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歐洲風情》:路上心情
王璞

    看著王國偉攝影撰稿的這本美麗的書,驀地,多年前的一幕在心裏閃回。那時真年輕,天不怕地不怕,兩個女孩一路爬火車去了桂林。回家來被急得要命的家長們好一頓臭罵。朋友的叔叔在中學教歷史和地理,他拿出一本廣西地圖嘲諷我們道:“你們逛了些什麼地方,説給我聽聽,別看我沒出過門,在家裏看地圖也能説過你們!”他果然指東劃西地把桂林

    説了個頭頭是道,連我們沒逛到的地方都説了,氣得我!那時心裏就想:幾時我能攝影又能寫作,把我們一路上的趣味輯成一本書,連這些不解風情的迂夫子看了也動心。”

    現在,這樣一本書真的就在面前,攝影加散文的旅遊寫真集。雖然作者不是我,但,早已一頭栽入為稻粱謀的俗務、差不多要認同史地老師叔叔那套理論的我,心為之大動。

    王國偉在《歐洲風情》的序中説:“尋訪只是一個過程,但心卻永遠留在了那條道路上。與認識和不認識的人,不斷遭遇又不斷分手,與歷史的留痕和現代的氣息,不斷摩挲又不斷分離……歷史在路上,生命在路上,我們活著,更是在路上。”

    把這書一頁頁地翻下去,當年我要説卻説不出來的那些話,汩汩地就這麼流出來了。是的呀,關鍵不在目的地,而是那種種的路上故事。自然與人發生交流才有了生命。地理教科書無所不至,但我們為何還要舟車勞頓地遊山逛水呢?且看看本書。

    書分兩部分,《從維也納到愛丁堡》和《去年冬天在墨爾本》。比較起來,我更喜愛後者。也許因為我心裏面一直在跟史地叔叔較著勁,特別動心的是那些地理歷史夠不著的路上風情。你就聽聽澳洲部分的目錄吧:“入關體驗”、“為輕鬆喝采”、“滑雪感覺”、“草原枯樹”、“咖啡心情”、“懸崖下的午餐”……相對而言,歐洲部分就有點流於俗套,像“薩雨茨堡”,“莫扎特傷心的故鄉”、“帝國斜陽”、“牛津古風”、“巴黎,時尚的旗幟”、“夕陽愛丁堡”之類,看著似曾相識。借著名勝古跡發傷時懷舊憂國憂民之大論的文章,古今中外都不缺,躺在家中沙發上就可以找到一大把,難道又讓那史地叔叔説著了?可是你看看這一頁:

    畫面是壯闊的大海,正烏雲滿天,那是我在香港海邊和其他地方海邊都未曾見過的一種光景,陽光從烏雲中掙扎出來些許,徜徉在那天地都包裹不住的海面,下面配著這樣的文字:

    “……遠眺極其壯實的礁石,其實是由沙土組成,常年被風浪吹打,被雨水沖刷,腳下慢慢鬆軟,最後,腿一軟就把自己完全交給了大海,頓時消失得無聲無息,無影無蹤。”

    礁石是澳洲著名景點十二礁石,看上去跟圖片並不相干,然而圖文卻在互相提攜著,暗示著各自的主題。這就跟那種文字淪為圖片説明的畫冊拉開了距離。

    有時候,圖片與文字的關係又是互補的,比如這一節,文字寫的是對墨爾本交通和警察的感覺:

    “我們到墨爾本已經4個月了,幾乎天天在外面開車,最令我們詫異的是,很少看到警察。似乎這個城市根本就沒有警察存在。法律已經深深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中。”

    接下來講了兩件街頭交通小故事,單獨看,也就是異域印象點滴那類散文,可你猜一猜旁邊配著幾幅什麼圖?一張是墨爾本議會圖書館,一張是墨爾本兵營,比起文字的熱鬧與風趣,圖片卻一片靜謐,規規整整的兵營大門,華麗莊嚴的圖書館吊燈。看圖説話的智慧到此只好止步。圖和文都很寫實,但又都不把話説盡,把它們合在一起就好像一種蒙太奇,敘説的卻是另一層意思了。是什麼?想想,再想想!往橫裏想,往豎裏想!什麼叫作“容量很大”?這就是了。 

     《中華讀書報》


[異域]歐洲人如何度假
[旅途]明明白白遊歐洲
[隨筆]男人的西藏 女人的歐洲
歐洲博物館都收藏啥(多圖)
五顏六色的眼睛——歐洲人散記
[專稿]感受歐洲的交通
[歐洲行]感受馬德里
最近的“歐洲”——莫斯科
瘋狂購物在歐洲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