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基因研究與老百姓有何關係

    國際著名生命科學家科林斯、蘭德,日前利用在杭州舉行人類基因組計劃第十次戰略會議的間隙,與中國科研界、産業界人士以及部分公眾直接對話,就研究基因到底有什麼用、“基因時代”我們怎樣生活等問題作了講解,釋疑解惑,妙趣橫生。

    “對症下藥”將變為“對人下藥”

    人類基因組序列“框架圖”已完成,正在繪製的“完成圖”2003年也將結束。這些研究成果與老百姓到底有何關係?

    對此,人類基因組計劃總負責人科林斯説:“這個成果將惠及每個人!”幾千年來,無論中西醫治病都是“對症下藥”——根據病人症狀來確定醫療方法,但是從不知道發病的根本原因。自從上個世紀人們發現了DNA,知道基因變異是疾病的根源。因此,科學家繪製人類基因組的序列圖,在這基礎上尋找答案——到底是哪些基因發生了變異導致了某種病。然後,再研製藥物“糾正”這些變異了的基因,達到治病目的。

    科林斯説,這種藥物已經有了,譬如最近瑞士諾華公司研製的一種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新藥。“以前的化療藥物既殺腫瘤細胞,也殺正常體細胞,”科林斯解釋説,“但如今發現,這種癌變之所以産生,是因為某個基因發生了變異而缺失了一段。”於是,諾華公司的新藥專門用於補齊這一段基因,達到只殺死腫瘤、不傷及正常細胞的效果。服用這種藥物的36個病人,有31個康復!“這是劃時代的藥品,現在還不多,但以後會越來越多。”

    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美國部分負責人蘭德介紹,每一個常見的基因變異就意味著一種常見疾病。三四年前只發現幾千個人類基因變異,今年2月已經發現140萬個,而現在已激增到250萬個,科學家們正加速發現各種變異基因。蘭德説,現在的工作就是把人類所有的基因變異編成一本“大百科全書”。

    蘭德説,人與人之間基因的差異大約有千分之一,因此,一些藥對有的人有效,而對另一些人無效甚至有毒。“每個人都有最適合自己的藥物”,蘭德説,有了變異基因的“大百科全書”,“對人下藥”夢想不再遙遠。人類基因組序列圖,則是這部鴻篇巨制的第一章。

    基因並不決定一切

    當基因熱一浪高過一浪的時候,蘭德告誡説:“基因並不決定一切”。

    科林斯介紹,無論健康與否,每個人大約都有50個左右的基因變異,但這並不是發病的決定因素,“還有環境、生活習慣等因素。”他舉例:歐洲人的多發病症———囊性纖維化,基因作用大於其他因素;糖尿病則兩者的作用差不多;而艾滋病基因的影響因素則小于其他因素。“以為知道所有的基因知識就可以像拼圖一樣得到最完美的人,那是不可能的。”科林斯強調説,“我們只是無知的孩子,而生命之書,自然已經寫了幾億年。”

    即使基因治療等概念,兩位科學家也覺得不應“過熱”。蘭德認為,使人了解研究進展是有必要的,但如果人們因此認為疾病將在朝夕之間解決,那是誤導。他説,至少今後十年,還只是尋找治病機理、從基因層面上解釋疾病産生原因的“黃金期”。

    這與科林斯的預測不謀而合,他清晰地為大家描繪了“基因時代”到來的步伐:

    2010年,部分疾病可以通過基因治療手段預防、治愈;大多數醫生開始嘗試使用基因藥物;許多國家法律將明令禁止“基因歧視”。

    2020年,依靠基因藥物,糖尿病和高血壓等病症將得到有效治療;開始從分子水準治療癌症;從基因角度設計藥物成為常規;也會出現世界上反對運用基因技術的浪潮。

    2030年,基因技術被普遍運用於疾病預防和治療;科學家開始研究致病的環境因素,以及致病基因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大量生物實驗可以被電腦模擬替代;對於非醫療用途的基因技術運用,爭論將日益激烈。

    中國將作出更多成績

    蘭德告訴記者,江澤民主席在北京接見國際生命科學家時,曾談起自己當工程師的經歷,以及對半個多世紀以來科技發展的理解。中國領導層對基因科學的發展竟具有如此深刻的洞察力,令他驚訝。蘭德很有感觸地説,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其他國家都是科技強大的發達國家,“當時,中國完全可以不參加,但是你們作出了一個有遠見的選擇。”經過幾年努力,中國完成了人類基因組序列框架圖的1%任務,同時也奠定了生命科學研究的基礎。“中國對年輕科學家的重視令人鼓舞,相信本世紀中國將為基因研究作出更大貢獻。”

    然而,與國際水準相比,中國的生命産業依然薄弱。有統計表明,中國的制藥業97%是仿製藥,而中藥只佔到了國際市場的3%。加入WTO近在眼前,中國生命産業如何應對挑戰?蘭德説,即使在美國,生物技術産業也非常年輕,只有20多年的歷史,也在探索發展道路。但是,有兩點值得借鑒。一是需要合作與學習,美國大量的小公司最初跟隨著大公司發展,雖然境況窘迫,但是最終慢慢地成長起來了。中國公司如果與國際先進的公司合作,會發展更快一些。二是要有風險意識。生物工業的風險比資訊網路産業還要大,目前正在研製的新藥絕大部分都不會成功,美國總共2000家生物技術公司,去年營利的不足20家。中國企業要發展生物産業,必須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解放日報》 2001年9月02日

    

    

    



國際權威專家呼籲基因研究擁抱大眾
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卷”完成圖通過專家驗收
破譯到解讀 任重而道遠
基因技術VS社會倫理 各國專家展開大辯論
基因檢測鎖定“殺人狂”
美研究基因測序新手段
我國科學家破譯"人類基因生命天書"
基因研治心臟病有突破
生命科學將深刻影響人類生活
侏儒世家基因罕見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