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工智慧研究進入新時期

    我國人工智慧研究近年已經擺脫了“跟在外國人後面小修小補”的狀況,從學習國外為主的時期進入自主研究為主的時期,形成了自主研究重大科學前沿和轉化科技成果的新局面。這是記者從日前結束的中國人工智慧學會2001年全國學術會議暨成立20週年慶祝大會上獲得的資訊。

    21世紀是資訊化在全球普遍開展的時代,作為現代資訊技術的精髓,人工智慧技術必然成為新世紀科學技術的前沿和焦點。據介紹,我國科技工作者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研究近年取得了突破進展。例如,在人工智慧的理論方法研究方面,提出了機器定理證明的吳氏方法、廣義智慧資訊系統論、資訊-知識-智慧轉換理論、全資訊論、泛邏輯學、可拓學等具有創新特色的理論和方法,為人工智慧理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理論體系。在人工智慧的應用技術開發方面,開發了中醫專家系統、農業專家系統、漢字識別系統、漢英識別系統、漢英機譯系統等具有中國特色的人工智慧應用技術和産品。

    據悉,剛剛結束的本次會議上涌現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準和我國自主智慧財産權的人工智慧創新學術成果。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資訊科學技術學院院長李衍達教授提出的“知識表達的情感適應模型”獨創了“資訊建模”的新方法,由電腦提供侯選模型,由人進行情感選擇,人機合作,可以在複雜情況下通過學習有效建立滿意的資訊模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王守覺院士的“高維幾何與神經網路”獨闢蹊徑,創造了用高維幾何學來描述和設計人工神經網路的新方法,在神經網路電腦理論研究、設計和轉化等各個方面都獲得了很大成功。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教授開展的“知識發現的機理研究”提出了能夠統一表示處理隨機不定性和模糊不定性的“雲模型”,並把這一創新的模型應用於數據挖掘和知識發現等新領域,取得了出色的效果。

    此外,我國學者自己創建的具有綜合特色的人工智慧理論格外引人注目,其中,北京科技大學涂序彥教授的“廣義人工智慧”闡明和建構了廣義人工智慧的體系結構;北京郵電大學鐘義信教授的“智慧論”創建了資訊科學方法論和由資訊提煉知識、由知識創建智慧的資訊轉換機制;西北工業大學何華燦教授則創建了泛邏輯學。

    

    

    新華網 2001年12月10日

    


我國第一個蛇形機器人研製成功
我國第一台多功能排爆機器人亮相京城
避免機器人智慧最終超越人類 霍金鼓噪修改人類基因
形形色色的機器人
機器人足球——小型高科技對抗平臺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