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體首次剖析美社會對華裔不西曆史

    美國《洛杉磯時報》最近刊登《暴力與偏見》一文,全面回顧華裔在美150年的漫長歷史,首次對美國社會在華裔一個半世紀的移民史上留下的不公平進行剖析,引人注目。

    據《國際日報》引述該報道説,專欄作家拉斯馬森在她的文章中指出,在1850年的全美人口普查中,只有兩名華裔載入紀錄,但直到1859年10月22日第一名華裔婦女到達美國,洛杉磯才真正意識到華裔的存在。

    兩年後,當商人張奇克在洛杉磯市中心的春街(Spring)開辦第一家華裔商店,華裔的人口已經增加到29名,其中包括8名婦女,主要以幫傭和洗衣為生。此後數年,更多的華裔來到美國,很多人稱為鐵路勞工、商店看管和農民,華人在洛市中心一帶建立華埠,200多華裔與白人賭徒、墨西哥流浪漢混雜而居,當時的華埠是一個“貧窮”、“骯髒”和“破敗”的地方。

    1871年發生的華埠大屠殺,因一名白人青年在勸架時不幸遭到流彈射殺而引起白人對華埠的暴力圍攻。10月24日,500名白人對華埠進行了一天一夜的燒殺擄掠,結果造成19名華裔喪生,其中包括數名兒童,震驚全美。

    10年之後,美國于1882年通過了排華法案,嚴禁華人移民來美,禁止在美華人申請成為公民,也不準擁有土地和房産。這一法案,將華裔整整禁錮了30年。

    19世紀九十年代,洛杉磯的華裔人口已經增加到2000,但仍然只能生活在方圓48英畝的狹小空間,只有200棟房子,包括一家戲院、一間學校、三座寺廟和一家報紙《華美申報》。之後50年,華裔民眾得以擴展到Alameda街,建起了磚房,張貼社區廣告,開餐館,部分人也開始抽起了鴉片。當時抽鴉片每天的開銷據説要1.5美元,因此即便是殷實人家,不久也會變得窮困潦倒。

    拉斯馬森寫道,20世紀初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曾經觸動洛杉磯華埠,但很快,這裡又恢復了往日的生活。華埠的商家當時主要由一名義大利地産商祖安阿帕布拉薩出租,阿帕布拉薩家族每月從華裔佃戶那裏獲得4000元的租金。

    1915年,洛杉磯市徵用華埠建設聯合車站。經過長達20年的抗爭,華裔終於在供水供電遇到人為破壞的情況下被迫搬遷,其中28名華裔將自己的畢生積蓄傾囊而出,就近擇地謀生。

    1938年6月25日,位於Alameda和Aliso之間的新華埠開市,共有18家商店和一家豆腐加工廠,白人只佔有一家青銅板材廠。但是,洛杉磯市政府有它自己的發展規劃,同年,一個名為“中國城”的旅遊景點在Ord和Spring街交界處開張,華埠成為市政府掙錢的地方,如四十年代的老電影,就是以華埠作為背景道具。

    好景不長。僅僅11年之後,一場大火將華埠燒燬。到1949年101好萊塢高速公路修建,舊華埠最後一片半毀建築也被徹底摧毀了。

    直到1965年亞利恩法案上訴成功,美國移民法才對華裔重新開放。大批華裔得以從香港和台灣進入美國。越戰之後,東南亞的大批難民也涌進華埠,華埠再度成為新移民多元文化的象徵。

    《人民日報海外版》2002年01月10日


全美第一個華人歷史博物館落成
胡垣坤——會走動的華人歷史博物館
總結洛杉磯華裔歷史 《寂寞的辮子》獲獎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