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看台灣社會的冷熱反差

    與自然界依季而行的冷熱更替不同,社會生活中的冷與熱往往是因事因人而異。在台灣,能夠形成社會熱點的問題很多,但一般持續時間都不長。然而,近年來卻有幾件大事在島內持續“發燒”,且在官方和民間形成相當大的冷熱落差。擇其要而言,延續了相當一段時間的“經濟冷政治熱”,在兩岸交往中表現出來的“當局冷民間熱”等,這種強烈的冷熱反差很值得深思。

    島內經濟不景已持續了相當一段時間。從去年中期至今,台灣經濟急速下滑:經濟增長率由2000年的正增長約6.5%一路跌到今年的約負增長2%;股市則從1999年底的近萬點,一路狂瀉至目前的5300多點,民眾財富縮水近半,與民生關係密切的失業率也由去年初的不足3%飆升至現在的超過5%。

    台灣當局剛剛公佈的島內景氣狀況與相關調查也顯示,各項指標仍被代表低迷的藍燈映照得幽幽暗暗,超過八成的廠商對未來3個月經濟前景的看法難以樂觀。在這種情況下,島內執政當局仍執意把焦點聚集在政治層面上,無論是熱浪滾滾的選戰、政治人物之間無休無止的“口水戰”,還是各種各樣的政治議題、層出不窮的政治攻訐,當局對政治權力的熱情,外化為政治人物對權術的熱衷,進而形成了只要政治輸贏,不計經濟民生的畸形政治生態。在如此的冷熱對比中,政治人物喊出的“拼經濟”成了一句趕時髦的政治口號。

    時至今日,選舉結束已近一月,政治人物選前開出的提振經濟支票卻杳無兌現的跡象,與冷颼颼的經濟不景氣相比,熱鬧登臺的是緊鑼密鼓的政治佈局和新派生的政治權謀。難怪島內有業者質疑:“當時提出的‘拼經濟’根本就是為了拉選票”。

    冷與熱的強烈對比還遠不僅於此。上半年,當局曾邀集眾多人士召開“經發會”,以為疲弱的經濟尋找藥方。在島內各界強烈要求開放業者赴大陸投資的情況下,會上終於得出以“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取代“戒急用忍”政策的結論,對此當局曾信誓旦旦要加以落實。

    然而半年過去了,島內業者最為關心的開放半導體産業八寸晶圓廠以及開放石化上游産業赴大陸投資案,卻在日前相繼遭到擱置,並要業者自行“研擬管理機制”。對此,不僅相關業者感到啼笑皆非,島內輿論也認為當局對廠商赴大陸投資實際上是“開而不放”,“誠意可虞”。

    不過,當局的“冷”並沒有影響工商界人士前往大陸求發展的“熱”。前往大陸,把握商機,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已成為越來越多的島內廠商的共識。有臺商在接受採訪時就表示:“開放臺商赴大陸投資,全面開放‘三通’,在兩岸間形成合理有利的産業分工體系,這不僅是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有效手段,也是台灣擺脫經濟困境的最好出路。臺商為了自救和發展前往大陸,當局僅靠不合理的政策是擋不住的。”有關統計表明,今年頭7個月,臺商赴大陸投資項目新增了2278家,同比增長38.56%;合同台資38.65億美元,同比增長79.96%。

    此外,兩岸間的各項交流交往也同樣呈現出“上冷下熱”的局面。有關數據顯示,今年1至8月,前往大陸的台灣民眾已達203萬人次。到目前為止,在台灣2300萬人口中,已有超過400萬人到過大陸。

    在島內,人們同樣能感受到兩岸民間交流的持續升溫。從年初的秦兵馬俑特展轟動島內,到眼下前往觀看圓明園重現台灣及石佛青銅珍藏展的人絡驛不絕;從日前台灣的新浪藍球隊前往大陸參加全國甲A藍球聯賽,到大陸體操明星月內在島內獻技;從大陸的文藝工作者將“同一首歌”唱遍島內,到台灣藝人將千禧年的相聲説到北京、上海……兩岸中國人在日益頻繁的交流中,將博大的中華文化演繹得美倫美奐,絢麗精彩。

    一位台灣出版業者説:“兩岸同文同種,共同肩負著繼承中華文化,光大中華文明的責任。面對大陸廣大的市場和日益加速的開放步伐,當局對兩岸文化交流的‘冷處理’,絕對擋不住已經形成規模的交流交往熱潮。”

    求穩定,求發展,要求改善兩岸關係,提振島內經濟,應該説是時下台灣民眾最為迫切的企盼。而當局囿于意識形態考量,熱衷於政治權謀的作為,與民眾的要求形成鮮明對比,從而造成了島內眼下冷與熱的強烈反差。就目前島內的政經情勢而言,儘快彌平這種對比和反差,不但有利於島內民眾的福祉和台灣本身的發展,也應為兩岸民眾所樂見,執政當局對此民意寧不三思乎。

    新華社 2001年12月29日


當前台灣社會的幾對主要矛盾
張銘清強調台灣社會主流民意沒有改變
失業率攀升引發台灣社會風暴
台灣社會人士強烈反對李登輝赴日
台灣社會“日本熱”現象剖析
台灣社會每況愈下民怨鼎沸
透視台灣社會的“哈日族”問題
“工時風波”加劇台灣社會動蕩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