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忠於誰  

    唐代名臣魏徵曾有忠臣良臣之説。忠臣,是對皇上俯首聽命,步步緊跟句句照辦的;良臣則有一點自己的頭腦,未必就一概視皇上的是非為是非,敢於犯顏直諫。在一定的範疇之內,魏徵的這種區分是有益的。在他心目中,或許他説的“良臣”才是忠臣,他説的“忠臣”只是庸臣。

    但我也只能説“在一定的範疇之內”,突破了這一范疇,對於“忠臣”的含義,恐怕還得做別樣的界定。換言之,忠臣,未必僅就忠實于某一皇上某一政權而言。

    鄭成功逝世之後,葬于台南州仔尾。1699年鄭成功孫子鄭克爽上奏康熙帝,乞請將祖父歸葬家鄉的祖塋。康熙準奏,派禦林軍護靈歸葬,並賜以輓聯:“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還褒封鄭成功為“忠臣”。

    問題就冒出來了:康熙大帝封鄭成功為“忠臣”,那麼,他認為鄭成功忠於誰?

    忠於清皇朝,忠於康熙麼?鄭成功是主張反清復明的,這一點,天下人皆知,被稱為一代明君的康熙大帝焉能不知?鄭成功故鄉南安市郊孔廟焚青衣處,即是鄭成功拒絕其父鄭芝龍的勸降信,立志反清復明的歷史見證。“昔為孺子,今為孤臣,向背去留,各行其是”,鄭成功從此開始十年武裝抗清的道路,給清王朝以沉重的打擊。

    忠於奄奄一息的南明政權,忠於那個被鄭成功父親鄭芝龍擁立為帝建元隆武的朱聿鍵麼?對此,雖有足夠的事實作為依據,但這個“忠臣”,應當由賜他為“國姓爺”的隆武皇帝朱聿鍵來封。表彰前朝忠臣而讓本朝的臣子效倣,這種事雖然也有先例,但康熙年間,反清復明方興未艾,清皇朝稱反清義士為亂黨,能讓本朝的人再去效倣麼?著眼于反清復明而封鄭成功為“忠臣”,除非是康熙皇帝吃錯了藥。

    只能作這樣的解釋,康熙“方知海外有孤忠”,乃是因鄭成功“敢向東南爭半壁”,他著眼于鄭成功從荷蘭殖民主義者手中奪回了台灣寶島,維護了祖國的統一。康熙的視野突破了“一定的範疇”,這是他的博大之處;但首先是鄭成功的“忠”突破了“一定的範疇”,他的忠不僅是某一個皇朝,某一個政權,更不是某一個皇帝,他忠的是他的祖國。要不,即使怎樣為南明皇朝盡忠盡力,這個歷史人物也不可能有現在這樣的歷史價值。

    祖國是不可更改的,這是每一個人祖祖輩輩藉以生息繁衍的地域。就像一個人的父母不可更改一樣。即使你加入了別的國籍,也只是認了一個乾爹乾媽。毛澤東認為“沒有共産黨就沒有中國”這句歌詞不確,而要在“中國”二字上加上一個“新”字,他懂得國家政權與祖國的區別。

    鄭成功最值得後人紀念的,就是他忠實于自己的祖國。

    由於歷史的原因,當年被鄭成功收復的台灣,如今尚未與祖國大陸統一。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被海峽兩岸有識之士認為是解決台灣問題的唯一齣路,其實也是因為它突破了“一定的範疇”。只要是中國人,都不該在這個問題上再有任何的猶豫徬徨。為一己或一小集團之私利而置祖國二字于不顧,是要被世世代代的中國人唾罵的。鄭成功被後人懷唸有多久遠,他們被後人唾罵也會有多久遠。(宋志堅)

    (今年是鄭成功收復台灣340週年,謹作此文以示紀念)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2年03月22日


千年香樟雕出《鄭成功收復台灣》
鄭成功史跡有重大發現
紀念鄭成功收復台灣340週年 古戰沉船將重見天日
台南民眾緬懷鄭成功
《鄭成功收復台灣340週年》紀念郵票今廈門首發
鄭成功玉像在台灣舉行繞境
河南舉行鄭成功收復台灣340週年紀念活動
台灣舉辦鄭成功特展
電影《英雄鄭成功》在英雄故里福建泉州首映
鄭成功故里隆重紀念民族英雄收復台灣340週年
鄭成功收復台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