遺症
邊尖叫邊看 各國恐怖片嚇人方式不同(圖)
2002的E世代最愛什麼片?(圖)
夢露 四十年後香猶在
電影中的未來,有點可怕(多圖)
好萊塢票房(圖文)
好萊塢尋找男子漢
兩種好萊塢最壞怪物戰銀幕
南方都市報:好萊塢不好色?
今夏好萊塢:喜歡幻想與恐懼
好萊塢人眼中的精彩結局(圖)
《卡薩布蘭卡》被評為“美國最佳愛情影片”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