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寫真:探訪“北一女”

    在台灣,“北一女”的名號可謂是婦孺皆知,如雷貫耳。

    “北一女”的全稱是“台北第一女子高等學校”。有人説,僅僅學業成績好,是進不了“北一女”的,僅僅是有錢也是進不了“北一女”的,學業成績好又有錢也未必就能進“北一女”讀書。

    為了“北一女”的校慶,身為校友的“副總統”不惜被媒體稱為“北妖笑花”,穿上校服,“插花”搞笑。

    為了“北一女”的拍賣會,台灣三大黨的頭面人物都紛紛捐獻,“台北市長”馬英九還忍痛把自己珍藏了幾十年的中學校服都捐了出來。

    綠衣黑裙是“北一女”最顯著的象徵,是自豪、榮耀、出類拔萃的代名詞。

    “北一女”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使人們心儀如此?

    百年名校見證歷史

    一大早起來,匯入上班的人流,去尋訪著名的“北一女””,臨近“總統府”,司機説到了:對面,緊挨著馬路的街角,綠樹掩映下,一座大紅艷黃的校門,有著濃郁的台灣本土風情。

    進入大門,迎面的辦公樓前挂著黑底金色的“禮義廉恥”四個大字。水磨石的地面,木製油漆的門窗,幽深的走廊,使人想起少年時代走向老師辦公室時忐忑不安的心情,油然而生出一種親切的懷舊感。

    校長秘書盧先生看起來也有五十開外了,對學校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他一邊帶領記者參觀,一邊講述著學校的變遷:舊的教學樓已經七十多年曆史了,游泳池是從上面一層遷到地下的,圖書館可以查閱世界各大圖書館的資料,天文教室的屋頂可以打開……

    學校綠圃角落裏,兩塊靜靜聳立的圓石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一塊刻著“公、誠、勤、毅”,是“北一女””的校訓,另一塊刻的卻是兩行看不懂的日文。盧秘書介紹説,這也是校訓,只不過是日據時代的校訓。那時候,這所學校是專為日本學生而開設的。

    “北一女”全稱‘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它不但是台北最早設立的‘女子高等學校’,還是當年文廟的遺址。文廟約和台北城同時建造,奉祀孔子,是台北讀書人的精神中心。

    日治時期,文廟被充做醫院,遭日軍破壞,孔子及諸賢牌位都被毀棄。1904年,日人拆除文廟,在此創立“日語學校”, 成為“北一女”的前身。

    當時的學校主要是對在臺的日本女子實施高等普通教育的機構,尤其注重家事課程。1921年更名為‘台北第一高等女學校’。

    1968年,學校改為今名。“北一女”一直是全臺女學生渴望就讀的名校。”

    巨石無言,卻見證了這所百年名校的滄桑,也見證著台灣島近百年來興衰榮辱的縮影。

    如今,所有的恩怨情仇都是煙消雲散,每當校慶時,還有不少身穿和服的日本校友來這裡撫今追昔,令人頓生萬千感慨。

    門檻高高只為能者開啟

    盧先生介紹説,“北一女”現在有校友6萬多人,在歐洲、美洲都有“北一女””的校友會,她們在世界各以自己的成就為“北一女”增添著榮耀,同時,也以身為“北一女”校友為極大的榮耀。

    “北一女”每年聯考的升學率都達到99%以上,進入“北一女”是台灣女生最大的願望。可是,“北一女”不是誰都能進來的,這道門檻可不是一般得高。

    和大陸一樣,台灣實行的是“九年制教育”,國小(小學)6年,國中(初中)3年,高中3年。由國小到國中是按學區劃分,直升入學。從國中到高中,原則上也是按社區劃分,但是所謂的“多元入學法”也是以“基本學科測驗”的成績為基礎的。

    “北一女”每年約招收1000名學生。其中500名登記入學,必須是在“基本學科測驗”中名列前茅的學生;400名甄選入學,除需達到“基本學科測驗”分數外,還要通過“北一女”自己的甄選測驗;40名申請入學,是指具有特殊才藝的學業優秀者,特殊才藝是指在體育、音樂、語文等領域參加地區性比賽獲第一名、參加全島比賽獲前三名的學生;數理資優保送生40位,為了糾正世人對女生數理化成績差的偏見,“北一女”尤其重視數理化的教育,每年都有在國際奧林匹克數學或物理競賽中獲獎的學生;還有大約20個名額是為那些有特殊障礙的學生而保留的。

    有著如此嚴格的入學條件,能達到99%的大學升學率也就不足為奇了。難得的是“北一女”學生絕不是只會讀書考試的書獃子。

    社團活動開啟另一片多彩天空

    快到教學樓,傳來一陣悠揚的笛聲,尋聲追去,見一隊綠衣少女正繪聲繪色地表演詩歌朗誦,隊尾一位少女手把長笛,隨著隊形的變化,奏出相和的旋律,情景煞是動人。

    盧先生説,下午有社團活動——朗誦比賽,這大概是參賽的班級在排練。

    辯論社、圖書資訊社、土風舞社、跆拳社、滑輪社、緞帶花社、手語社、合唱團……”北一女”全校4000多名學生,就有50多個學生社團。最著名的要數樂儀隊。

    “感人的音樂、震撼的槍法、活潑的旗舞、就是我們這群陽光下的花木蘭所執著不捨的,看吧,陽光下的我們榮耀的演出……”這是“北一女”樂儀隊的宣言,這群自稱“陽光下花木蘭”的女孩們以自己的健康、活潑成為校園裏的青春偶像,加入樂儀隊也成了所有”北一女”新生的心願。

    “北一女”樂儀隊不僅在島內聞名,而且經常赴其他國家、地區表演。幾年前,“北一女”樂儀隊曾赴祖國大陸參加交流活動,還專門在南京中山陵進行了樂儀錶演。如今,這段經歷成為“北一女”光榮史上獨特的一頁。

    盧秘書介紹説,只會讀死書的學生是會被人看不起的。學校要求每一位新入學的學生都必須參加社團活動。因為,社團活動不但豐富學生的業餘生活,而且也為同學們學習處理人我關係提供了機會。

    “人我關係”——不可缺少的一課

    “人我關係”,也就是大陸人説的人際關係、群體關係,是在台灣常常聽到的一個詞。比較祖國大陸和台灣兩地的教育方針,大陸是“德、智、體、美、勞”,台灣是“德、智、體、群、美”。差別就在一個“群”,這個“群”就是指群體關係。

    事實上,針對處理群體關係而進行的教育課程,在台灣也正在探索階段,各個學校都有各自不同的方式,在“北一女”就有專門為此設立的生涯輔導課程和輔導教室。

    這是一間很特別的教室,沒有排列整齊的書桌椅,取而代之的幾排書報架和可以相對而坐的閱讀臺,有點象大學圖書館裏的小型閱覽室。可書架上漂亮的草藍裏五顏六色的糖果告訴人們,在這裡進行的事情和圖書館裏的有所不同。

    這裡為學生們提供在升學、就業方面的一些資料和資訊,輔導老師們也有在這些方面為學生提供諮詢的義務。記者想起當年考大學填志願時,無頭蒼蠅似的狼狽情形,真是好羨慕現在的學生。

    大教室裏面還有三、四間小小的唔談室。唔談室約二、三平米,剛好容下一組布藝沙發:光亮的木製地板、溫馨的窗簾、窗臺上小小的花盆。不知為什麼,記者總想起教堂裏那種小小的懺悔室。

    擁有心理學碩士學位的楊老師告訴記者,當同學在學習、生活上遇到麻煩和困擾時,往往會來找輔導老師。在這些小小的唔談室裏與老師分享心事。話題主要是升學、就業、失戀、家庭衝突、同學關係等。

    楊老師拿出“北一女”自編的生涯輔導手冊送給記者。隨手一翻:人格評鑒的幾種方法,壓力與成就的關係、如何和父母溝通、兩性相處之道、談同性戀……短小實用的小品文,配上好玩有趣的漫畫,相信現在學生一定喜歡這種課程,無論是台灣學生還是大陸學生。

    聽説,今年“北一女”有人考上祖國大陸的北京大學,話題自然轉到兩岸交流。盧秘書説,來自大陸的參訪團非常多,每年都要接待十幾個,連新疆的都來過。大陸和台灣的高中教育有很多可以互相學習借鑒的地方。比如,大陸常説的“高分低能”現象在台灣就很少見,而大陸在精英教育方面的一些經驗也值得台灣學習。

    人民網 2001年11月16日


寒冷與憂傷——“景氣低迷”籠罩台北
三地保險業者相聚台北交流業務
天津京劇院青年團亮相台北
台北市民搶購米酒大排長龍
台北:“網咖”遠離中小學200米
台北教授每週跨過海峽到福州無償授課
世貿組織部長級會議通過中國台北加入世貿組織決定
兩岸古跡觀摩文化學術座談會將在台北舉行
兩岸金融學術研討會在台北舉行
海峽兩岸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