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地中海之珠 

顏海英

    在埃及語中亞歷山大叫做拉克特(Raqote),這個名字來自在該地的埃及聚落。除了拉克特,在法羅斯斯島(Pharos)北部和西部水下發現的海堤是托勒密王朝之前的,具體年代尚不確定。後來亞歷山大城的四分之一仍被當地的希臘居民稱作拉克提斯,那裏多是埃及人居住,有許多埃及風格的紀念物。另外一個埃及人集中的地方是法羅斯斯島上一個帶圍墻的居住區,附近有許多托勒密後期的埃及風格的墓地。當時亞歷山大的下層人中間,埃及人和希臘人通婚的現象非常普遍,但總起來説,亞歷山大還是一個多民族混居的希臘城市,它最重要的非希臘成分是猶太人。不過,作為希臘化世界的主要城市和港口,亞歷山大起到了向古典世界傳播埃及文化的重要作用。

    古時亞歷山大城經歷了多次地震,其中比較嚴重的就有4次之多,每次地震都使城市下陷,所以古代的亞歷山大城已經陷於地下,在當代亞歷山大城的下面。而在此之前,古代的建築和紀念物就已經先後遭到了基督徒和阿拉伯人的破壞,許多建築被拆了用作建造清真寺和民居的建材。12世紀,由於尼羅河支流乾涸,亞歷山大通往其他地方的水路中斷,它漸漸沉寂下去。在總督穆罕默德阿裏和他的後繼者的努力之下,亞歷山大才逐漸恢復了往日的生命力。

    著名的亞歷山大燈塔就曾在法羅斯島上,這是東部港灣的一個小島,由一條長堤與城市相連,由於沙土長期淤積,現在這個長堤已成為半島。當時燈塔有120米高,有3層,最下面是長方形的基座,中間是八邊形的建築,最上面是圓形的。頂上是一個儀器,白天反射日光,晚上映射火光,傳説還有個神秘的鏡子可以照見遠處的船隻。阿拉伯人征服埃及之後,燈塔無人照管,最終在兩次嚴重的大地震之後坍塌。1480年,蘇丹凱特貝(Qaytbay) 在燈塔原址建造了一個軍事城堡。現在城堡對遊客開放,裏面有些航海方面的展品,沒有太大的觀賞價值。

    

     亞歷山大的凱特貝城堡

    

    從城堡向南不遠,有一處西元前3至2世紀的墓地,叫安福什(Anfushy)墓地。

    在市中心的孔姆艾爾—迪克(Kom el—Dik)附近,有一個西元2世紀建的羅馬劇場。現在它還有14排白色大理石的座位,約能容納800名觀眾。劇場的圓形屋頂現已不在了,只有六、七根柱子依然在陽光下佇立。表演場地前過道上的馬賽克地板還依稀可見。站在最後一排座位上向後看,可以看到劇場墻內的環行通道,以及裏面的一個個小間。劇場旁邊的一片廢墟正在發掘中,禁止參觀,但是可以在劇場北邊一點看到一個羅馬時期的浴室的痕跡。

    

     羅馬劇場

    

    薩拉皮雍(Serapeum),即希臘-埃及神薩拉皮斯最重要的神廟,位於拉克提斯區,即托勒密時期本地埃及人集中居住的地區,因此也是現在亞歷山大城中最具古代埃及風格的地方。該神廟最初建於托勒密三世在位時期。今天在這個遺址上可以看到著名的“龐培柱”,它是羅馬皇帝戴克裏先(Diocretianus)時期建造的,時間約為西元1世紀,最初柱頭上可能立著戴克裏先的雕像。中世紀時到這裡遊覽的西方人猜測這個柱子的頂上放著一個球體,裏面放著愷撒大帝的政敵龐培的頭顱示眾,“龐培柱”由此得名。該石柱的周圍有許多法老時期的藝術品,如18王朝末期的兩個黑色花崗岩獅芬克司像(頭部已缺損),托勒密時期的兩個紅色花崗岩獅芬克司像,附近還有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和薩姆提克一世(Psamtik)的雕像。這些雕像很可能是用做“龐培柱”的陪襯和點綴的。當年有許多這類埃及風格的藝術品通過亞歷山大運往羅馬帝國各地區,放在薩拉皮斯和伊西斯神的神廟中,或者是皇家宮苑裏。

    在“龐培柱”的西邊,有兩個地下建築,北邊的是埋葬動物木乃伊的墓,南邊的是一個圖書館,這個圖書館一直使用到西元5世紀,被基督教狂熱分子破壞。現在這兩個建築不對外開放,裏面已是空空如也。

    在“龐培柱”的東南,可以看到伊西斯—法里拉(Isis--Falira)的石灰石巨像,她是亞歷山大燈塔的守護女神,這個雕像就是在燈塔舊址發現的。

    在薩拉皮雍附近的孔姆艾爾—蘇卡法(Kom el--Shuqafa)有著名的地下墓群,大約是西元1至2世紀時期的,規模很大。與安福什墓群不同的是,當時的富有人家要在這裡埋葬死去的親屬,必須交費加入一種墓葬公司。這個墓地的結構非常獨特,它是地下建築,深約23米,分3層。最初是屬於一個大家族的,後來其他家族的人也在這裡入葬,裏面有200個墓穴。它的入口是一個圓形的大井,死者的木乃伊是用繩子從井口順下去。環繞著井墻是螺旋式的臺階,拾階而下,就到了墓室中央的一個大廳,這個廳有8個柱子;左邊是另外一個立柱廳,它的三面都有大理石的長凳,這就是所謂的“宴會廳”,為死者送葬之後,所有的親友聚集在這裡,圍著中間的木桌子宴飲,之後,要把盛酒的陶罐摔在地上,“孔姆”一詞就是打碎陶罐的意思。

    從中央大廳一直向前走,下一段臺階,就到了“中心墓”。這只是一個很簡單的墓穴,只不過墓穴前有一個裝飾繁瑣的拱門,所以格外引人注意。拱門兩側各有一個紙草狀的柱子,柱頭以花卉裝飾。柱子兩側的墻上各有一條蜷曲的、頭帶雙王冠的蛇,頭上各頂著一個圓盤,裏面分別是希臘的酒神狄奧尼修斯(Dionysus)和商業與發明之神赫耳墨斯(Hermes)的形象。兩邊的墻上還各有一個壁龕,裏面分別立著一男(右)一女(左)兩個雕像,大概是墓穴的主人。拱門內側,各有身著羅馬士兵鎧甲的阿努比斯神(Anubis,右)和賽特—提芬神(Seth—Typhon,左)形象的浮雕。方形外棺上刻有阿皮斯聖牛(Apis)的形象,棺蓋不能打開,但是後面有入口可以進入,死者的木乃伊大概是在舉行葬儀時才入殮的。墓穴後面的墻上多有表現葬儀的浮雕,如中間那個墓穴後面的墻上,表現的是一具木乃伊躺在獅頭裝飾的床上,旁邊有荷魯斯(Horus)、阿努比斯和圖特(Thoth)守護著,一個祭司在主持儀式。

    “中心墓”的週邊又有許多墓穴。縱深處還有更多(見圖)。

    從“中心墓”的右側穿過一道門,順臺階向上走,就進入另一個墓穴群,其中一個墓室的壁畫(見圖)表現的是伊西斯(Isis)耐弗西斯(Nephthis)守護著奧賽裏斯(Osiris)的木乃伊。另外有一個廳叫“卡拉卡拉廳”(Caracalla),是因為在這裡發現了羅馬皇帝卡拉卡拉的士兵和他們的戰馬的遺骨,這些遺骨現仍在原地保存。

    

     孔姆艾爾—蘇卡法的墓室壁畫

    

    特別的是,這裡表現古埃及主題的壁畫卻有一種簡約的古典風格,這説明它們並非出自古埃及的工匠之手,而是代表了源於亞歷山大的一種地方藝術風格。這種現象並非是孤立的,在當時的羅馬世界,對伊西斯女神的崇拜傳播開來時,最初是地道的埃及風格與簡約化的古典風格並行,共同表現傳統的埃及主題,漸漸地,後者居然還佔了上風。 (顏海英,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中國網2002年1月9日

    


埃及考古大發現尋訪
——綠洲執政官墓和一百具木乃伊出土
埃及發現古亞歷山大海港
“埃及艷后”手跡柏林亮相
埃及出土最古老太陽船
埃及發現字母文字最早例證
考古新發現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