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如何保護文物的(圖文)  

    


印度的珍貴文物:泰姬陵

     文物古跡不僅記載了一個國家的歷史和文化,而且表明瞭一個民族的身份和個性,劃定了他們在人類文明中的位置。

    印度是個文物大國,古跡無處不在,僅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或自然遺産目錄的就有22處之多。印度文物保護的狀況也較好,特別是那些國家重點保護的名勝古跡的保護和維修可以説相當成功,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

    多方參與籌措經費

    據統計,印度全國名勝古跡門票年均收入為8.5億盧比,而維修和保安費用年均支出僅為6.9億盧比。除門票收入盈餘外,印度政府還採取了其他一些措施籌措資金。

    印度在1996年成立了“國家文化基金會”。國內外團體和公眾在免稅的情況下,通過基金會對特定或普通的項目提供資金或捐贈。為預防官僚主義和貪污挪用,所有通過基金會提供的款項都以專業的和非官方的辦法進行使用。如新德里胡馬雍墓的總體環境改善項目的款項,就是由“阿加汗基金會”和“奧勃羅伊旅店集團”一起提供的。

    鼓勵本國私人企業參與保護和修復工作。去年年中,印度考古研究所、北方邦政府與印度最大的私人企業“塔塔集團”以及“泰姬旅店集團”簽訂了維修和發展泰姬陵的諒解備忘錄。這是印度文物界第一次利用私人企業的資金。許多文物單位準備起而傚法,單是北方邦就有36個古跡準備讓私人公司介入。

    尋求國際合作。自1977年以來,印度一直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的積極支援者,並與諸如“國際名勝古跡理事會”、“國際保護自然和自然資源聯合會”、“國際文化遺産保護和修復研究中心”等國際機構緊密合作。記者在阿旃陀石窟和埃洛拉石窟參觀時,看到由日本政府資助的保護和修復工程正在全面展開。另外,為了爭取早日被列入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名錄,拉賈斯坦邦政府特地向亞洲開發銀行爭取到了1億多盧比的貸款,準備對歷史名城齋浦爾進行全面的修復和改造。

    廣大民眾積極支援

    印度擁有一支技術比較先進的文物保存和修復隊伍。早在1917年,印度考古研究所就設有一個化學處理處,負責博物館展品和其他文物的化學處理和保存工作,分析研究古跡的材料來源和和古跡損壞的原因,從而發現改善和保存它們的方法。經過他們的努力,印度考古界成功地應對了不同情況下不同原因造成的問題。比如,前不久他們採用了現代技術,終於解決了長期困擾他們的古跡寄生植物問題。

    “人民的參與是最好的保障”。這是印度文物界對外宣傳的一句口號。為了傳播印度豐富的遺産和保持它的完整性,自“國際名勝古跡理事會”宣佈每年的4月18日為“世界遺産日”之後,印度也決定每年的11月19日至25日為“世界遺産周”。每到此時,印度文物考古界就大力進行文保宣傳,提高民眾保護民族文化遺産的意識。由於政府部門長期重視、專業部門不斷努力,民眾文物保護意識在逐漸提高。最近,歷史名城齋浦爾要爭取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遺産名錄。在市政府發起的拆除古跡周圍非法建築的運動中,一些貧民窟的居民們都主動退出了所佔地盤。另外,在印度各地參觀時發現,這裡基本上沒有在古跡上亂涂亂刻的現象。印度的古跡一般面積都比較大,但除了少量經允許的旅遊紀念品商店和食品店之外,沒有店舖氾濫的情況。當然,不乏小販糾纏遊客的現象。

    文物保護困難重重

    不能諱言,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印度文物保護工作同其他領域一樣,也存在著嚴重的問題。

    文保資金依然匱乏。印度考古研究所每年的預算為15.6億盧比,除去工資和開支,他們直接管轄的3606個古跡中,每年每個只能分攤到7600盧比(約合人民幣1500元)。因此,即使是號稱世界級的名勝古跡,有時也為資金缺乏而叫苦不迭。地處新德里市內的著名古跡———老堡,一幅破敗衰落的樣子。除幾個門樓之外,幾公里長的城墻任其荒廢和倒塌。至於那些流散在各處又不太出名的許多古代陵墓和廟宇,更是處於一種自生自滅的境地。

    污染威脅古建築。參觀泰姬陵時,遊客可以清楚地看到,由於酸性的煙塵侵蝕,白色大理石上片片黃斑,整座建築已非通體潔白如玉。對此,印度考古研究所稱,最高法院已經作出判決,勒令泰姬陵所在的阿格拉地區200多家鑄造廠和製革廠停業,並要求離泰姬陵80公里處的馬圖拉煉油廠降低排污。最近,泰姬陵周圍的污染情況有所好轉。

    記者在阿旃陀和埃洛拉石窟參觀時,發現由於潮濕和排水解決不好,許多壁畫和石雕表層剝落,顏色已經褪盡,有的根本無法還原。

    發展旅遊與文物保護的矛盾。印度的名勝古跡上雖然沒有亂涂亂刻現象,但人滿為患已使許多古跡不堪重負。比如,每天2.5萬名遊客已成為泰姬陵的重負。阿旃陀石窟也是一樣。潮濕和蟲咬早已是這一古跡最大的威脅,而越來越多的遊人進入石窟後,呼吸和揮汗更增加了石窟內的濕度。另外,遊客無意間帶進的昆蟲、微生物和細菌,一旦條件成熟,繁殖起來,會對石窟造成更大的威脅。

    印度考古界希望限制遊客的數量和停留時間,甚至短期關閉古跡,進行徹底修復。但旅遊部門反對,表示不能將遊客拒之門外。發展旅遊業和保護文物古跡這一矛盾如何處理,雙方還在探討中。

    偷盜文物處罰不力。印度的偷盜文物現象雖不嚴重,但時有發生,特別在那些管理相對鬆懈的地方。究其原因,一是文物古跡太多,文保經費相對匱乏,顧得了重點文物,顧不了非重點文物;二是地方文保法律不健全,處罰太輕,致使偷盜者屢屢作案而有恃無恐。 (趙章雲)

    《人民日報》 2002年8月9日


印度農民狀告猴子侵犯人權
全球最老壽星活在印度
印度:為兩隻青蛙舉行"婚禮"
印度的“馬路天使”(圖文)
屢禁不止 印度童婚何時了?(圖文)
孟買舉行“世界笑節”
印度出現彩色雨
印度文化中的性愛藝術(多圖)
印度一大象因殺人被罰苦役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