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與大地共生——中國西部開發

    追求發展同時注重環保

    一條黑色的管道從中國最大的鹹水湖——青海湖向地平線延伸,那就是貫穿青藏高原的天然氣管道。

    3月,在位於中國西部正中央的青海省省會西寧市郊外的湟中縣,西部開發十大項目之一的“澀北—西寧—蘭州天然氣管道”建設開始動工。這項工程起自蘊藏著豐富的天然氣資源柴達木盆地東部的澀北1號天然氣田,經由西寧到達甘肅省省會蘭州,全長953公里,預定明年10月完工。工程總投資25億元。這條管道建成後每年能向西寧和蘭州供給20億立方米天然氣。

    青海省的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約4700元(1999年數字),僅是位居第一的上海的1/7。雖然這裡地下資源豐富,但由於基礎設施落後,是全國外商投資最少的幾個省份之一。因此,青海省對這條能使它的資源商業化的天然氣管道寄予了很大期待,希望這條管道成為經濟發展的起爆劑。

    這條管道的作用不僅是輸送能源,而且也將大大改善日益嚴重的大氣污染。

    在西部大城市中,西寧和蘭州的大氣污染尤為嚴重。因為那裏的工廠和很多居民主要用煤炭作能源。在人口約110萬的西寧,每年要消費230多萬噸煤炭,煤炭燃燒産生的大量廢氣佔一年所有廢棄物的60%以上。

    建設天然氣管道是剷除污染根源、改善環境的一個良策。

    近20年來,中國在實行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一味追求經濟增長,卻破壞了環境,對社會産生了不良影響。西部開發就是以此為教訓的新的國家戰略。從這個意義上講,通過有效利用資源在建設基礎設施的同時兼顧環保的天然氣管道,將成為21世紀西部開發的象徵。

    中國的西部地區跨越10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佔全國國土面積的57%。在開發的同時兼顧環保的舉措,將是預測中國能否“持續增長”的試金石。

    鉅額設備費依賴外資

    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裏木盆地的天然氣輸送到上海的“西氣東輸”計劃也已啟動。這條天然氣管道全長4200公里,總投資1200億元人民幣,將從明年開始建設,預定2004年完工,2005年可以向上海周邊地區提供天然氣。

    這條管道將經過9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對改善沿線各城市的環境發揮重要作用。中國政府打算建成初期每年供給約120億立方米天然氣,然後隨著市場的擴大逐步增加供給量,取待每年數千萬噸的煤炭消費。但天然氣與煤炭、石油相比設備等費用相當高。

    慶應義塾大學環境經濟學教授山口光恒強調説,在中國搞天然氣事業,從海外獲得單靠中國國內無法承擔的鉅額設備投資資金是關鍵。中國政府也非常重視這一點,提出要在“西氣東輸”的管道建設等相關事業中引進外資,並且對外商參資方法和合資企業的出資比率等不加任何限制。天然氣的使用能否普及也事關西部對外開放戰略能否順利實施。

    西部開發的基本宗旨是鄧小平1988年提出的“兩個大局”設想,即先讓沿海地區發展起來,內地(西部)要顧全大局;沿海地區發展起來後,要服從大局大力支援內地的發展。

    今年的西部開發十大事業除青海的天然氣管道建設外,還包括西安—南京、重慶—懷化的鐵路建設,長江支流與黃河的水利設施建設,以及退耕還林項目。

    沙漠侵吞“生命之河”

    塔裏木河呈弓字形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北邊流過。塔裏木河僅幹流全長就達1321公里,是中國最長的內陸河。

    “河水甘甜,我們每天都要飲用,但現在的水量比以前少了許多”,住在河岸上的維吾爾族牧童説。洪水期本應水位很高的河床卻幹透了,所見之處都裂成了網眼狀。據塔裏木河流域水利局説,塔裏木河50年代時的流量為13.53億立方米;到70年代減少了一半,剩下6.7億立方米;80年代只有3.9億立方米;90年代進一步減少到2.8億立方米。在過去半個世紀裏,塔裏木河的流量減少了4/5。

    塔裏木河下游1972年開始出現斷流,斷流區長達320公里。

    塔裏木河流域水利局卓副局長指出,“流量減少的主要原因是塔裏木河流域墾區的用水量比計劃的多等人為因素,也存在著浪費水資源的問題”,他對亂開發的代價發出了由衷的感嘆。他還説:“去年用掉的95%的河水是中上游地區消費的。受斷流影響,塔裏木河沿岸的國道有140多個地方都被沙漠侵吞了。生態環境惡化以及大風和沙塵天氣頻頻出現導致農作物歉收。”

    塔裏木河下游地區沿河流有一條被稱為“綠色走廊”的細長綠洲,長約400公里,面積約4000平方公里。這塊綠洲成為農業用地和農戶的宅地。但由於塔裏木河斷流,下游泳池地區的地下水位比中上游地區低2倍多,形成“綠色走廊”的胡楊樹在最下游地區基本都枯死了。

    沙漠和荒地佔新疆總面積的60%以上,因此,水是新疆地區發展成功與否的關鍵。使塔裏木河再生已成為決定西部開發前景的主要課題。

    自治區政府針對塔裏木河水量大量減少的現狀也採取了對策。今年4月,自治區政府開始實施一項工程,將北邊90約公里處的博斯騰湖湖水經由孔雀河送到塔裏木河下游的大西海子水庫。政府打算通過這項工程今後每年向塔裏木河補給1—2億立方米水,以緩解斷流造成的水資源短缺,同時也是為了保護“綠色走廊”。

    作為應急措施,這種做法的作用是不可否認的,但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加強塔裏木河的水資源管理。專家建議:“應在水源流域節水和開發地下水,以及在山間地帶建設水庫確保幹流水源;還必須改革生産方式,振興林業,發展節水型畜牧業等。”塔裏木河恢復大河面貌的日子還很遙遠。

    森林起死回生

    長江流域的江津市先鋒村位於重慶市區西南約40公里處,這裡從1997年開始在山腰上栽種花椒樹。種植面積現已擴大到約2000公頃,村裏1/4的人口從事花椒種植、加工和販運。市農業開發辦公室主任滿懷信心地説:“我們計劃5年後向東南亞出口花椒。”

    50年代“大躍進”時期的亂砍濫伐使這一帶的青山變成了荒山。村民在斜坡上種植玉米等作物,但雨水不能滲透到地下,隨土壤一起流進長江,水土流失情況十分嚴重。

    中國政府正在全國開展退耕還林,種植花椒樹也是其中的一個舉措。鐘村長説,這樣一舉兩得,既能保護生態環境,又能增加收入。但像先鋒村這樣從事“生態農業”的嘗試在中國還剛剛起步。

    據説1998年長江洪災發生的原因之一就是上游的森林採伐造成水土流失。中國政府把長江洪災作為教訓,以坡度在25度以上的斜坡地為對象,開始實施退耕還林的計劃,光重慶要退耕還林的土地就有35.6萬公頃,此舉將對388萬農民産生影響。

    據重慶林業局長説,國家將根據“還林”面積,無償向農民提供大米等糧食和教育、醫療方面的費用及苗木,同時還開始了免稅的嘗試。

    像江津這樣的長江幹流沿岸地區,由於運輸便利,改種作物比較為划算。但越往內地去,以“退耕還林”的名義要求農民改種其他作物就越難。在逆支流而上約30公里處的巫山縣的山村,傾斜度為40度左右的陡坡上仍然種植著玉米等作物,看不到有助於防止水土流失的果樹。面對農民環保意識不強的現狀,中國當局將如何在採取措施提高人民生活水準的同時謀求與環境的協調?這一挑戰剛剛拉開序幕。

    給荒涼大地披上綠裝

    甘肅省南部的定西縣地形比較險峻。國道從黃土高原的群山中穿過,兩邊的山脈最高處超過了海拔2500米。這裡的年降水量只有380毫米,並且降雨集中在秋季。在位於定西縣付家村的國道沿岸一個叫郭溝川社的村落,把雨水儲存在蓄水池裏留作農業用水。

    今年2月,郭溝川社的31戶人家決定在約6.7公頃的田地裏種草。這是退耕還林(草)的一個舉措。全國要退耕還林的土地面積約600萬公頃。西部地區佔70%以上,今年將在約34萬公頃土地上進行試驗。

    政府給退耕還林的農民一定的經濟補償。在甘肅省,國家對改種草、種樹的農民每畝地支付苗木費50元,勞務費20元,同時每畝地發給100公斤糧食。這裡順便提一下,甘肅省的斜坡地每畝産糧50—100公斤。這樣的補償條件本身就表明瞭該地區水土流失的嚴重性。郭琨副省長説:“每年省內黃河流域被沖走的土壤多達約4億噸,山東省的黃河河口面積每年都在擴大。”包括周邊的省、自治區在內整個黃土高原的土壤流出量達14億噸,約佔整個黃河流出量的87%。

    定西縣的黃土高原地帶,年降水量少,降水時間又過於集中。除農田遭到破壞外,荒涼的大地還帶來了其他方面的災難,如寶貴的水資源流失,河床上升使河水氾濫的危險性增大,等等。

    中國科學院的于博士指出:“過去優先考慮糧食生産的中國農業已進入注重環保的階段,退耕還林具有革命意義。”

    相當於一年産量的約5億噸余糧庫存,使這項政策的實施成為可能。

    定西縣的退耕還林示範區九華溝今年在山上種植大片杏樹幼苗,有的樹苗已經長出了綠葉。之所以種植果樹,是因為果樹將來能夠創收。當地指揮部的一位負責人説:“我們還要在山腰種草,在山下修梯田,給大山披上綠裝。”

    國務院西部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寧副局長説:“今年是試驗階段,退耕還林的財政負擔將達幾十億元,我們將從長遠觀點出發,促使農民不要光靠國家,實現自立。現在,讓農民看到試驗事業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

    據1996年中國土地利用情況的調查,全國耕地總面積約1.3億公頃。位於25度以上斜坡的耕地面積不到整個耕地面積的5%。1999年由於實施生態環境保護計劃等原因,84.2萬公頃的現有耕地消失了,加上新開墾的40.5萬公頃耕地,實際共減少耕地43.7萬公頃。

    觀光立省與環境對策

    中國雲南省昆明市南郊,海拔約1900米的高原上有一個巨大的湖泊——滇池。滇池的水面像混進了繪畫顏料似的綠得很不自然,周圍冷冷清清,全無觀光地的風貌。

    80年代,工廠、城市和農村生活廢水的流入導致滇池水質惡化。中國政府1996年曾把滇池指定為全國防止河流湖泊污染的重點地區,加強了凈化工作。但是,滇池水中富含營養物質,夏季藍藻類植物大量生長,在水面上積了厚厚的一層,足有30釐米。

    滇池一帶有很多工廠,生産總值佔全省的1/3。如果單看旅遊業收入,這裡就佔全省的一半。滇池西岸有很多名勝古跡,具有900多年曆史的古寺是當地人的驕傲。

    雲南省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氣候條件,聚居著25個少數民族,該省一直把旅遊業作為經濟發展的突破口。90年代,該省對落後的機場和公路等基礎設施進行了改建和擴建,前來觀光的外國遊客從1998年的12萬人猛增到去年的104萬人。旅遊業帶來的外匯收入也從12年前的1300萬美元增加到3.5億美元,居西部地區之首。繼去年的世界園藝博覽會,雲南省今年春季還舉辦了國際觀光節等大型活動。

    在“開發西部”的大潮下,雲南省將進一步完善公路和鐵路等交通網,推動經濟發展。記者在採訪該省的職員時,他們都異口同聲地説,“發展旅遊的基礎是保護環境”,“西部開發是改善環境的好機會”。然而,實施環保對策需要鉅額經費。

    雲南省從1988年開始著手建設污水處理場,實施了排污工程和疏通污泥工程,制訂了工廠排污限制等措施。迄今的對策費累計約達39億元,能夠處理城市60%廢水的污水處理場也已建成。但降雨時水量一增加,污水處理率便降至10%左右。現在還沒有找到處理農村生活污水的有效措施。

    雲南省西北部的旅遊勝地,大理北邊的“洱海”,1996年秋首次出現了藍藻類植物異常生長的情況,使湖裏的養殖業被迫陷於停頓。針對這種情況,有關部門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禁止使用容易發生燃油泄漏的漁船,不準遊客亂扔垃圾,著手建設污水處理場等。

    雖然這些措施阻止了水質惡化,但是對策費也達到了2億多元。今後仍需鉅額經費。要實現“觀光立省”的夢想,必須記住滇池的慘痛教訓,不要重蹈覆轍。

    加強環保限制的影響

    中國西部各城市資金短缺,要實施環保對策,發展環保産業,需要海外的資金援助。

    據中國環境保護産業協會1995年的調查,國內共有約8700家環保相關企業,以製造和銷售防污設備等産品的行業為主,從業人員約190萬人,年銷售額約310億元。環保産業是一項增長産業,預計2005年這項産業的銷售額將達到1400億元。

    從企業的分佈狀況看,這些企業99%都集中在沿海地區,西部極少。但是該協會秘書長韓偉認為:“隨著西部開發逐步取得進展,防止水土流失、防止沙漠擴張和開發環保型肥料等新需求將不斷出現,西部的環保相關企業將會隨之增加。”

    中國環保市場擴大的原因是,政府在環保方面加強了對企業的限制,敦促企業引進設備。

    位於青海省西寧市郊外的國內最大特種鋼生産廠家——西寧特種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舉動便是其中的一個例子。中國政府制定了一項制度,對排出的污染物超過一定標準的企業徵收“治污費”。由於西寧特種鋼集團每天要使用400噸煤炭,因此每年要向當地政府支付近百萬元“治污費”。西寧特種鋼集團公司1997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考慮到不及時採取環保措施會給投資者以不好的印象,今年3月該公司投資了1200萬元,購置了新型吸塵裝置。

    據日中經濟協會説,儘管對中國環保産業感興趣的日本企業不斷增加,但實際出資的企業只不過幾十家。與容易把握需求的食品等消費品不同,環保産業的需求容易被政府的限制措施左右,很難計算收益。這已成為日本企業打消念頭的一個原因。

    日本企業要挖掘眼前的“寶庫重要的是在最初階段要限定投資範圍,確保即使投資失敗也不會産大的影響,在弄清中國的商業習慣和限制狀況後再分階段地增加投資額。

    沙漠裏的“新綠洲”

    用機器人塔克拉瑪幹沙漠地下一步80米處抽上來的井水化作奔流,滋潤著黃色的大地。在從沙漠中開墾的旱田裏,具有固沙作用的苜蓿清翠繁茂,煥發著勃勃生機。

    這是記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端的田縣看到的情景在1997年開始開墾的一個開發區,以灌溉農業為支柱的綠洲建設已經步入正軌。現有200戶農家遷居這裡。雖然他們的房屋都是用土坯建的平房但是由於有寶貴的地下水,農民們一副歡喜的表情。和田地區包括和田縣在內共有一市七縣,人口約有60萬該地區正有計劃地在沙漠中建設這樣的開發區,謀求擴大綠洲面積。在“增加耕地,挖井通電”的口號下,光和田縣就有五個開發區開始了建設。這是試圖擴大人類“生存空間”的嘗試,這項計劃除要在開墾的土地周圍栽種防風林外,還要栽種當地的特産核桃等經濟樹種和作柴火用的雜木林,兼顧生産和環保。

    和田縣副縣長説:“我們打算以現有的綠洲為基礎擴大綠傾面積,重點是生態環境建設、地下水灌溉和經濟森擴種。現在全縣每人平均

    耕地面積不甘落後1畝,我們計劃在2003年之前達到1畝。

    縣內五個開發區的總面積約為8000公頃。估計遷入開發區的農戶將達到近3400戶。和田的氣候非常乾燥,年蒸發量是降水量的約70倍,但地下水豐富。據説由於現在地下水的利用率較低,因此這裡的開發餘地很大。

    自治區黨委書記今年4月在自治區的西部開發座座談會上説在沙塵天氣每年有 200多天的和田,應把林業作為産業支柱。經濟林要以石榴樹、核桃樹和杏樹為主。石榴樹和核桃可以有很大發展。“他強調了振興林業開發的關鍵。

    和田自西元前的漢代起作為絲綢之路天山南路的轉机站曾繁榮一時。這裡依靠綠洲的生産方式在兩千幾百年的今後的今天仍沒有改變怎樣才能在擴大綠洲面積的同時跟上市場經濟的潮流?和田的發展之路還處於摸索階段。

    防止珍稀動物滅絕

    四川省有一個建造“國寶生活回廊”的造林計劃。“國寶貴”是指熊貓。這項計劃的內容是種植貓的主食竹子等植物,形成狀保護林,將分散的熊貓生息地連接起來。

    野生熊貓的生息地分佈在四川、甘肅和陜西三省的森林中,共有 36處。由於亂砍濫伐等原因,熊貓生息地的總面積在過去年0年裏從約5萬平方公里劇減到達1萬平方公里。去年10月國家林業局在四川省青川實施了一項關於熊貓生息地的調查從中得知,在過去10年間這裡的熊貓生息地面積減少了不起30%。

    據推算,70年代全中有 2000隻熊貓,現在卻只剩下1000隻。聽説今年1月,在成都郊外的農家附近發現了一隻迷路的雌性熊貓,因營養失調和患脫水症顯得十分瘦弱。

    建造“國寶生活回廊”之所以受到重視,是因為森林面積不斷減少,熊貓的生息地也隨著縮小並被分割成一塊塊,很多生息地只有不到幾十隻熊貓在一起生活,近親交配導致熊貓的生死能力下降。擴大熊貓的生活圈已成為當務之急。

    問題是到哪兒去籌集大約10億元的造林資金。為實現這一計劃,該地區對國家重視環保的政策寄予了很大期待。

    四川省還計劃今後10年間大規模建設公路。今年的目標是“使省內高速公路突破1000公里”,基礎設施建設費比上一年增加了14.7%。目前還不清楚該省將用什麼資金實施造林計劃。

    此外,生息在陜西省洋縣一帶的野生朱鹮1981年曾瀕臨滅絕,只剩下7隻,現在卻增加到100多只。朱鹮增加的最主要原因是受到了充分保護。

    農藥被認為是朱鹮大量減少的原因之一,因此洋縣禁止農民在朱鹮活動的範圍使用農藥和化學肥料,併為此每年發給各個村落2000—3000元補貼。

    洋縣農民每人平均年收入約1200元,只相當於全國農村平均水準的一半。但當地政府為了保護朱鹮,還是關閉了造成水污染的造紙廠,駁回了當地農民建立化肥廠的申請。在開發熱席捲了整個西部的情況下,保護朱鹮已成為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因素。

    今後該地區必須尋找有效保護稀有生物和開發經濟相協調的道路。

    期待引進生態農業

    貴州南部的紫雲苗族和布依族自治縣是中國政府指定的全國592個貧困縣之一。該縣有32.7萬人口,尚未解決溫飽問題的貧困人口有5.3萬,其中75%是少數民族。

    該縣屬於遍佈石灰岩的喀斯特地貌,耕地和水資源緊缺,甚至在斜坡的岩石間也種植著穀物。該縣有2萬人在外地打工,留在家裏的多為婦女和老人。由於少數民族地區的生育政策比較寬鬆,這裡很多家庭都不止一個孩子。

    該縣制定了以扶植農業和畜牧業、建設道路等基礎設施為支柱的十年脫貧計劃。但由於自身的財源短缺,該縣對中央和省政府的財政支援抱有很大期待。

    然而,重要的是引進“生態農業”,停止對環境的破壞和貧困的惡性迴圈。該縣縣委書記説:“作為退耕還林的一個舉措,我們已經開始把玉米田改種成可以作中藥材原料的樹木。”他指出該縣的農業政策正在向重視環保的方向轉變。

    縣內貧困人口的文盲率也很高,大多數年輕人沒有接受充分教育就外出打工。留在賺不到現金的故鄉從事農業生産的人很少,培養能夠從事“生態農業”的人才已成為一大困難。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的王副所長警告説:“如果不能建立地區産業的基礎,這些地區還會回到貧困中去。即使修建了道路,如果不用於販運作物,也不會産生經濟效益。”

    市場經濟化的浪潮正向閉塞的山村湧來,很多少數民族的人們對此感到困惑。這裡還沒有扶植能夠創收的地方産業的跡象。

    

    日本《讀賣新聞》2000年7月27日—8月19日

相關新聞

國家環保總局緊急通知:禁止向西部轉移污染

國家計委出臺促進西部開發的價格政策

國家擬立西部開發法

全球研討中國西部開發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