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育文化不宜提倡

    如今在城市,有一部分年輕夫妻———主要是知識分子,開始奉行“不生育文化”,其動機是各種各樣的。第一,如今養育子女的代價高昂,經濟條件不佳的青年夫妻不堪重負;第二,夫妻雙方都想在學業上深造或事業上發展,因而捨不得在養育子女上耗費精力和時間;第三,注重個人自由與享樂,不願承擔做父母的責任;第四,對婚姻的穩定性缺乏信心,怕將來離婚給子女帶來不幸。總括起來,可分為“實際生活的困難”和“價值觀與心理障礙”兩大類。

    從個人角度來説,“不生育文化”也不值得提倡。生物科學的研究者們認為,人的生育願望來自生物的“內趨力”,完全壓抑或扼殺這種內在力量對人的身心健康是有害的。社會心理學家指出,一個人完整的“社會化”過程,應包括生兒育女的經歷和體驗。懷孕、生育、做父母是夫妻創造生命的偉大壯舉;生育子女是女性生活中的輝煌篇章;男人和女人在撫育下一代的過程中獲得成熟,學會無私地愛;夫妻在共同養育子女過程中凝煉出來的同舟共濟的深厚情誼比任何感情都更加寶貴;夫妻之愛和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夫妻“白頭偕老”的重要感情支柱。

    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兩大基本支柱,一是物質再生産,二是人口再生産。誠然,目前世界已出現了物質生産和人口生産不協調的情況,“人口過剩”問題日趨突出,中國便是“人口過剩”的典型之一。但就中國的人口過剩危機而言,主要問題在農村;城市有知識、有文化的人口數量在總人口中的比重還呈下降趨勢,這已構成了令人擔憂的人口素質“逆淘汰”的危險。因此,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知識分子也可以説是“智力人口”部分,承擔著提高民族文化整體素質的社會責任。有人説可以通過一部分人不生育來解決我國的人口壓力,這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因為不生育者恰恰是總人口中的少數智力人口。當然,並不是説城市的知識分子是天生的“智力人才”,但是,文化資本通過代際傳遞,卻是規律。也就是説,有文化的男女通過做父母而向子女傳遞科學文化知識,可以對社會的教育投資做出自然的補償與節省。

    只有極少數夫妻在生育選擇上是應當慎重的。如有遺傳疾病、雙方性格怪癖或有嚴重人格障礙者等,但這類夫妻在人口中畢竟只是極少數,不具有代表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婚戀研究專家 陳一筠)

    《健康時報》 (2001年08月09日)


剖腹生孩子為保證吉日整點出生?專家説危險
美國女性晚育釀成苦果
日一60歲老嫗順利分娩
治療不育還是創造超人?
科技正在讓男人走開?
衛生部禁止“借腹生子”的法規今起正式執行
殺蟲劑會影響男性生育能力
“植物人”生下健康女娃
發達國家雙胞胎“氾濫”
女性不育及過早絕經與吸煙有關
北歐國家試管嬰兒多
生殖健康産業大有可為
世界上第一台“男女生育能力檢測儀”問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