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出一片新天地——青島科技大學激活原始性創新述評  

    説起來令人難以相信,一所名不見經傳的省屬普通大學,卻在“八五”以來,全校科研立項370余項。其中,國家項目57項,鑒定成果178項,其中達國際首創或領先水準83項;獲科技成果獎132項,省部級以上獎72項,其中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四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三等獎3項。在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普通學校獲國家科技成果三大獎排行榜》(1997—1999)所公佈的數字中,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在全國1000余所高校中名列第5位,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名列第74位。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彙編》統計的數字,在山東省63所高校中,位居省屬高校第1位,成為山東省高校的一個“亮點”。

    這所新崛起的青島科技大學引起了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市長杜世成的高度重視,該校既不最大,也不是名牌,但在科技創新研究和成果轉化方面的成就,非常了不起。

    7月17日,記者為此進行了採訪。青島科技大學黨委書記高青一語破的,青島科大之所以有新的跨越,最根本的是在實施“科教興校”戰略過程中,把原始性創新作為科技創新的主要源泉,營造有利於原始性創新的良好環境;建立創新人才激勵機制;吸引社會資金,搭建原創平臺和基地,探索一條適應高校産學研一體化發展之路,切實增強全校基礎和應用研究與高新技術前沿研究的原始性創新能力。

    營造原創環境激活創新源泉

    青島科技大學化工學院有一位青年博士,許多爭取來的科研經費都因他的失敗而付之東流。學校領導認為,有成功,就有失敗,只要他盡力了,不應該把責任全部推到他身上。現在,他有十幾項科技成果獲得省部級獎勵。

    給種子提供什麼樣的土壤,就能結出什麼樣的果實。青島科技大學把科研創新的著眼點放在創新環境建設上,營造有利於原始性創新的良好環境,把原始性創新作為科技創新的主要源泉,鼓勵冒險,寬容失敗,勇於創新,敢為人先。校長焦奎教授説,“要想創新,就得允許承擔風險,機遇總是與挑戰並存。如果不允許失敗,老是擔心失敗,那誰還敢搞大風險的項目?實驗室、儀器設備利用好,大到學校,小到研究所、研究小組,都要創造一個良好的創新氛圍。”

    青島科技大學打破各院係各自為政,擴大研究工作交流與合作,克服人為的學術壁壘,減少重復研究,合理配置科研資源和科技力量,一改過去係辦科研、室管教學的舊模式為係辦教學、所管科研的教學科研緊密結合的雙輪運作機制,在全校改革原則統一前提下,所(室)人員自由組合、合理流動、擇優聘用,硬指標考核。校黨委副書記王瑞芳認為,這一改革使全校人員紛紛投身於科研創新主戰場,在爭取科研經費和項目課題上,變以往“等米下鍋”為“找米做飯”,出現了基礎研究超前化、應用研究市場化、開發研究産業化的良好局面,形成了奈米材料、高分子材料、橡膠、塑膠等研究方向聯合而成的強大學科群,先後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12項,省部級獎勵30余項,先後承擔國家“863”和“973”等重點攻關項目20余項。

    建立創新機制釋放人才潛能

    到今年7月,青島市先後有3名高校教授被中共青島市委、青島市人民政府授予科研開發和成果轉化先進個人並各獲15萬元重獎,這3每人平均來自青島科技大學。

    人才是創新之本。周傳光副校長介紹,為發揮科研人員在創新中的作用。青島科技大學在校內實行特殊津貼制度,對學科帶頭人、中青年骨幹教師和優秀青年教師分別給予每月100元、80元、50元的特殊津貼。設立“青島科技大學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養基金”,對引進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博士,學校將一次性發給安家費5萬元、2萬元和1萬元,並提供科研啟動經費20萬元、10萬元和5萬元,免費提供100-120平方米住房一套。對取得重大成果的科研人員重獎。2000年3月,潘炯璽研究員獲青島市15萬元重獎,學校再給予其15萬元獎勵。潘炯璽是從事鋁塑複合管材料和設備研究的,學校批給他幾間房子和5000元啟動經費,潘炯璽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成果達國際先進水準。目前,全校形成了擁有院士1名,博士生導師8名,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1名,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名,全國化工界重大貢獻優秀專家1名,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4名,省部級專業技術拔尖人才18名,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人員36名的科研隊伍。建立5個省級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4個省級工程技術中心,3個市級重點實驗室,3個市級行業技術依託中心,2個市級工程技術中心的原始性創新基地。

    搭建創新平臺奏響科研“大合唱”

    到今年5月,青島科技大學塑膠工程研究院院長、校科研處處長劉光燁融集社會資金2億多元,建成了青島市新材料科技工業園。這個工業園以該校塑膠工程研究院為技術依託,將該校自主研發的十余項創新技術實現成果産業化,成為青島市最有活力的工業園之一。這是青島科技大學與企業共搭創新平臺,激發創新活力的實例。

    原始性創新需要投入。為增強原始性創新活力,該校吸引社會和企業資金建立原始創新研究開發機構———研究所辦企業。該校高分子材料工程研究所研製出了鋁塑複合管機電一體化成套設備和硅烷交鏈高密度聚乙烯專用料後,以研究所為依託成立了東暉科技公司,對鋁塑複合管技術進行自主研究創新轉化,實現經濟效益6000多萬元。該校高校軟控有限公司研製的密煉機上輔機系統,獲得了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996年投入生産後已累計創經濟效益上億元。

    聯合建立研究所和成果開發基地。去年5月至今,青島科技大學先後和海爾集團、頤中集團等十幾家企業聯合成立了20個研究所,企業負責提供科研課題和部分經費,學校負責企業攻關項目的原始創新工作。該校與煙臺萬華集團合作開發的 M DI年産4萬噸製造技術,盤活國有資産30多億元,並兩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近幾年來,該校和企業共建了100多個研究所,有約佔總科研項目的80%是從企業直接選題,有100多項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産力,有4項成果被山東省及青島市政府重獎。

    科技日報 2002-7-24


天津加強各層面科技計劃項目整合
關於充分發揮高等學校科技創新作用的若干意見(全文)
李嵐清對生産力促進中心批示
生産力促進中心"十年磨一劍"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