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臺軍“精實案”

     1997年7月至2001年6月,台灣軍隊耗用5年時間,實施了“軍事組織及兵力調整規劃案”(簡稱“精實案”)。該案是臺軍50多年來規模最大、牽涉面最廣、幅度最深的一次組織再造,對臺軍未來發展將産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一、“精實案”的出臺背景

    1、配合軍事戰略調整,增加“以武拒統”籌碼

    李登輝主政後,圖謀維持兩岸“分裂分治”,將其軍事戰略調整為“防衛固守,有效嚇阻”。為適應新的軍事戰略轉變,臺軍建軍思想由過去注重保持兵力數量轉向注重“品質建軍”,更加注重建立嚇阻力量,強調“制空、制海、反登陸”的優先發展順序,加速發展中遠端打擊力量,力圖將其建成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戰力堅強的現代化軍隊”,以增加阻撓大陸對臺動武的籌碼。

    2、改進自身各種弊端,有效提升作戰實力

    台灣軍隊90年代初期的基本狀況是,軍事人口比例過高,指揮層級過多;軍士官兵比例偏低,將校軍官員額偏高;陸軍兵力比例偏高,海空軍偏低;守勢防衛任務與攻勢兵種相互矛盾;後備動員編訓有名無實;海岸巡防權責交錯,協調統合不一;特別是武器裝備落後,大多是50、60年代期間向美國購買的老舊産品。為解決上述問題,臺軍加快了改革步伐,1997年在“十年兵力整建”的基礎上,重新制定了“精實案”,以提升臺軍整體作戰實力。

    3、應對大陸軍事壓力,全面提升軍事實力

    大陸改革開放20多年來,綜合國力大幅提高,軍事力量飛速發展,武器裝備全面更新,對臺作戰形成三大“殺手锏”;90年代以後,我軍將戰略重點從“三北”轉移至東南沿海方向,明顯針對台灣,加緊打贏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的軍事準備;1995年8月到1996年3月,我軍在台灣海峽舉行了三波軍事演習,表明瞭我方不惜以武力捍衛祖國主權領土完整的決心。我軍的上述變化及行動對台灣造成巨大的軍事壓力,強化了臺軍的“憂患意識”。為謀求與我爭奪臺海軍事主導權,保持相對的“技術和品質優勢”,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海島防禦作戰,臺軍企圖通過“精實案”,積極推動“品質建軍”,全面提升軍事實力。

    二、“精實案”實施的基本情況

    “精實案”以“精簡化、實戰化”為兩大目標,通過調整編制、減少員額、更新裝備,力圖把臺軍建成一支“量少質精,反應快、效率高、戰力強”的現代化部隊。全案分“準備調適期”、“組織兼併期”和“完成定編期”三階段實施,其基本情況為:

    1、裁減部隊員額,優化兵力結構

    “精實案”按照“精簡機關,充實基層;裁減軍官,改善比例;減少一般士兵,保留專業骨幹”的原則,將兵力總員額由45萬多人降為40萬,總計精簡5萬餘人,減幅為11.6%。海岸巡防總署移編“行政院”後,總兵力則降為38.5萬人。其中將官精簡100多名,降幅為25%;校官精簡5000多名,降幅為20%;尉官精簡8000多名,降幅為11%;士官精簡10%,從而把官、士、兵的比例調整為1:2:3。後備軍人則由377萬大幅增至430萬,臺軍鼓吹“能在1天內動員召集29萬後備軍人”。

    2、簡並編制機構,減少指揮層級

    臺“國防部”及各總司令部、司令部大幅簡並各級幕僚單位,一級幕僚單位由111個簡併為80個;二級幕僚單位由444個簡併為320個;軍事院校由30所精簡為23所,在三軍成立“教育訓練暨準則發展司令部”,總計精簡幅度達27.9%。同時,減少指揮層級,各軍種作戰指揮權收歸“參謀本部”,“參謀本部”通過陸軍戰區、海軍特遣隊、空軍作戰司令部直接行使對三軍部隊的指揮權;地面部隊取消師級編制,保留8個師級指揮機構,且平時予以虛化,戰時取代原來設置的軍遂行作戰指揮。部隊作戰指揮層次由原來的“參謀本部”—三軍司令部—戰區—軍—師—旅六級,簡編為現在的“參謀本部”—戰區—師—旅四級。

    3、調整地面部隊編組形態,突出專業兵種部隊建設

    陸軍徹底打破了實行幾十年的軍、師、旅、營、連三三制的編制形態,裁撤所有的師及獨立旅,按照未來戰場實際需要,將步兵、坦克、炮兵、陸航等兩個或兩個以上兵種結合在一起,新編成40個聯兵旅。聯兵旅按承認任務的性質又分為16個打擊旅和24個守備旅。守備旅由炮兵和步兵組成,主要擔任海岸一線守備防禦任務;打擊旅分為裝步旅、裝甲旅、摩步旅、空騎旅和特戰旅5種類型,主要擔任機動打擊和支援作戰,實施反空降、局部反擊和總反擊作戰。海軍將空軍移編的S-2T反潛機大隊改編,成立海軍“航空指揮部”及相關部隊。陸戰隊裁撤一個師級單位,編成陸戰旅、基地警衛旅、守備旅。空軍成立了電子戰大隊。“參謀本部”成立了“通信資訊指揮部”,組建第一支專業化資訊部隊。

    4、外購與自製相結合,全面更新武器裝備

    “精實案”實施過程中,臺軍加快了三軍主戰武器的更新換代,著力提高早期預警、反封鎖、反導彈、反潛、中遠端打擊、快速反應能力,先後向外國採購了大量先進飛機、艦艇、坦克和導彈等,還自行研製一批先進武器裝備。目前,臺軍主戰武器基本換裝完畢。空軍裝備了總共334架“二代戰機”( 146架F-16戰機、58架幻影-2000戰機、130架IDF戰機),主要配備“天劍”、“魔術”、“邁卡”、“響尾蛇”等型號的空對空導彈,以及“魚叉”、“小牛”等空對艦、空對地導彈;海軍裝備了22艘導彈護衛艦(7艘“佩裏級”、6艘“拉法葉級”、9艘“諾克斯級”艦),12艘“錦江級”近岸巡防艦,12艘1500噸級的“二代二級艦”;陸軍擁有M60A3、M48H等型坦克1700輛,裝甲車1500輛,“愛國者”防空系統3套、導彈200多枚,“天弓”1、2型地空導彈6套、200多枚,以及數量眾多的“小槲樹”、“麻雀”、“復仇者”、“針刺”等中短程防空導彈,163枚改良型“鷹式”導彈、20部攜帶型搜索與目標捕獲雷達。臺軍還發展了三軍聯合作戰的指管通情(C3I)系統,該系統由臺“國防部”的“衡山”、陸軍的“陸資”、海軍的“大成”和空軍的“強網”四個子系統組成,各系統即可獨立運用,也可聯網運用。

    5、改革後勤支援體系,提高後勤保障能力

    “精實案”中制訂了“聯合後勤案”,將臺軍原來的“軍種後勤”改為“聯合後勤”,實現“三軍一體,地區聯供”。“聯勤總部”分段合併三軍總部的後勤司令部,在台灣本島設北、中、南、東四個聯合地區後勤基地,將“三段”(駐地基地、野戰、地區)“五級”(連、營、師、軍團、總部)的後勤補給保障體系,改為“二段”(野戰、戰區)“四級”(連、營、師、總部),並採取主動前進支援的方式,把原來由下向上申請、領取的方式,改變為現在由上至下運送的方式。在三軍的後勤移交“聯勤總部”後,三軍的後勤補給完全由“聯勤”一手承辦,各軍種將不再擔負後勤保障業務,一個地區只設置一個後勤職能機構,統一負責地區內所有陸海空部隊的後勤保障任務。地區內所屬的保修、補給、衛生等部隊,一律取消群、營、連編制,分別改為廠、庫、院。化學、通信、工兵部隊劃歸戰鬥部隊,後勤主管範圍將由原來化學、運輸、工兵、兵工、通信、衛生、經理七大類,縮減為保修、補給、運輸和軍醫四類。

    臺軍原計劃到今年6月30日完成“精實案”,但到目前為止仍有部分計劃沒有如期落實,未能全面達到預期目標,使得臺軍無法充分發揮戰鬥力。如機構臃腫現象未能徹底解決,軍種比例不合理依然存在;聯兵旅編成後,陸軍佔戰兵器嚴重不足,與二代兵器相配套的戰場體系尚未完全形成,各兵種的協同作戰能力較低以及官兵對二代武器裝備操作技術不夠熟練等問題。

    三、“精實案”對臺軍未來發展的影響

    “精實案”的實施和完成,對臺軍未來的軍事戰略調整、建軍整備以及政治思想建設都已産生並將繼續産生重大影響。

    1、使臺軍具備一定的主動戰略條件,將促使臺軍軍事戰略朝向“決戰境外”的方向發展

    “精實案”完成後,臺軍新一代兵力陸續成軍,整體作戰能力大幅提升,尤其是遠端打擊能力、制空制海能力和電子戰能力得到明顯提高,使臺軍具備了一定的主動戰略條件,致使臺軍自認有能力遂行反製作戰。

    一是使臺軍更加適應海島防禦作戰。“精實案”將臺軍戰略基本單位由師改為聯兵旅後,使旅一級作戰單位能綜合運用步兵、炮兵、裝甲兵、航空兵等兵種力量,在某一作戰方向集中兵力、兵器,實施阻、隔、圍、攻,發揮兵力小、兵種多、火力強的優勢,提高步炮協同、步坦協同、空地一體作戰能力。聯兵旅的形成使臺軍更加適應“預警短、縱深淺、決戰快”的臺澎防禦作戰形態。如臺軍在今年的“鼎興演習”中稱:“1個聯兵旅戰鬥力可超過1個傳統步兵師,更加適合台島面積有限、地形狹長、山地眾多、城鎮建築物密集等地理特點”、“可隨時派赴所需地區遂行支援和反擊作戰”。

    二是提高臺軍作戰指揮效能與後勤支援能力。“精實案”確立了作戰指揮權統歸“參謀本部”及簡化地面部隊作戰指揮層級,使得“參謀本部”在戰時可以通過三軍的指管通情(C3I)系統,更加靈活、機動、快速、直接地指揮機、艦、導彈、地面部隊等各種力量,大大簡化了作戰指揮程式,提高了作戰效能;而“聯合後勤”規定的各地區後勤基地負責轄區內各級部隊和臨時進入本戰區的三軍部隊各種保障任務,使得陸航、裝甲等快速機動部隊可以擺脫時空限制,適時、就近獲得油料彈藥補給和各種後勤保障支援,有利於臺軍充分、有效地發揮跨戰區機動作戰的優勢。

    三是進一步增強臺軍立體反製作戰能力。在“精實案”強調的“打什麼、有什麼”的原則指導下,臺軍外購和自製了大批武器裝備,到目前為止,臺軍的主力機艦導彈化、自動化、電子化程度較高,攻防作戰能力明顯增強。空軍具有較強的防空攔截、對地攻擊和電子戰能力,加上地面防空兵力,戰時能將導彈、飛機、高炮有效結合,組織梯次攔截,構成遠中近、高中低全方位防空網;海軍基本實現“武器導彈化、指揮自動化、反潛立體化”,綜合作戰能力顯著增強;地面部隊武器裝備朝“步兵火炮精密化、輕兵器一體化、反裝甲部隊能力縱深化”方向發展,聯合兵種部隊的機動性、火力、打擊力進一步提高;此外,電子戰能力也有明顯的提升。

    基於“精實案”完成後,臺軍綜合戰力的明顯提升,未來臺軍建軍備戰必將朝著陳水扁提出的“決戰境外”戰略方向不斷邁進,著力於提高中遠端打擊能力、提高導彈預警和攔截能力、提高制空制海和反封鎖能力、籌組科技化數字化部隊和加強武器裝備的研發與採購。

    2、大幅提升臺軍的現代化水準,併為之繼續推進軍事體制改革和兵力整建奠定了基礎

    “精實案”使臺軍現代化程度得到了很大提高,兵力更加精幹,指揮效能和綜合戰力全面提升,快速機動和連續反擊能力顯著提高,為臺軍繼續推進軍事體制改革和兵力整建奠定基礎。在“精實案”完成後,臺軍將於2002年實施“國軍組織及兵力結構精進案”(即“再精實案”),主要內容大致有:

    一是在兵力員額方面,總員額將縮減至35萬。各軍種將以其任務需求為基準,審慎評估與規劃精簡幅度。

    二是在組織機構調整方面,將依據新通過的“國防二法”(即“國防法”與“國防部組織法修正案”)實施“國防組織再造”,建立“扁平化的國防組織”。其基本構想是:以軍政、軍令、軍備兼具,突出軍令的架構,建立最合適的現代化“國防”體系和專業化“國防”決策管理機制。軍政體系負責建軍方面的戰略規劃、資源籌措、政策擬訂;軍令體系負責戰備方面的制定作戰指揮、作戰計劃,提出作戰需求和審議軍種兵力整建案;軍備體系則負責軍備整備相關事宜。

    三是“參謀本部”將作為“國防部長”的軍事幕僚兼聯合作戰指揮機關,使文職“部長”能掌握及分配“國防”資源,“參謀總長”則專司軍事指揮,從而確保實現“軍隊國家化”、“落實文人領軍”、“發揮專業分工效能”的目標。

    四是配合新一代武器裝備的採購,“調整聯合作戰指揮機制與指管通情監偵(C4ISR)及指管通資情數據鏈路(C4IDL)整合工作”,力爭建立“自動化、數位化、專業化部隊及數位化指管系統”,達到所謂“品質建軍”的目的。

    3、對臺軍官兵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強化官兵素質和訓練將成為今後臺軍建軍重點

    “精實案”的完成帶來了臺三軍作戰兵器的全面更新,同時也引發了新的矛盾,由於新武器裝備大多從歐美國家外購而來,台灣缺乏相應的技術人才和人才培訓能力,特別是由於飛行員不足而導致技術性能先進的二代戰機竟有近半面臨停飛。臺軍高層意識到,在缺乏高素質人才的情況下,就算有新式武器裝備,也難以形成有效戰力。為提高官兵素質,加強技術作戰人才培養,臺軍建立了一整套的人才培訓機制,近期制定和頒發了“國軍幹部終身學習實施規定”,以學位、證照、專長培訓為目標。同時,為發揮新一代兵力的最大效能,提高三軍聯合作戰指揮能力,臺軍以戰略訓練演習為主軸,加強各類演訓。以“整合人裝、達成戰備”為宗旨,以“為戰而訓、戰訓合一”為目標,“依種子教官外國受訓、擴大自訓效果、適當運用教練儀器、建立教訓班次、爭取技術合作,建立自修能量的指導”,並依據“換裝訓練、組合訓練、基本戰術訓練、綜合訓練、戰備訓練的程式實施”。

    4、進一步增強了臺軍與我抗衡的信心,將使臺軍繼續堅持“反共拒統”的政治路線

    長期以來,臺軍一直把我視為最危險的敵人,始終堅持“反共拒統”的政治路線。“精實案”的完成,使臺軍戰力得到一定的提高,台灣當局及其所控制的新聞媒體借此大肆渲染,為島內分裂勢力撐腰打氣,使臺軍不少人産生了有實力與大陸抗衡的錯覺,增加了基層官兵負隅頑抗意識和“反共拒統”思想。如一些在西方國家受過培訓的少壯派軍官就認為,臺軍裝備、訓練、素質優於大陸,又有海峽天險,可以與大陸一搏。這些思想為臺軍繼續推行“反共拒統”的政治路線提供了基礎。可以預計,未來臺軍仍將會繼續誇大“精實案”的成效,為官兵壯膽打氣,繼續強調兩岸的敵對關係,向基層官兵灌輸我“是台灣生存的最大威脅”、“企圖運用和戰兩手、文攻武嚇及圍堵手段消滅中華民國”、“透過一國兩制吞併台灣”,從而進一步強化臺軍官兵的恐共心理,使他們對統一更加心存疑慮,難以接受“一國兩制”。

    華夏經緯網2001年12月28日


假想解放軍登陸 臺軍在澎湖實彈演習
臺軍要買重型直升機 美兩軍火商搶訂單
中國網年終專稿:2001年台灣軍事回顧
欲插手國際事務 臺軍方承認“密援”阿富汗貨車
美國每年為臺軍代訓數百軍官 以備“境外決戰”
美終止神盾艦反導研發 臺軍購艦可能泡湯
臺軍方將成立“專業化心戰部隊”
臺軍斥鉅資買重型坦克 求美國造常規潛艇
台灣將舉行核生化防護演習
臺軍為美國顧問表演
臺軍大演習 美軍當看官
台灣開展大規模軍事演習 幾乎動員島內全部兵力
台灣軍方今起舉行防空演習
臺軍“漢光演習”出洋相
台灣軍方今起進行火炮演習
臺軍舉行“漢光”17演習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