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才回流的大時代

    美國《紐約時報》2000年底一篇長篇報道指出,隨著中國大陸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自由化,一個新的"人才回流"時代業已開始。

    該報援引美國移民局、教育部、國務院等方面的資料指出,單單在2000年,由美國回流的中國留學生及學者總數,即多達15000人。許多已進入美國主要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寧願放棄高薪工作回國,理由是:中國大陸有更多更好的發展機會。《紐約時報》估計,這種大規模的"人才回流"將是中國在21世紀第一個10年的主要現象。

    除了《紐約時報》見微知著,早已察覺這種趨勢外,最近美國奈特一里德報係一篇特稿也指出,過去兩年裏,一種非常戲劇化的人才流動已在中國大陸出現:不但本身外流人才大舉回流(這些回流者被諧稱"海龜",指他們由海外回歸),甚至美國人、香港人及其他定居美國的華裔,也有向中國大陸流動的趨勢。而這波人才大流動,其實又和跨國企業在中國大陸深化紮根有密切關係。它創造出專業人才的高度需求,而這種需求又向其他部門擴散,許多人有了創業的機會,許多人則在行政管理、教育研究、法律咨商、投資理財等領域找到可以發揮的空間。這些跡象顯示,此刻的中國由於加速現代化與全球化,已進入了快速體製革新與擴張的新階段,這乃是人才往中國集中的最大動力。中國這一波人才流動,無論從經濟史或整體大歷史的角度而言,都有著史詩般的重要意義。

    人才的流動,是二戰後經濟學的研究新領域。當時美歐持續擴張對發展中國家形成了極大的人才"拉力",相對的,發展中國家的貧窮、落後及不自由,又對人才造成"推力",這種"推一拉模式"可以解釋大多數戰後人才外流現象。人才外流國家由於無法經由改革與發展,使"推力"轉換為"拉力",甚至造成所謂"人才漫流"現象--外流人才縱使在外無法獲得好工作及發展抱負,寧願滯留不願回歸。這種人才外流甚或"人才漫流"現象,60年代達到頂峰,許多學者對些感到憂慮,認為人才持續單向流動,將使人才配置永遠失衡,發展中國家將永無出頭之日。

    不過,這種情況終於在70年代出現轉折。貿易的擴大使許多發展中國家獲得成長動力,成長與隨之而來的改革,終使得推力與拉力開始趨向平衡。這種情況在亞洲的南韓、香港、新加坡、台灣可找到相當一致的軌跡。由此顯示,人才流動在經濟、社會或政治上有著重大意義。當一個國家由"人才外流"轉為"人才回流",意味著這是充滿了希望的新時代開端,也是政經社會大進步的預兆。

    因此,二十一世紀伊始,中國大陸出現人才回流潮,就中國長期發展而言,殊堪喜賀。中國大陸的人才回流,甚至改寫了近代人才流動的模型:

    其一,從人才外流與回流的時間差距而言,不過短短20年,這麼短的時間實為舉世未見。由此可見大陸過去20年取得多麼驚人的進步,足以化"推力"為"拉力"。人才往哪,希望就到哪。21世紀第一個10年,中國政經社會的加速發展已可預期。

    其二,中國大陸並非高收入國家,縱使是回流人才,其收入多半不會高過西方,換言之,多半回流人才為了收入的考慮較少,為了追求機會和希望的比重較多。這顯示近代中國儘管波折起伏,人民對國家社會終究保有完整的認同,這也是人才回流的主要動力。人才如此全方位的回流,隱隱透露這一代中國優秀分子建國的意願,或許這才是中國大陸人才回流最值得注意的一點。奈特一里德報係的分析即指出,隨著如此的人才回流,一個新的社會已可預期。

    近代經濟學,尤其社會經濟學,已對人力、人才的要素愈來愈重視。優秀人才不單是一項生産要素,更是知識資本與文化資本;人才的流動方向,不但左右經濟的榮枯,更決定一個國家的興衰。短短20年的時間裏,中國由人才的凈出口國,逐漸轉變為凈入口國,不但以前的"人才外流"翻轉為"人才回流",更磁吸著其他國家的人才。

    當人文會萃,菁英畢集,創造的優勢即會不斷增強。由這一波人才流動,或許我們真的可以説:一個新的大時代已經開始了!

    香港《亞洲週刊》2002/1/20


海外學子放眼國內
人事部部長慰問海外留學人員
外國公司高薪挖走WTO專家 人才安全保障十分迫切
中國直面第三次人才需求高峰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