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進入“中産階級”時代了嗎?  

    中國加入WTO後,世人對於中國經濟進一步的發展充滿了期待。近來,中國人把目光集中在了“中産階級”的成長上。隨著“新富”們的誕生,由此帶來的高級公寓建設熱、家用轎車産量增加等新的經濟增長點吸引了人們的注意,他們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改變著中國社會。的確,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這種現象已不鮮見。但是,中國的“中産階級”已經形成到怎樣的規模,今後“中産階級”發展的前景如何——在關注這些課題時,情況並不令人感到樂觀。

    新年伊始,日本的NHK、BS等電視頻道以“中産階級改變中國”為題播出了中國經濟特輯。節目中,居住100多平方米的高級公寓、開私家轎車、飼養寵物,享受海外旅行樂趣的“中産階級”的生活得到了繪聲繪色的介紹。對於經濟前景一片暗淡的日本的中産階級來説,看這部節目時的心情是不輕鬆的。

    2001年,北京市民的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GDP)為3000美元,上海達到4500美元,可以説是達到了相當於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的經濟水準。可是,筆者採訪在北京工作的日本人時,卻聽到了這樣的感想:“與其説他們是中産階級,倒不如説是極為有限的富裕階層更為準確。”

    追求“橄欖型”社會

    不久前,一本書在中國引起了廣泛關注,叫做《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這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受中國政府委託,花費三年時間進行了廣泛的社會經濟調查的基礎上寫出的一部學術性研究報告集。雖是學術研究報告,可在出版後立刻就成為了暢銷書。該報告中的內容與多年來的公式性觀點不同,而是結合現實分析了中國各階層的狀況,同時指出了中國社會發展的方向。報告認為,中國社會並非單一由“無産階級”(工人、農民、知識分子)所組成,自從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的社會階層在不斷地發生變化。

    概括來説,(1)中國社會可以分為國家管理者、企業經營者、私營企業業主等10個階層;(2)10個階層又可按經濟地位分為“上、中上、中、中下、低”5個層次;(3)中國社會的現狀是頂部尖、底部粗的“金字塔型”結構;(4)中國社會發展的方向是中間粗,兩頭尖的“橄欖型”結構,這樣的結構下,社會資源可以得到合理分配,階層間的利害衝突減少,有利於社會穩定。

    NHK和BS所介紹的“中産階級”正可謂是“橄欖型”社會的中心部分——“中間階層”。

    “中産階級”面臨社會輿論壓力

    但是,“中産階級”的提法讓人感覺未時過早。畢竟,現在的中國還存在阻礙“中産階級”擴大的制約條件。

    其一就是“中産階級”才剛剛萌芽。中間階層的人口只佔全國人口的15%。從經濟方面來看,與其説電視上介紹的居住在高級公寓中的“新富”們是15%的中間階層,倒不如説是少數上層或是中上層人口。如同“研究報告”中所指出的,中國的中間階層還很小,“平均”的概念在中國還難以通用。

    第二,北京、上海等地達到相當於中等發達國家經濟水準的統計中也有水分。兩市公佈的經濟指標中並未將多達數百萬的底層外來人口統計在內,因此中國的經濟專家也指出,北京的3000美元和上海的4000美元的每人平均GDP中可能存在多達30~40%的水分。説中國進入“中産階級”時代還為時尚早。

    第三,“中産階級”正在受到輿論的重點關注。富裕階層並沒有承擔起應承擔的所得稅義務。統計表明,富裕階層的存款佔儲蓄總額的40%,而承擔的所得稅額僅佔總數的10%。如果加重他們的納稅負擔,剛剛萌芽的中國“中産階級”就會面臨夭折的危險。但如果任其發展,其與低收入階層間的差距又會進一步拉大。

    今後,在政策方面當然應該推進“中産階級”的形成。但在具體方式上,應當注意整體提高,推進下層、中下層收入階層的上升。如果國家管理者、企業經營者階層利用手中“特權”提高自身經濟地位的話,將會面臨著來自社會的嚴厲批評。現在,該階層中出現的腐敗現象已經成為了一大社會問題。

    最近,中國政府“智囊”機構之一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表的一份報告中警告説,如果不改變對國有企業管理者的收入限制,大量人才將會流向民間和外資企業。但輿論對該報告的反應並不明顯。

    社會地位高、經濟地位低的狀況容易引起腐敗。但為了防止腐敗而去獲取高的經濟地位,這本身就被認為是一種腐敗。北京規定國有企業經營者的收入不能超過工人的10倍,如果突破這一限制,必然會面臨輿論的巨大壓力。

    現在,金字塔結構的中國社會上層還很薄弱,而且其多為特權階層所佔據。可以預見,中國社會在從“金字塔型”向“橄欖型”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還面臨著許多難關。

    日本《世界週報》2002/3/5


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具有劃時代意義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