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科技名詞對照統一迫在眉睫
——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副主任潘書祥

    你能猜出台灣所説的“積體電路”、“軟體”、“網路”,就是大陸説的“積體電路”、“軟體”、“網路”嗎?如果對這些能望文生義地猜出,你還能猜出台灣的“電漿”就是大陸的“電漿體”嗎?

    兩岸的科技工作者操著同樣的母語進行交流卻往往“卡殼”,不得不借助英語才能把意思表達清楚。

    這一切,都是兩岸科技名詞不一致惹的禍。這種狀況給兩岸科技、産業、文教等方面的交流造成障礙,兩岸科技名詞的對照統一已迫在眉睫。

    令人欣慰的是,海峽兩岸都已有人開始做這項工作,大陸的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就是積極促進開展這項工作的機構之一。

    全國科技名詞委副主任潘書祥介紹説,海峽兩岸分隔五十多年,這期間正是現代科學技術大發展的時期,因此,兩岸科技名詞,尤其是高新技術領域的名詞,差異較大。如電腦科學技術名詞,據統計完全相同的只有百分之五十八,相對情況較好的基礎學科如物理學,也有大約百分之二十的不一致。

    潘書祥指出,海峽兩岸社會各界都對兩岸科技名詞不一致造成的語言障礙有著深刻的認識和感受。第一次“汪辜會談”就把探討兩岸科技名詞的統一工作列入共同協議之中。而兩岸科技名詞要取得統一,首先就需要了解對方,編訂名詞對照本,在編訂中或編訂後逐漸取得一致。

    作為海協會明確為兩岸名詞對照統一工作的牽頭機構之一,全國科技名詞委同台灣的牽頭單位“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保持著密切的聯繫,與台灣同行進行了多方面的交流合作,接待了許多台灣專家來訪,也組織了近十批大陸專家赴臺參加有關學科的名詞對照研討會。

    據潘書祥介紹,兩岸科技名詞對照工作,一直本著“積極推進,增進了解;擇優選用,統一為上;求同存異,逐步一致”的原則開展,按照“先急後緩”,“先易後難”的精神來計劃安排。對於那些與兩岸“三通”有關的學科(如大氣、航海、航空、船舶等),以及名詞混亂現象嚴重的學科(如電腦等)和條件成熟、容易開展的學科(如天文、昆蟲等)先行開展名詞對照。迄今已有十多個學科同台灣同行建立了聯繫並開展了對照工作,其中,大氣、昆蟲、航海三個學科已完成了兩岸名詞對照的研討、審查和編訂工作,將於近日公佈出版。

    當今科技,突飛猛進,新名詞不斷涌現,如何避免兩岸科技名詞不一致的現象繼續發展?潘書祥説,對此採取的是“老詞老辦法,新詞新辦法”。即對兩岸已各自公佈、約定俗成的科技名詞以對照為主,逐步取得統一,而對於新産生的名詞,則爭取及早在協商的基礎上共同定名,以免以後再行對照。在這方面,兩岸已有合作成功的範例,對一0一至一0九號元素的重新定名,就是由兩岸專家及時協商、溝通達成共識,兩岸同時公佈的,並創造了兩岸都認可的九個漢字。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潘書祥一再強調,受兩岸科技名詞“一國兩詞”、“一物多名”現象困擾的,已遠遠不止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還影響到民族語言的純潔和中華文化傳承。科技名詞對照統一工作實質上是一項巨大的文化工程,這項工作已迫在眉睫,勢在必行,其意義可比“書同文,車同軌”。

    中新社2001年11月30日


兩岸科技界攜手打造“中國牌”
——訪台灣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丁一倪
“海峽兩岸科技法律論壇”在京舉行
兩岸科技合作大勢所趨
兩岸科技 “合”則兩利
——訪台灣中華文化協會會長范光陵
臺商學者認為加強兩岸科技交流對台灣意義重大
兩岸科技産業合作是大勢所趨
——訪海峽兩岸科技交流中心副主任楊君苗
吳家山海峽兩岸科技開發園授牌
南京海峽兩岸科技工業園發展快速
海峽兩岸科技産業園落戶武漢東西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