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學習的革命
——中國探索教育兒童的新方法

    3月份,中國國家總理朱鎔基在人民大會堂發表了年度政府報告。在報告中,他指出全國的中小學應該有效地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這對於中國的孩子們來説,猶如美夢成真。

    中國正在進行一場影響深遠的教學制度的徹底改革,政府把這視為當前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朱總理也對這項改革進行自己深入的思考。中國的教育體制龐大繁雜,而且已經根深蒂固。把所有年級的學生加在一起,中國總共有2.85億學生,幾乎相當於全世界學生總數的四分之一。與此同時,中國的育人哲學和教學方法是在幾千年的儒家文化傳統和幾十年的社會主義制度中逐漸産生和發展並最終形成的,因此,簡而言之,要改變現有的模式是很不容易的。

    實際上,在中國曾經有過教育改革的嘗試,但都以失敗而告終。在久遠的中國歷史上,教育一直與國家統治的理念緊密相連。封建王朝時期,從上至下的各級官員都必須通過一種只考查中國古典文學知識的考試,從而取得任職資格,而這種八股文考試不涉及其他任何領域的知識。一些明代和清代的有識之士認識到國家興亡的關鍵,或者説至少是維護封建制度的關鍵,在於教育體制改革。也許正是由於這方面的改革沒能成功,封建制度在本世紀初土崩瓦解了。這恰恰是對改革的有力證實。

    當毛澤東領導的共産黨人在1949年奪取政權之後,他們就感覺到了使人民群眾接受文化教育的意識形態上的需要,也感覺到了對大批政府官員進行培訓,從而為已日益成形的政府機構配備人員的實際需要。政府起初曾經輕率地打算用拼音代替所有漢字,然而最終確定了創用簡化字的計劃,這無疑是個成功的方案。即便是最刻薄刁鑽的批評毛澤東的人也讚揚他的政府在發展教育和基礎文化方面所取得的出色成績。

    然而在當前,教育改革面臨十分複雜的情形和挑戰。爭論的焦點之一是改革者是否在幾個大城市的幾所頂尖大學身上花了太多功夫,而與此同時沒能在全國各地的基礎教育上做出多大貢獻。一流大學的規模越來越大,在最近結束的幾次合併中,杭州的四個學院聯合組成了中國目前規模最大的浙江大學。有關官員介紹説,這樣的合併可以幫助這些學校走上規模經營的道路,也可以減輕它們各自過重的行政負擔。官員們還希望這些大規模大學能在獲得助學金援助和投資方面更富吸引力,因為很多國內外的團體和組織會更樂於同名牌高校開展合作。但是在13億中國人口中,只有不到700萬大學生。現在,只有50%的初中畢業生繼續接受中等教育。再者説,對於很多中國貧困家庭的孩子,包括上千萬的流動工人的子女而言,找學校仍然是個難以解決的問題。

    教育經費短缺與中國的教育赤字有很大關係。在80年代後期,中央政府便開始大量削減對地方教育的財政撥款,使得地方政府或者學校本身不得不自己尋找解決財務問題的出路。到1994年止,幾乎全部的學校都已不再享受中央財政的撥款,然而所有學校還能維持發展的勢頭。在遼寧一省,已經有幾十個城鄉已經無力支付教師今年的工資了。

    除了行政和財政改革以外,中國也正在其他方面進行有益的嘗試。教育部正在潛心探索一條能使中國學生廣泛接觸各種各樣的研究方法和掌握更多學習方式的新路。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教育部上月宣佈了關於在大學大量使用國外教科書的方案。儘管教育部解釋説,書目將經過仔細審查,但是這一方案的出臺至少意味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向寬鬆發展的趨勢。

    官員們也同時開始更多地探討中國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越來越多的人擔心,中國傳統式的注重死記硬背的學習不僅使學生喪失了創造性思維,也給學生造成了太大的壓力。今年初,中國媒體集中報道了一樁某優秀學生因為打算出去踢球而得不到母親同意就用斧子將母親砍死的事件。然而,人們普遍對這個17歲的年少殺人犯抱有同情。的確,是這樁案子在全國範圍內造成的激動情緒和強烈反響促使朱鎔基總理開始思考學生減負問題。毫無疑問,延長課間休息時間,建立更為寬鬆的管理制度,提高學校午餐品質和其他一些變化都終將伴隨著改革的推行而到來。

    

    《經濟學家》2000年9月29日

    

相關新聞

教育部表示要引進國外原版教材

中國義務教育教學大綱全面修訂完成

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任務基本完成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