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不良營養過剩 雙重負擔困擾中國

    ■同樣是5歲男童,其營養狀況一目了然

    膳食營養是人類生存的基礎,也是形成人口素質遺傳、營養、訓練三要素的重要組成部分。著名學者Robert Foge教授的研究證明,北歐工業革命極盛時期經濟長期增長的一半以上歸因於人群體格發育的巨大變化,他為此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營養不是一個簡單的健康問題,而是一個與社會和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戰略。儘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食物供應和人群營養狀況得到明顯改善,但是營養缺乏依然存在,而引發城市主要死因的慢性病的營養過剩也已“荷槍實彈”向我們衝殺過來。21世紀的經濟、技術競爭實質上是人才的競爭,是人的整體素質的較量,中國將怎樣應對營養缺乏和營養過剩的雙重告急呢?

    籌備數月的“中國公眾營養與社會經濟發展高級論壇”,終於在12月5日在北京召開,由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和衛生部聯合主辦的這次建國以來第一個公眾營養專題會議,吸引了來自聯合國有關機構、國家部委、科研機構、大學、國內外著名企業的各界人士共160余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蔣正華、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副主任于廣洲、衛生部副部長馬曉偉、北京市人大副主任孟志元也出席了會議。第二天,由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牽頭組建的“公眾營養與發展中心”正式成立。有關人士稱這次高層會議吹響了中國營養改善運動號角。

    ■平均值掩蓋下的營養不良

    我國創造了用世界上7%的耕地養活了22%人口的偉大奇跡,國民經濟快速穩定發展帶領中華民族基本邁入小康社會也為國際所共睹。截至2000年,中國每人平均佔有糧食400公斤,肉蛋奶水産品及水果蔬菜消費量均有較大幅度增加;全國居民每日攝入能量達到2387千卡,蛋白質70.5克,脂肪54.7克,基本達到營養素供給;營養不良患病率顯著下降,12歲以下兒童低體重患病率從1990年的20%下降到2000年的11.4%,生長遲緩患病率從1990年的35%下降到2000年的16%。食鹽加碘、消除碘缺乏病成效顯著。2000年我國每人平均壽命已達71歲。但是中國預防醫科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研究所所長楊曉光提出要注意平均值下掩蓋的貧困地區小兒營養不良的嚴重性。

    我國著名營養學家陳春明教授認為:人群營養不良問題存在貧困農村與一般農村、東部與西部的差異。她説:1998年至2000年農村兒童的身高不足雖有改善,但低體重率沒有變化,貧困農村兒童低體重率則反而增加了2.7%,生長遲緩率仍達30%,貧困農村5歲兒童的身高與城市4歲兒童相近。而西部地區的兒童低體重率和生長遲緩都是東部的2倍,1998年至2000年間,東部兒童生長遲緩率下降了2.7%,西部則基本沒變,低體重率反而上升了2.6%。我國近15年來的扶貧計劃使貧困人群迅速減少,但目前仍處於貧困的人群困難更大,2000年的貧困戶與1995年貧困人群相比,不但熱能攝入未改善,膳食中穀類熱能比反而達85%,比1995年高7個百分點,説明膳食品質極低。

    ■潛在饑餓——微量營養素缺乏的威脅

    由於我國膳食中植物性食物佔主要部分,鐵的吸收率極低,僅為3%,因而缺鐵性貧血是我國人群中普遍存在的營養問題。陳春明教授指出,2000年監測説明城市5歲以下兒童貧血率為12.3%,農村為26.7%。其高峰年齡為6個月,農村6個月的兒童貧血率可達50%。陳教授分析説,孕婦貧血是嬰兒貧血的直接原因。1998年監測育齡婦女的貧血率平均是36.6%,城市為27.5%,農村為41.2%。貧血母親的兒童患貧血的危險是非貧血兒童的1.5到1.7倍。貧血兒童發生急性呼吸道系統感染和腹瀉的危險增加,其低體重率和生長遲緩率分別是非貧血兒童的1.8到1.9倍。陳教授還指出,維生素A缺乏在我國主要是亞臨床表現,雖然夜盲和失明發生不多,但亞臨床維生素A缺乏可使兒童死亡率增高。據首都兒科研究所調查,我國維生素A缺乏率大於20%的省區有廣西、青海、內蒙古、新疆、貴州五個。其中廣西高達42%。

    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鄭曉瑛女士也指出,我國是出生缺陷人口大國,除了遺傳和環境因素,營養與出生缺陷有著重要因果關係。包括無腦畸形、開放性脊柱裂和腦膨出在內的神經管畸形,是人類常見而又嚴重的先天畸形,全世界每年有30~40萬這樣的出生缺陷兒,而我國就佔1/4,引起全世界科學家的關注。而孕早期和孕前期葉酸的補充可以預防神經管畸形的發生。

    還有碘缺乏和鋅缺乏的問題。

    ■亞健康青少年——不易引起重視的群體

    輕度營養不良和低體重目前已成為我國營養不良青少年中的主體,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季成葉先生將他們稱作“亞健康青少年”。他説,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我國學生中營養不良發生率逐步下降,但學生營養不良患病率仍較高。根據2000年中國城市和中國鄉村男女生營養不良和低體重監測,我國城市男生、城市女生、鄉村男生、鄉村女生有:2.88%、5.80%、2.45%、5.30%的輕度營養不良;20.69%、28.06%、24.45%和29.82%的低體重。輕度營養不良和低體重,主要指那些因攝入的熱量和蛋白質,相對不能滿足身體旺盛生長的需要,以致按身高和體重標準衡量,達不到正常的體重水準。因為這批青少年無論在以往的中國和目前的發展中國家,都佔相當大的比重,很少被重視。他們的體格特點是:身高通常在正常水準,但身材細瘦;肺活量、握力等生理機能水準較低;肌力水準低下,無論速度、耐力或肌肉耐力都較差。他們的智力特點是:多數認知能力(注意力、記憶力)不受影響,但思維不活躍,創造性思維水準較低;對外在環境的適應性差;抗學習疲勞的能力下降,很難激發強烈的學習動機。

    ■營養不良對智力和勞動生産率的打擊

    聯合國兒基會曾對青少兒營養不良做過如下形象描述:“有一種成人們視而不見,卻到處存在的營養不良。這就是那些看上去最多六七歲,實際上已是十一二歲的兒童;那些坐在陰暗的街頭巷尾,雙眼無光,甚至懶得用手去揮趕盤旋在頭上蒼蠅的兒童;那些整日無精打采,不與其他人玩耍的兒童;還有那些坐在課堂裏,睜大眼睛,卻什麼也聽不懂,什麼也記不住的兒童……”“營養不良不僅意味著抗病能力差、骨骼不能正常發育,肌肉不強壯,感覺不靈敏,而且還意味著將終身阻礙在其大腦半球部分由神經細胞聯接成的億萬個微神經環路所控制的學習活動……

    國家公眾營養改善項目主任于小冬講到,碘缺乏病——降低智商10~12分;蛋白能量(低體重、身高不足)缺乏——降低智商10~15分;缺鐵性貧血降低智商5~8分。他説,美國一大學對5400名兒童進行研究,發現鐵缺乏導致理解力低下。

    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季成葉先生認為,青少兒的智力發育受多種遺傳和環境影響,在外環境因素中充足合理的營養最重要。從腦發育和代謝角度看,足夠的熱量和優質蛋白,一定量的脂肪和糖,豐富的鈣磷等無機鹽,多種維生素,適量的微量元素對智力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營養不良將直接引起腦代謝障礙。

    陳春明教授説,營養不良不但使兒童對感染的免疫力下降、導致死亡率高,同時也使成年後慢性病危險增高。她採用國際上運用的模型分析我國數據認為,1995年我國9.2%的冠心病、33.9%的糖尿病和11.3%的腦卒中歸因于兒童時期的低體重和生長遲緩。兒童時期體格發育會影響成年體格,而在這樣的成年人群中身高對體能的影響是身高每高1%,勞動生産力增加1.38%。由於兒童時期中度生長遲緩,成年後勞動生産力可減少2%~6%,重度生長遲緩,成年勞動生産力減少2%~9%。鐵缺乏可造成成年勞動生産率減少5%~17%。由於兒童時期各種營養不良智力損失帶來的成年時的勞動生産率下降,蛋白質熱能缺乏造成10%損失,鐵缺乏造成4%損失,碘缺乏造成10%損失。因此因兒童時期營養不良帶來的經濟損失1995年為國內生産總值的3.16%。而有關經濟專家認為,營養不良不僅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更重要的是會形成惡性迴圈,降低經濟發展水準,如營養不良導致貧困增加,貧困增加降低經濟發展水準;營養不良導致生産能力下降,生産能力降低必然降低經濟發展水準;營養不良還會導致人力資本投資能力不足,人力資本投資不足將降低生産能力,從而降低經濟發展水準。

    ■營養失衡——另一種營養不良

    在中國存在著大量因營養缺乏而導致的不良症狀的同時,也存在著另外一種營養不良症狀——由於營養攝入過度而出現的兒童肥胖症和成年人的心血管病、脂肪肝、糖尿病等非傳染性疾病。尤其是國內一部分高收入階層,城市以及農村先富裕起來的農民,成為非傳染性疾病的高發人群。目前國內心血管疾病已經成為各類疾病的頭號殺手,脂肪肝、糖尿病等疾病也成為各種並發癥的誘因。

    陳春明教授提供了10年來我國居民食物消費結構的變化資料:肉類和食油消費持續上升,只在近兩年來石油消費在城市居民中增幅漸緩,但城市膳食脂肪熱能比已接近WHO推薦水準的高限(30%),有的大城市甚至超過了高限,達到32%。由於大城市居民肉和油的消費加大,穀類消費在城市居民中持續下降,其熱能比可低至50%以下。陳教授認為,穀類消費的減少使膳食脂肪密度增高,易於造成熱能攝入增加,這是營養失衡的關鍵。

    由於膳食結構的失衡,體力活動的大大減少,慢性病危險日益增強,國外專家以我國資料分析,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和腦卒中歸因于膳食因素者可達21%~25%。如以體質指數24和28為超重和肥胖的切點,我國成人超重與肥胖人群約佔成人的30%和12%。兒童肥胖日益增加,1988!1996年間,0~7歲兒童的單純性肥胖年增長率為9.1%,達到了2.0%。1999年上海6~14歲兒童的肥胖率為10.3%,超重率為26.7%,6~12歲是高峰階段。醫學專家已經證實,超重和肥胖的影響是終生的,不但導致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同時是膽結石的主要風險因素並和骨關節炎有聯繫。超重和子宮癌有正比關係,有較高身體體重指數的人無論男女其死亡率都會上升。

    ■我國正處於膳食結構的關鍵時期

    世界衛生組織對52個國家的統計資料表明,世界各國膳食模式與國民經濟總産值(GNP)呈明顯相關,並直接影響健康狀況。研究發現,每人平均GNP在1000~2000美元之間,心血管病死亡率驟增,在2000~4000美元時腫瘤死亡率陡增,併發現發展中國家只要達到中等發展水準,便可出現上述現象。而我國目前經濟正處於快速發展時期。

    專家認為,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自然傾向於選擇過多的動物食品和“精細”食物。肉類、食用油攝入持續上升、穀類消費持續下降,這種膳食消費取向和消費結構對農業生産、食品加工和商品流通等帶來系列影響。抓住有利時機,制定合理營養政策,適時引導食物消費,則能有效控制慢性病的發展,並保證人民生活在隨收入增加而不斷改善的情況下,其膳食結構與我國的資源狀況和食物生産能力相適應,進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西部開發戰略,為貧困地區營養改善提供了機遇。我國101個貧困縣營養改善結果發現,通過營養指導,農民可以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發展庭院和校園經濟,促進食物生産和營養改善,有效降低營養不良發病率。今年衛生部與國家糧食局正在開展試點,通過退耕還林區發放的麵粉中強化營養素的辦法,改善西部地區的營養狀況。

    由於我國市場經濟秩序還不太完善,一些不法分子為牟取非法利益的破壞食物安全的問題比較突出,“瘦肉精”、“毒大米”、“注水豬肉”、“激素番茄”,這些有害物質和有害添加劑不僅直接危害人體健康,而且還破壞食物本身的營養素,對改善我國人民營養狀況造成威脅。因此營養改善運動與國民經濟、農業生産、食品加工、商業流通、扶貧、食品安全和疾病預防密切相關,需要各部門合作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郭小景)

     《北京青年報》 2001年12月14日

    


我國肥胖症患者已達7000萬 快速減肥對健康有害
健美莫入膳食誤區
一日三餐能養出癌症 膳食習慣該改改了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