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産是民族魂--鄭一民談民間文化遺産保護
鄭建衛

    “我們之所以是中國人,不是因為我們有黑頭髮黃皮膚,而是因為我們心中有流傳了千百年的中華民族魂,搶救開發中國民間文化遺産,功德無量。”談起文化遺産,鄭一民委員很是動情。

    “保定易縣後山上有許多大殿,其中包括太陽殿,尊崇太陽是很原始的崇拜,每年前去拜祭的人有20萬,多少年從來沒有間斷過,這是為什麼呢?經過我們考證才知道,從秦開始歷代君王都到山東泰山祭天,但秦之前,各國國君拜祭上天的地點是在後山,這裡景色優美,既有悠久的文化歷史,也有潛在的旅遊資源,含金量很高。”

    “古書上記載的中原地區流傳的‘儺戲’,因為戰亂等原因,只能在我國南方的邊遠山區才能見到,人們以為中原地區‘儺戲’早已絕跡,但我們發現邯鄲武安固義村流傳著一種帶面具的民間戲,當地人叫作‘捉黃鬼’,和南方保存下來的儺戲如出一轍,原來儺戲在中原還有保存,這個發現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和鄭一民委員的交談彷彿打開了一部內容豐富的民俗寶庫,懷來雞鳴驛、井陘石頭城、蔚縣古堡……他一個個如數家珍,滔滔不絕,作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河北省文聯副主席的他,把保護和開發中國民間文化藝術遺産當成了自己的使命。

    他在西方國家參觀的時候發現,許多小村莊都有自己的“民俗博物館”,這個地方的風土人情、著名特産、歷史名流被一一記載陳列,激發引起當地人的自豪感,當地人在那裏找到了認同,增強了凝聚力。他在參觀時感到,我們國家雖然重視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但對無形文化遺産的保護和開發不夠,而無形的文化遺産才真正是一個國家的民族魂魄之所在。

    這次政協會議上,他提案呼籲保護開發我省的民間文化遺産,建議首先保護開發文化價值較高的儺戲、懷來雞鳴驛、井陘石頭城、蔚縣古堡……等十個點,通過這十個點的保護開發,培養一批“骨幹”,然後再全省鋪開。

    他還主張在舉辦吳橋國際雜技節的基礎上,舉辦“河北省國際民間藝術節”,把河北民間藝術整體推向世界,展示其藝術魅力;在抓好中小學生民間藝術教育的同時,還要在有條件的高校創辦民間藝術系或研究中心,培養高級人才;建立大型河北民間藝術網站,利用現代傳媒手段向世界宣傳河北優秀的民間藝術。

     《燕趙都市報》2003年1月13日


馮驥才:搶救中國民間文化遺産
中國民間文化遺産搶救工程啟動 
中國將立法保護民族民間文化遺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