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區域創新能力哪最強

    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從東部沿海地區向西部內陸地區由高到低呈現梯次分佈,其中上海和北京的得分遠超出其他地區,而青海和西藏則敬陪末座。這是新近出版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2001)》得出的結論(見所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總表)。由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編著的該書指出,如果創新能力決定了一個地區的經濟長期競爭力的假説成立,那麼上述創新能力分佈預示著今後幾年我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趨勢。

    該書的研究與編審組組長、科技部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的柳卸林博士説,創新的意義和作用在不同的地區不盡相同。根據波特爾的觀點,世界經濟大致可分為三個不同類型,一是要素驅動的經濟,二是投資驅動的經濟,三是創新驅動的經濟。用這三种經濟概念來看中國,中國許多地區的經濟還處在要素驅動的階段,如西部地區;有些處在一個投資驅動的階段,如沿海地區的許多省市。我國各地區的經濟離真正的創新經濟還有一些距離。但無論處在哪一個階段,技術創新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且隨著經濟發展水準的提高,地區經濟發展對創新的依賴程度會越來越高。

    在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今天,技術創新是提高地區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步驟。它可以避免各地用趕時髦的方式來發展地方經濟、進而造成産業結構趨同,産品低水準過剩的局面;它可以為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實現經濟發展的多元化創造條件。只有一個地區合理地利用當地的經濟自然資源、科技資源和文化資源,一個地區才會有很強的技術創新能力,才會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該書在分析中國區域創新能力的結論中,將我國各省、市、自治區按照創新能力的強弱分為四個集團,上海、北京和廣東屬於第一集團,沿海地區的江蘇、山東、遼寧、浙江、天津和福建劃為第二集團,中西部地區創新能力較強的吉林、陜西、四川、湖北、河北、湖南、重慶、安徽、黑龍江和河南是第三集團,以西部省份為主、加上一些欠發達地區的海南、山西、新疆、甘肅、廣西、雲南、江西、內蒙古、寧夏、貴州、西藏和青海組成第四集團。

    該書還得出創新能力各要素在我國不同地區分佈不均衡的結論。在知識創造、知識流動、企業技術創新環境和創新的經濟效益這五大板塊中,各集團各有優劣勢。例如在第三集團中,表現突出的是吉林、陜西和四川。吉林作為第三集團的領頭羊,其特點是在創新能力地各個方面都有較均衡的能力。而陜西的特點是強在創新的環境上,在知識創造方面有一定優勢,而在知識流動方面則表現較差。四川則強在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上,弱在知識創造和知識流動環節。

    關於東中西部創新能力的差異,該書認為,東部地區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強,這是因為東部地區企業的創新機制更加靈活,市場經濟的作用較強,企業已基本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中部也有類似的傾向。而在西部,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表現不突出,西部提高技術創新能力的關鍵是政府減少對企業的干預。

    《科技日報》2002年1月29日

    


科學家指出:加快完善我國技術創新體系
經濟創新水準誰是老大?京滬深北京最佳
我國初步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
60億投入200億産出 我國科研體制創新收益高
大學應加強創新文化建設
中科院院長預測:新世紀技術創新將活躍在5大領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