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太發展的新紀元

    2000年11月2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了《中國的航太》白皮書,這是中國航太史上一件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事情。

    《中國的航太》白皮書揭示了我國21世紀的航太特點,對於鞏固和加強中國航太的國際影響和政治地位,對於促進中國航太全面協調發展,加快産業化進程,對於加強全民族的太空意識,增強民族凝聚力,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空間技術、空間應用、空間科學三位一體

    長期以來,我國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一直處於由航太科技工業部門、廣大應用部門和空間科學研究部門分別規劃、分割管理的局面。航太白皮書首次明確了中國航太由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這三個緊密聯繫、相互支援、密切配合的部分組成。這樣不僅做到了與世界航太觀念接軌,而且統一了我國各界對航太範疇的認識。特別是白皮書描繪了國家從整體上對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這三大組成部分的統一規劃、統一政策,加強了統一管理,必將促進我國航太事業全面、協調發展。

    二、推動我國空間應用更好地為國民經濟服務

    《中國的航太》白皮書將空間技術與空間應用的發展緊密聯繫在一起,衛星系列化發展思路明確,使廣大用戶認識到國家在規劃應用衛星發展時,充分考慮到用戶對衛星應用連續性的要求,增強了應用部門使用國産衛星的信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的遙感專家,在航太白皮書發表後深受鼓舞,三校成立了資源衛星綜合利用協調組,提出了《關於建設長江、黃河流域和大西北地區數字地球及資源衛星地面站的建議》,希望為我國衛星一體化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國防科工委積極實施衛星研製及應用的天地一體化管理,得到廣大用戶的支援與響應。中巴地球資源一號衛星發射成功後,國防科工委開展了示範應用工程,組織了14個部委的衛星應用專家參與。通過積極宣傳、推廣,已在資源開發與利用,環境監測與治理,荒漠化監測與防治等眾多方面發揮了作用。許多用戶在示範工程帶動下,制定了長期使用資源衛星的規劃。

    三、中國航太以嶄新姿態活躍在國際航太舞臺

    在《中國的航太》白皮書指導下,中國航太以和平、開放、進取的形象活躍在聯合國、多邊以及雙邊舞臺上。作為聯合國外空委員會成員國,中國積極參與外空委員會及其科技和法律小組委員會活動,嚴格履行有關責任和義務,支援和參與了聯合國空間應用方案的實施。

    近一年來,我國的航太國際交流與合作碩果纍纍:亞太空間技術應用多邊合作取得了重大進展,成功地召開了第六屆大會和多任務小衛星項目會議,有關成員國一致建議成立亞太空間多邊合作秘書處,建立亞太空間教育培訓中心和諮詢委員會,積極推進了亞太空間多邊合作的組織化進程及項目聯合研製;中國國家航太局與歐洲空間局簽署了空間探測雙星合作協議,中國的“雙星”具有重大科學和應用意義,將與歐空局已經發射的探測衛星相互補充,利用各自優勢,構成一個重要的地球空間探測體系;在第一顆中巴地球資源衛星成功發射和應用的基礎上,中國和巴西兩國政府繼續開展後續衛星合作,使空間技術進一步促進中巴兩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並相繼召開了中德、中法、中俄、中烏航太合作委員會會議及有關技術論壇,確定了一部分合作領域和項目,有力地促進了雙邊合作和交流,為各方在空間科學、技術及其應用領域的共同發展做出了貢獻。

    四、中國航太“十五”期間任務繁重而艱巨

    “十五”期間,航太領域被國家列為與電子資訊、生物、新材料、新能源、先進製造同等重要的高技術産業予以重點發展與扶持。在航太白皮書指導下,國防科工委面向全國組織制定並頒布實施了我國《民用航太發展“十五”計劃綱要》,描繪了我國未來五年及相當長一段時間民用航太發展的目標和藍圖。

    “十五”期間,民用航太的重點任務是緊緊圍繞國民經濟的迫切需求,經過“標準化、系列化和組合化”的設計,建立急需的應用衛星系列,包括:氣象衛星系列、資源衛星系列、海洋衛星系列、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的小衛星星座,以及以大容量地球靜止軌道平臺為公用平臺的通信衛星系列,適時建立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衛星系列。

    航太發展要為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服務,提高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努力實現産業化、市場化,形成新興産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國將衛星導航定位、電視直播、遙感衛星應用作為率先實現産業化的方向。

    開發新一代運載火箭,以12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和50噸級液氫液氧發動機為動力裝置,通過5 m、3.35m和2.25m三種直徑模組組合,構成系列化型譜。其低軌運載能力覆蓋1.5~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覆蓋1.5~14噸。新一代運載火箭具有大推力、無毒、無污染、低成本、高可靠等特點,將全面提升我國運載火箭的國際地位,使其躋身於國際一流的行列,滿足未來30~50年國內外市場的需要。

    中國的空間科學傢具有一流的科技水準,應當在探索空間,開發、利用空間方面作出積極貢獻。“十五”期間開展的“空間探測雙星計劃”實現了空間科學探測計劃的突破,是中國空間科學走向世界的重要標誌。

    我國開展載人航太技術研究已有多年,1999年和2001年分別成功地發射了兩艘無人試驗飛船,“十五”期間將實現載人航太飛行。

    重視基礎建設,是航太高技術持續發展的保證。“十五”期間,國家給予航太以很大的投入增長,在開展大量高新技術項目的同時,加強專業基礎技術和工藝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注重提高演示驗證的能力,從而使整個航太發展實現設計上臺階、工藝上水準、驗證上規模。

    航太科技工業結構、佈局與能力調整以及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的改革勢在必行。在改革中要堅持“軍民結合、寓軍於民、大力協同、自主創新”的發展方針。抓住機遇,合理配置資源,建立規模適當、結構合理,“小核心、大協作”的啞鈴型科研生産體系。要以建立和完善競爭、評價、監督、激勵四個機制為契機,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中心,深化企業改革,形成科研生産“快、好、省”,自主創新能力強,成果轉化快,與國際接軌的航太科技工業體系。

    

    《科技日報》


軍事航太走向何方?
我國鑄就長壽航太“千里眼”
俄航太看中澳洲小島
印度成功發射極地衛星運載火箭
我國將研製和發射近三十顆衛星
我國將“探測”月球
中國航太工業的宏偉前程(二)
中國航太工業的宏偉前程(一)
話説中國小衛星
政府白皮書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