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中國能源狀況全貌

    自1996年開始,中國經濟進入了一段全面轉變的時期。痛苦的國內改革,再加上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使得中國國內各項消費需求突然間急速下滑,導致自1997年以來在中國經濟的很多領域中第一次出現了“供大於求”的現象,在此背景之下,中國的能源産業又處在怎樣的狀況之中呢?儘管我們所掌握的材料有限,但我們至少可以肯定一點:中國能源供求問題變得越來越複雜起來。

    煤炭:存煤告罄

    根據官方的統計數字,中國1999年的全國用煤總量比1996年減少了1/5,而産煤總量卻增加了1/4。由於目前我們可以了解的材料有限,所以我們無法得知造成供求巨大反差的具體原因。但僅就我們手中的資料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在2000年的頭9個月內,中國的煤炭需求有所反彈。

    其他形式能源使用量的持續增長,的確會對煤炭的消費有所影響,但這決不是主要原因。要想全面地分析這個問題,我們就不得不考慮目前無論是在中國國內還是在國際範圍內同時出現的一種“綠色燃料”革命。

    在過去的五年裏,專家對中國煤炭市場的分析和判斷一直搖擺不定,在90年代中期,專家們中國的能源問題曾質疑:中國煤炭業的供應及運輸能力是否可以滿足急速增長的市場需求。但經過了1998年和1999年間煤炭生産與消費量的明顯下滑後,上述論調已經鮮有人和。而現在那些農村戶口的下崗煤炭工人又成了一個更加棘手的問題。

    根據官方的公佈數字,煤炭産量在1996年達到最高峰9.97億噸,但在1999年底煤炭産量與1996年相比下降了近1/4,只有7.5億噸。同一時期內,煤炭消費量的變化趨勢與此大體相似——只不過幅度沒有那麼劇烈——從1996年的10.38億噸,下降至1999年底的8.19億噸。而在這三年內,煤炭消費量在所有種類能的總消費量中所佔的比重,由1996年的74.7%下滑至1999年底的67.1%,即使是最大膽的中國能源問題專家,也沒有預料到下滑速度會如此之快。不過,從2000年的初步統計資料上看,中國煤炭的産出量與消費量已大體趨於穩定。

    那麼,煤産量中那些減少的部分是怎樣失去的,又到哪去了呢?這恐怕是分析專家最希望從中得到的啟示。有關部門分析指出,煤成品品質的提高應該可以造成1996年到1999年7500萬噸的減少;而中國政府做出的關閉小型、落後的地方煤礦的決定,則可以解釋另外7500萬噸的減少量。這兩個原因加在一起,可以解釋1996年到1999年煤産量減少量的85%,但卻只可以解釋1996年到2000年煤産量減少量的50%。而其他因素還應該包括:國企的改革、體制變化、煤貯量及生産值的計量方法的更新等經濟現象。除此之外,至少有相當比重減少量是由於統計的不完整。

    中國中央政府曾宣佈,自1998年以來共有3.3萬家小型煤礦被關閉,以此來扶助大型的國有煤礦的發展。但這種小煤礦一般是屬私人經營或地方政府所有,而且大多是當地政府的主要稅收來源,再加上這些小煤礦大多管理鬆散,因此徹底關閉這種小煤礦實際上困難極大。一些秘密非法經營的煤礦的産煤量,自然無法得到統計。

    未來的中國煤炭産業會越來越多受到其他形式能源的挑戰。儘管煤炭的需求在今年表現出反彈跡象,但中國政府仍對生産過剩問題憂心忡忡。此外,環保問題也在不斷地向那些決策者施加壓力,迫使其儘快找到比煤炭更清潔的替代品。未來的幾十年內,天然氣及一些可重復使用的能源將很可能在中國能源市場中分煤炭的一杯羹。但是與此同時,仍存在著渴望煤炭使用量增長的要求,比如出於維持城鄉工人就業率的政治考慮。另外,市場改革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中國煤炭市場的規模。而煤炭成本低的優勢,也會大大提高它與其他形式能源相競爭的實力。

    石油:油、資併入

    在當代中國史中,中國從未像現在這樣多地依賴石油進口。中國的石油産量在1995年到2000年間保持著1.9%的年均增長率,但石油的需求量卻以5.3%的年均增長率飛速上升。中國政府曾預計2000年的石油産量為1.65億噸,預計中的進口原油量為6000萬噸。

    儘管已探明的儲量表明,中國石油産量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但是其國內原油生産總是相對疲軟。而且,由於技術落後及開發不當,現有的幾個主要産油區也都處在枯竭的邊緣。相應的,原油提煉的成本也變得更高。在中國,石油的價格仍是由中央政府控制,而最近的油價改革已使石油的零售價格與國際平均價格持平。

    為了保證能源的穩定供給,自90年代初起中國政府開始把眼光投向國際上的主要石油輸出地,並相繼在中東、中亞、非洲及南美等各洲的油田投資。但是這其中的很多投資都不盡人意或收效甚微。而在一些地區(如蘇丹)的投資甚至導致了政治上的麻煩。這些海外投資無疑會有助於緩解中國的石油危機,但其前景並不容樂觀。中國政府已將工作重點轉為對國有的各大石油公司進行改革,並加大與外國石油公司及國際石油市場的合作。

    1998年,中國政府改革石油産業,實行管理權與所有權的分離。有關這一重大結構調整對中國兩大國有石油公司——中國國家石油公司(CNPC)和中國石化公司(SINOPEC)——帶來的巨大衝擊的問題,中國國內各界爭論不一。這兩大公司都無一例外地提高了效率,但是仍存在著市場操作不規範、管理缺乏透明度及人員過於臃腫等問題。儘管如此,還是有很多的中國石油公司及國際投資者表現出了加入中國石油市場、投資中國石油公司的強烈興趣。上述兩大公司于2000年初在紐約和香港股市上獲得了起過60億美元的公共投資作為中國國家石油公司的子公司,“中國石油”在4月吸引了全世界投資人的目光,獲得了近30億美元的國際投資。根據報道,至少已經有一家知名的跨國石油公司已同意大量購買中國上市石油公司的股票,以此進入帶有些排外性的中國石油市場,尋找淘金良機。而“中國石化”在它自己10月份市場統計報告中宣佈,它已獲得大約34億美元的投資,其中大部分是由於向跨國公司出售股票而得。與此同時,中國另一家石油公司——中國國家海洋石油公司(CNNOOC),儘管在2000年取消了它的海外上市計劃,但該公司暗示希望在2001年的2月重新啟動上市計劃。

    同時,各跨國石油公司也會繼續在一些石油零售等方面的特定項目上直接投資,國際投資者也會以投資的方式來促進中國各石油公司的管理改革,但是這些改革的程度與日程並不是十分明朗。

    電力:改革止步,增長繼續

    儘管存在一些重大失誤,但中國電力産業還是一直處在快速增長之中。在2000年初,儘管中國的每人平均用電量僅僅是美國的1/13,但其儲電能力已超過3000億瓦特。

    由於在1997年及1998年,在中國的很多地區都出現了電力供大於求的趨勢,中國政府不得不將一些已經決定的電力建設工程向後延遲了三年。同時,這使得一些省市地方的供電網路中止了與電廠的購買協議,並更多地開始關心“合同法”的執行狀況。

    1998年,電力需求量的增長率下降到了不到3%,但緊接著在1999年恢復到了6%的水準,並在2000年的頭9個月中上升到了10%。儘管在很多地方仍存在著供過於求的現象,但像廣東等省,電力供給卻難以滿足電力需求量約20%的年增長率。這種電力供求不均的現狀,使得定於2003年投産的三峽水電站的輸出路線做出了3次重大調整,新的路線將會多分配給需求量大的廣東等省更多的電力資源,而分配給達到飽和狀態的東部和西部各省以較少的量。

    在今後的幾年裏,中國還將開始在一些區域內試行競爭機制,在此機制下,電力生産供應商必須通過提高效率及降低成本來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從而向輸電網出售電力。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競爭機制至少需要具備:發送力強的輸電網路、供電者間的公平競爭、電力存儲的獨立管理以及可操作性強的相關法規。從這個角度上説,中國在更大區域內的電力市場上引入競爭機制,還尚需時日。

    儘管1998年的結構重組曾試圖改變現狀,但作為中國絕大部分電廠的擁有者——中國國家電力公司,還是具有給電力市場的改革步伐以決定性影響的能力。

    天然氣:異軍突起

    由於其清潔性及高燃燒率,天然氣在當今的全球能源市場中出現了一種“復興”趨勢。隨著有關天然氣應用的一系列技術問題的解決,天然氣的高效應用變成了現實,這也為天然氣的大量消費創造了前提。縱觀中國近些年的能源記錄,天然氣作為一種重要能源長期得不到重視,但是這一情況在當今已經有了改變。中國決策者們希望天然氣在能源市場中所佔得的比重,可以在2020年由目前的3%至少上升到10%。實際上,只要給予適當的鼓勵措施,天然氣還可以贏得能源市場這塊大蛋糕中更大的一塊。所謂必須的鼓勵措施包括:進行深層次的市場改革、吸引更多的投資、探明國內天然氣儲量、建設運輸和供給的基礎設施,更重要的還要為天然氣的應用消費創造更多的市場。

    用天然氣取代煤可以極大地提高地區及全球的環境品質。如果以3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取代同量的煤炭的話,燃燒揮發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可以各自減少10億噸和200億噸。正是這種利於環保的特性,使得天然氣迅速受到全世界的“寵愛”。以天然氣代替煤炭不僅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等污染物的散發,而且可以提高能源的燃燒效率。

    北京的決策者們日前曾表示,希望可以儘快將城市郊區的大部分工業鍋爐由燒煤轉變為以天然氣為燃料,以此來潔凈城市空氣為其申請主辦2008年奧運會再增添一塊重重的砝碼。

    實際上,中國擁有大量甲烷含量高的天然氣。在過去的幾年中,天然氣的礦田基本分佈在中國的西部及沿海地區,這也使中國有理由修建長距離的運輸管道。中國將在2001年起開始修建橫跨中國大陸的“新上”管道,這條連接新疆與上海的運輸管道將可以每年運輸3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另外,其他的一些向北京、上海輸送天然氣的管道也將在最近相繼完工。

    同時,中國也在積極尋求進口大量的天然氣。比如,中國同俄羅斯曾簽訂過一個備忘錄,其中計劃修建一條由西伯利亞到中國北部的輸送管道。此外,中國也曾宣佈將在廣州修建它的第一個液化天然氣的進口終端站,並宣佈該工程的競標得主可以在2000年底揭曉。其他的終端站將隨即修建於深圳到上海的沿海線上。

    結論

    中國的能源市場在過去的五年中起伏波動,無法預測。儘管中國經濟一直處在持續增長之中,但是煤炭消費量卻一直陡然下降。不過慶倖的是,目前市場需求已開始緩慢回升,而且前景樂觀。中國國內的石油生産仍處於落後之中,但強烈的消費需求迫使中國不斷增加石油的進口量。另外,積極尋求國際投資也會有助於中國加快石油産業的改革步伐。電力供求在1997年至1999年間一直處於供過於求中,這也導致了國際投資的一度下滑。在過去的一年中,電力需求的快速增長已經開始彌補供求間的巨大差距,但是中國的電力消費總量還是處在一個相對的低水準中。天然氣則在被長期受到忽視後,開始在中國的能源市場中佔據越來越大的比重,這也被認為有助於緩解中國能源使用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

    中國政府曾一度以計劃集中的方式來達到能源供給與消費間的平衡,並且在過去的二十年裏“成功”地抑制了國內對新能源的需求。

    而現在,中國面前有一個千載難逢的良機去改善、發展它的能源市場;而同時中國能源産業向市場經濟的轉變,也給其國內外公司提供一個投資的黃金機會。

    中國國內的改革也必將繼續加深中國經濟與國際市場的聯繫。其結果也必將有助於中中克服以前的計劃經濟遺留下的各種弊端,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會給中國的環境改善帶來好處。

    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龐大的人口數字一直處在高速增長之中。所以,中國政府對國內人民的消費需求的分析及對各項需求排序的判斷,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中國能源産業改革的步伐。

    

    美國《中國線上》2000年11月30日

    

相關新聞

中國石油加速實施持續重組

我國將引進俄羅斯天然氣

我國制訂新世紀能源戰略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