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荊州古城耀神州

    一馬平川的江漢平原上,拔地而起的荊州古城,以鐵壁銅關之勢,古往今來扼守著荊楚大地。

    沒有了旌旗飛舞,遠離了瀰漫黃沙。當又一個清晨將一抹曙紅染上青黛色的天幕之際,透過一片莽莽蒼蒼的水杉林,從壁立矗峙的寅賓門望去,呈現在眼前的是一道雉堞起伏的古城墻……環城漫步,但見依勢構築的墻體上蒼苔斑駁,一簇簇荊棘、青茅將它們的根須深紮在磚縫中,使古老的城垣更增添一份歲月滄桑的古樸和蒼勁。在曾經有過近三千座古城墻的華夏大地上,雄偉巍峨的荊州古城能夠以如此完備的形制格局、如此優越的生態環境保存至今,應當説是一個令人驚嘆的奇跡。

    作為國家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荊州古城在建設部公佈的全國現存七大古城墻中,排名第二。與同期公佈的江蘇南京、山西平遙、遼寧興城等其他幾座古城墻相比,荊州古城墻的特點一是規模較大,城垣周長為十點八公里;二是全閉合型城垣保持得相對完整,環城四週無一處豁口,且基本上保持了明清古磚城的特有風貌。因此,它曾被國內有關名城保護專家譽之為“中國南方古城的唯一完璧”。

    古城墻是華夏文化的特殊産物之一,其空間佈局、形象姿容、開闔曠奧、崇關峻樓等建築樣式及特徵,無不體現出東方城垣文化的深刻內涵。挨著墻體依次看去,間或發現有的城磚上還依稀可辨當年燒制時刻下的銘文。如今,當我們輕拂去苔蘚塵垢,來細辨那些久已作古的窯戶、燒匠們名姓時,九泉之下他們會為古城的健在而備覺欣慰嗎?荊州城所包蘊的歷史風情和人文內涵,已經遠遠超出了抵禦外侮、保境安民的軍事學含義。從那一座座炮臺、一個個垛口,以及偶爾一見的殘戈斷鏃上,分明足以使人從中領悟到華夏兒女那矢志不渝、守土有責,固我疆域、保家衛國而延綿千載、歷久不衰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瑞士聯邦主管公共建設的菲利浦喬斯先生在參觀了荊州城之後,曾誇耀它説:“這是迄今為止我見過的最完美的中國古城墻。它的存在,證實你們在文物保護方面所做的工作是優異的、卓有成效的。”作為古代勞動人民築城技術的智慧結晶,荊州古城是研究我國古代都城史、建築史、戰爭史的寶貴標本。

    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末,趁古城東南角實施整治坍塌、虛腳部位的工程之便,文博考古工作者對荊州城垣進行了一次剖面性科學考察。考察發現其城垣基腳,最早可前溯至西漢景帝時期所夯築的土城;土城上面,覆蓋的是五代時南平國主高季興加築的磚城。千百年間,這座城曾四度平毀、十次大修,現存於世的是清朝順治二年在明故城舊址上修復的城垣。一九八二年二月八日,國務院公佈荊州城為全國第一批二十四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由此,促成了對荊州古城墻維護、修復工程的全面展開。

    近幾年來,地方政府根據國務院批准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建設規劃,提出以古城墻為依託,修建環城大公園的構想。到目前為止,荊州古城環城公園已初見雛形。沿著外環道繞城漫步,宛若置身於一處清涼幽寂的綠色長廊之中,禁不住對眼前匆匆掠過的一株株碧桃、一簇簇合歡又多了一份眷戀、一份關切。 (陳禮榮)

     《人民日報海外版》

    


[旅途]米公祠中聞墨香
[旅途]多少樓臺煙雨中
[韻味]神農架“四怪”
[歷史]古都荊州遊
[聽聞]黃鶴樓建樓傳説
宜昌:野人谷 古兵寨(圖文)
天下江山第一樓——黃鶴樓(圖文)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