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詩如畫的瑞士小城盧塞恩  

    日前,我利用中瑞新聞交流之機,訪問了如詩如畫般的瑞士小城盧塞恩。

    盧塞恩(一譯琉森)是盧塞恩州的首府,位於瑞士中部、變幻莫測的羅伊斯河出口與四州湖(又名盧塞恩湖)的匯合處,市區人口只有6萬人。它依山傍水,風光旖旎,號稱是瑞士最美麗、最理想的旅遊城市。從蘇黎世驅車不到一小時,就到了盧塞恩市中心。眼前立即呈現出一幅美妙絕倫的景象:湛藍湛藍的天空下,飄著朵朵白雲,遠處的阿爾卑斯山上堆積的皚皚白雪清晰可見,碧綠碧綠的四州湖水靜靜地流向羅伊斯河,幾隻白天鵝在入河口的水面上悠閒地游來游去。羅伊斯河兩岸,中世紀的古建築和現代化的新建築鱗次櫛比,和諧統一,渾然一體。

    市中心有一座長達245米的木橋,斜跨河兩岸。這就是著名的教堂橋,又名“廊橋”。橋邊水中建有一石頭砌成的八角尖頂水塔,紅頂白墻,十分美觀。據説,過去曾先後用它做過瞭望塔、監獄和金庫,現在是會館。廊橋外側,擺著一盆盆鮮花,看似一座花廊。此橋初建於1333年,後毀於一場大火,重建。在廊頂之下繪有百餘幅彩畫,畫的多是盧塞恩的歷史和英雄人物故事。這些故事把我們帶到遙遠的過去。

    盧塞恩,拉丁文意為“光”,即光城。1000多年前,它只是一個小漁村。西元8世紀建城,義大利商人越過阿爾卑斯山,來此經商,遂形成城鎮。1178年設市。1332年加入瑞士聯邦,從此,走上繁榮之路。聖哥達隧道建成後,成為瑞士中部上萊茵河和倫巴第間重要的商貿中心。18世紀時,盧塞恩一度成為瑞士最大的城市。

    河北岸一公園內,有一巨大獅子石雕。這頭長10米、高3米多的雄獅,被長矛刺中背部,痛苦地倒在地上;它的爪緊緊地執著一塊盾牌,盾牌邊上是兩支折斷的長矛。這頭戰鬥不息的雄獅似乎在向遊客講述著一段悲壯的故事:法國大革命中,1792年8月10日,國王路易十六和王后被革命黨人追殺,由800多名瑞士雇傭兵組成的衛隊保衛著國王和王后。最後,全部戰死沙場,國王和王后被俘。歷史上,瑞士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男子苦於生計,紛紛到歐洲各國當雇傭兵。瑞士士兵忠於僱主,英勇善戰。但金錢和榮譽掩蓋不住雇傭兵制度的殘酷,以這次事件為契機,瑞士停止了雇傭兵出口。為了讓後代記住這一歷史,19世紀初,陣亡將士的親友策劃、並於1821年請丹麥雕塑家在美麗的羅伊斯河北岸的山坡上建造了這尊雄獅石雕。雕塑的下面用拉丁文寫著:“獻給忠誠、勇敢的瑞士年輕人”。美國作家馬克吐溫來到這裡時,將其譽為“世界上最悲壯和最感人的石雕”。

    盧塞恩是座文化底蘊很深的城市。歷史上,很多著名作家在此居住、寫作,留下了眾多奇聞軼事。俄羅斯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根據在盧塞恩的生活,寫出了名篇《盧塞恩》。德國詩人、劇作家、小説家歌德長期在盧塞恩生活和寫作,希爾斯廣場上的歌德故居成為遊人參觀的景點。法國戲劇家、小説家大仲馬稱盧塞恩為“世界最美的蚌殼中的明珠”。法國作家雨果也多次到過盧塞恩,他居住過的樓房至今完好地保存在羅伊斯河北岸。他曾吟咏,盧塞恩幽雅、靜謐,碧水輕輕地拍著河岸,柔水在我的腳下流淌……

    盧塞恩是一座很有靈氣的城市。很多音樂家在此激發了靈感,創作出不朽的名篇。貝多芬創作的C小調第十四號鋼琴奏鳴曲命名為《月光曲》,據説就是受了詩人雷爾斯塔布的評論影響:第一樂章使人想起“猶如在瑞士盧塞恩月光閃爍的湖面上搖蕩的輕舟一樣”。沿湖的一條路叫“理查德瓦格納路”,是為紀念德國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納修建的。他酷愛盧塞恩,1859年在此完成了《特裏斯坦與伊索爾德》歌劇,後又在他居住的盧塞恩湖邊別墅創作了《齊格弗裏特》田園交響曲。他對這裡的一切都著了迷,他説,“盧塞恩的溫柔使我把音樂都忘了”。現在,他的別墅已改作博物館,供人參觀。

    盧塞恩人喜歡音樂。一個星期四的晚上,一個自願組成的群眾性樂隊在鵝卵石鋪就的中世紀廣場正要演出,被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衝散,我為未能看到這場巧遇的演出而甚感遺憾。盧塞恩的文化設施較為完善。新建的盧塞恩文化與會議中心十分美觀,功能齊全。其中的大型組合式音樂廳內,有舒適的座椅1840張,音響效果極佳,音樂指揮家、管弦樂團和獨奏家均對此建築讚嘆不已。(祝壽臣)

     《人民日報》 2002年8月16日


瑞士逾1500男女組成“裸體漂流”(圖)
富裕的瑞士人:富而不奢、富而不露
日內瓦——瑞士名錶發源地(圖文)
瑞士司機追著日食跑
富足的瑞士人越來越悲觀
歐洲花園:瑞士 
瑞士,美麗並不遙遠
瑞士盧塞恩:最美麗的旅遊城市
瑞士八怪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