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甬祥點評2001年世界和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在23日于北京舉行的兩院院士評選2001年世界和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發佈會上及會後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就2001年世界和中國十大科技進展發表評論,認為: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資訊技術等領域成績斐然,代表了當今科技發展方向;日本在科技特別是基礎研究領域成果突出應當引起我們深思;中國應當加強原創性的、戰略性的或有重大應用前景的研究和開發項目。

     資訊技術和生物技術是兩個關鍵科技領域

    在2001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中,資訊技術和生命科學各有3項,宇宙開拓領域的有2項,核能和微觀結構研究領域各一項。路甬祥認為,這充分反映了人類持之以恒研究與探索的基本問題:生命起源和進化問題、物質本質和相互作用問題、宇宙起源和性質問題、資訊交流及其本質問題。從2001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可以看出,資訊技術和生物技術是兩個關鍵科技領域,對未來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具有深遠的影響。

    路甬祥認為,儘管資訊産業去年出現全球性的不景氣,但資訊技術的影響仍然是最廣泛、最深刻的,即使生命科學的發展也有賴於資訊技術的支援,比如人類基因測序就離不開資訊技術。2001年資訊技術領域入選成果是美國科學家研製出單分子電晶體、首臺可自動運作的DNA電腦在以色列問世、德國研製單電子奈米開關。這些研究儘管目前距實際應用還有較大距離,但它們無疑為資訊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日本加強基礎研究值得深思

    日本這些年在基礎研究領域有所突破,在世界十大科技進展中,日本科學家參與了3項,特別是日本科學家找到"電荷宇稱不守恒"現象的有力證據、日英科學家在鐳射核聚變研究上獲得新進展,説明日本加強基礎研究取得明顯成效。

    二戰後,日本科技發展較為重視直接為經濟發展服務,採用了在別國成果的基礎上進行二次創新的做法,這種做法在短期內是有效的,但從根本上缺乏獨立創新能力,這使得日本科技、經濟發展缺乏後勁。近十幾年日本在科技和經濟發展上出現的幾次重大失誤與此有關。比如,在高清晰度電視研究領域,由於日本採取了模擬式的方法,沒有跟上數字化的浪潮,因此在這一領域全軍覆沒。

    近年來日本加強了基礎研究。路甬祥認為,日本重視基礎研究要引起我們的重視和深思。中國科技發展當然要為推動經濟發展服務,但不能因此而忽視基礎研究。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十分重視基礎研究,並且鼓勵“好奇心驅動”的研究。他説:“我相信我們在基礎研究領域會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果,與世界的差距會進一步縮小。”

    他説,中國目前科研經費佔國內生産總值的1%,其中基礎研究費用佔科研經費不到10%,而目前發達國家這一比例為15%,我們力爭先達到10%,並希望達到15%。

     中國科研成績斐然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反映了中國在2001年科研取得可喜的成就。路甬祥認為,在評選時,兩院院士堅持了國際標準,比如科學部分,堅持了世界領先的、原創性的工作。在人類基因組研究工作中,儘管我們只分擔了1%的工作,但在方法、品質和效率上成績突出,受到國際學術界的肯定。在水稻基因組研究工作中,我國起步較晚,但在世界上最早完成,而且是獨立完成的。中國科技大學的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成功直接觀察到分子內部結構。這在國際上是首創性的成果,有很大的科學前景,會推動奈米技術和資訊技術的發展,這為探索微觀世界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也許對今後科技和經濟發展具有很大影響。

    路甬祥認為,這次評選反映了我國在基礎性研究工作領域取得的成績。比如我國建成世界上最大種質資源庫就是充分利用我國寶貴的生物資源。全國土地資源“家底”摸清,是我國迄今最系統、全面、準確的土地國情國力資料,項目成果整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準,是一項是十分重要的基礎性工作。

    在高技術方面,評選反映了我國取得了戰略性的、在世界範圍內有競爭力的成果。比如“神舟二號”無人飛船發射成功,它不但是揚國威的成果,而且能帶動一系列相關領域的發展;“曙光3000”超級伺服器研製成功,其性能價格比優於國際標準,在國際上有競爭力;比如我國創世界棉花單産“三連冠”,儘管不是關鍵性的技術突破,但是一項戰略性的科技創新整合,在提高産量上具有很重要的意義。這些成果説明我國在高技術領域總體上又有了提高。

    

     新華社 2002年1月24日

    


566位院士評出2001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從“十大科技進展”看科技走向和差距
中科院將重點“瞄準”國家戰略性科技問題
《大眾科學》回首2001年十大科學新聞
二00一年度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揭曉
2002年全國科技工作十大任務
二十世紀的十大科學騙局
2002年:值得關注的六大科技領域
美《科學》雜誌評出2001年世界十大科學成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