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你在異國還好嗎?
——華僑華人的海外生活

侯瑞麗

    今年9月,世人矚目的第六界世界華商大會在中國南京召開,3000多名海外遊子聚首母親國,國人不禁會問“你們在異國還好嗎?”

    經過近一百多年來兩次移民大潮的衝擊和磨合,海外華人的群體演變形成了今天在世界各地全面分佈、相對集中的格局。第一次大移民潮發生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外移人口主要是勞工,他們多數是來自中國閩粵一帶的貧苦農民和小手工業者,文化程度很低,許多人目不識丁;而第二次規模相對較小的華人移民潮發生在最近30年內,由當代的中國海外新移民或海外移民的第二代和第三代組成,他們一般擁有很高的文化程度和現代科學知識。由於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第二次移民潮導致人才流向發達國家。

    海外華人究竟有多少?根據海外學者統計,不包括港澳臺人口在內,全球海外華裔人口已達3845.8萬,其中2787萬人在東南亞10個國家,540萬在美洲,另186萬人則居住在歐洲,澳洲也有大約50萬華人。

    投身住在國的發展

    東南亞十國是華人人口最多、最密集的地區,其中馬來西亞是世界華人人口比例相當高的國家之一,20世紀50年代華裔人口曾經一度高達40%以上。馬來西亞獨立後,由於華人新移民的流入受到限制,加上本身生育率下降,華裔人口比例逐漸降低,目前華人人口占馬來西亞總人口的25%左右。

    據史書記載,華人較大規模地移民到馬來西亞是從19世紀開始的。當時英國人在馬來半島開採錫礦和開發種植業,需要大量勞動力,故而從印度和中國引進勞工。那個年代,中華大地戰亂連年,民不聊生,於是大批華人紛紛遠赴南洋謀生。

    當時的馬來西亞,大片土地還是莽莽叢林和人煙罕見的處女地。華人先輩到來之後,不畏艱難,披荊斬棘,胼手胝足地參與當地的開發與建設,推動了馬來西亞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可以説從19世紀初到現在的200年漫漫歲月中,華人為馬來西亞的開發和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今天馬來西亞的許多城鎮,就是由華人建造和開發起來的。

    馬來西亞中國經濟貿易總商會會長丹斯裏顏清文解釋説:“海外還有一個現象:幾乎所有國家的政府對華人社會各種各樣形式的組織,只要不搞黑社會、販毒、聚賭,一般不干涉。但重要的是,在參與世界性組織的活動時,我們海外華人必須考慮和認真看待自己住在國的國情,要明確作為一國公民的效忠對象,避免團體利益與國家利益産生矛盾。” 雖然東南亞地區聚居的華人實際上只佔當地5.1億總人口的6%,他們所展現的經濟活力卻是顯著的。美國未來學學者約翰?奈斯比(John Naisbitt)曾説,印尼華人人口比率不及10%,經濟佔有率卻高達60%至70%。奈斯比還指出,亞洲國家10個主要股市的市場資金和資産大部分皆由華裔擁有,在東南亞國家協會的五個國家中,華資也控制著近半數的掛牌公司。

    不僅在東南亞,遍佈世界各地的海外華人都是在踏上住在國領土的第一天,就投身於當地的經濟生活,為當地社會的發展貢獻著綿薄之力。加拿大全加華人聯會主席章國華介紹説:“在加拿大的100多萬華人是少數民族之一,他們來自世界各地,多數定居在幾個大城市,如溫哥華、卡爾加裏、多倫多、蒙特利爾等。他們完全融入了當地社會,對當地的經濟資訊、商業機會以及政治內幕十分了解,積極參與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並逐漸被當地社會所接納。”

    知識型華人社會地位越來越高

    中國改革開放以前,能夠進入國際高科技領域的華人屈指可數。世界各國的華人主要以小規模的商販活動為生。改革開放以後,大量的留學人員奔赴海外,特別是發達國家,從而使海外華人的結構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知識型海外華人的比例迅速攀升。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開發研究所估計,目前在海外的中國大陸專業人才超過了30萬人。他們的知識水準、專業能力、品質修養都大大提高。與此同時,早期到國外的海外華人,其後代也已在當地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正在偏離父輩從事的傳統服務性行業,與新移民一起開始逐步進入住在國的白領階層和主流社會。

    行業專才已經躋身海外主流社會

    雖然世界各地的中餐館在今天仍然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但華人涉足與高科技接軌的行業卻猶如一枝枝出墻的紅杏,顯得更加璀璨奪目。

    全法中國科技工作者和工程師協會副理事長范波濤先生這樣介紹自己在法國曾經有過的經歷:十年前,當我遇到初次相識的法國朋友,他們往往先入為主地以為我在法國從事與中國商品有關的職業。當聽説我在大學教書,則馬上問是不是教中文。後來得知我是教電腦科學的,他們都瞪大眼睛顯出不可思議的樣子。兩個月前在北京,范先生終於自豪地説:“現在,法國人對中國學者在大學和科研機構工作已經習以為常了。不僅在法國,如今世界各地的海外華人都已經大規模進入科教、工程技術、企業管理、文化藝術等領域展現自己的才華。”

    如今華裔在世界科學領域取得的成就已經得到公認,他們在各個領域挑戰科學的極限,顯現出耀眼的光芒。 胡玲(Evelyn Hu)是加州大學聖巴巴那分校電子和電腦工程系華裔女教授,著名物理學家吳健雄的學生,可稱得上是屈指可數的華裔女性科學家之一。她與該校的另外兩個教授及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合作,在研究與開發量子電腦方面做出了傑出成就。

    胡玲的父母40年代中期從上海移民到美國,她本人出生於美國。她的父親是一位電子工程師,從小的耳濡目染,使得她很早就開始對電子科技感興趣。在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之後,胡玲在貝爾實驗室新澤西總部工作,1984年到加州大學聖巴巴那分校擔任教授,參與量子電腦等最新電子科技研究,由於其聰明才智和不懈地努力,現已躋身於美國最傑出的電子科學家之一。

    日前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以封面論文的形式發表旅英中國著名學者高福博士等人在免疫研究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認為這一成果對人類戰勝愛滋病、癌症和糖尿病等具有重要意義。

    高福博士現年35歲,1991年從中國農業大學到英國牛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自1994年起在牛津大學分子免疫實驗室從事研究工作。

    今年7月4日(美國時間),全球矚目的火星探測太空船“拓荒者”號登降成功,這項行動中有3項重要的控制系統是由華裔科學家負責的。 劉登凱在這項計劃中的角色舉足輕重。他負責“拓荒者”號的定位、轉向、下降、通訊等自動控制系統。

    從1970年就在美國太空船噴射推進實驗室服務至今已近30年的吳貽廉博士,是美國研究負責火星太空實驗最資深的科學家之一。他負責這艘太空船的溫度控制系統。

    在中國台灣林縣出生的李煒釣今年只有28歲,他負責操控電腦及接受信號。李煒釣4歲到美國,是噴射推進實驗室大力栽培的後起之秀。

    統計表明,現有300多華裔科學家在美國太空總署工作,他們與各國優秀科學家相處融洽,成就顯赫。

    在海外的中國留學生更是全球人才爭奪戰中被獵取的對象。目前,在海外的中國留學生約有40多萬人,除去在校生10萬人之外,約有70%留在海外成了新移民。他們大多在發達國家立足,主要靠智力生存和發展,多數是適應知識經濟發展需要的緊缺人才。他們中間有一部分在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工作,其中多數人已經在學術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在世界各大頂級實驗室中幾乎都有中國人的身影;還有一部分在高新技術企業、金融業、諮詢業工作,並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在美國矽谷20萬名工程技術人員中,約有6萬名是中國人。在法國的阿爾卡特、法國電信等大公司,以及眾多的法國中小公司中,華人工程師、技術人員的雇用率也比以往大為增加,其中不乏技術骨幹,有的華人還成為關鍵部門的首席科學家,也有的甚至進入了領導層;第三類人則在發達國家創業,開辦了自己的高科技企業,比如華人開辦的電腦商店、電腦軟體公司、網路通信公司都已經非常普遍。

    政治上開始被主流社會接納

    在參政方面,華人的地位也在提高。美國華盛頓州的州長駱家輝,進入美國政府的趙小蘭都是典型人物。

    兩位華人婦女在法國市政選舉中雙雙入圍,分別擔任了兩個市的副市長,其中何英女士曾是改革開放後來法留學的留學生。華人從政在法國媒體及華人界引起一時轟動。

    全美華人協會主席李秀蘭是美國佐治亞州人權關係委員會專員,她在亞裔美國人社會廣泛工作並獲得有影響力的地位,成為共和黨亞裔美國人領袖,1987年曾應邀到白宮向當時的副總統布希先生做了彙報。佐治亞州州長政府兩次委任她到不同的委員會。她認為,美籍華人所肩負的責任,就是讓美國的公眾更好地了解中國,通過我們共同的努力,改變美國公眾對美籍華人以及中國的負面理解。美籍華人和美國華人社團的將來就在於融入主流社會,利用我們所擁有的工作努力,誠實和強烈的家庭觀念等優秀品質,來改變那些成見。

    李秀蘭説,目前美國華人開始和正在融入美國的主流社會,向主流社會展示他們的重要性,比如促進美國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和中國人民,促進中美兩國人民在教育、科學、醫藥、管理、商業等方面進行對各方均有利的交流。為更好地理解中美之間相互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理念,希望中美之間建立穩固的長期的友好關係。

    美中友好促進會執行主席劉平中已經在美國政府的環境保護署工作20多年了,由8000多人組成的美國環保署中有200多名華人,在為人處世與具體工作中,華人顯得似乎與美國人有所不同,比如美國人的上下級觀念淡薄,如果下屬外出時誤坐了上司的頭等艙,上司就會在經濟艙中度過旅途,彼此也不會因此做任何解釋,而華人的等級觀念較強,不會發生這類事情。但是華人工作的努力程度普遍為美國人所稱道。 美國的中國人活動中心董事李允晨説:“美國人對華人的勤奮好學、教育程度、勤儉和家庭觀念很佩服,但也覺得華人有些封閉,許多華人只呆在本國人為主的社區裏。”這位1986年從上海中國福利會去美國學習社會學的李女士卻絲毫不封閉,她在美國參加了多個社團,並擔任要職,她的臉上永遠充滿自信。

    更為自信的陳文英女士是美中關係研究會委員,自稱是美國洛杉磯市長的好朋友,喜歡艷麗服裝,看著講稿説不出話的陳女士滔滔不絕地説:海外華人必須衝出華人圈子,融入廣闊的當地社會中去。美國人對中國很不了解,因此要主動地向他們介紹中國的情況,尤其在“大事”來臨的時候,要改變美國人的成見,説服媒體進行合作。美國媒體的反映能改變總統的某個決定。

    華商生意紅紅火火

    人們通常把早期海外華人的經濟活動稱為依靠“三把刀”,即理髮刀、裁剪刀和菜刀。即使是近一二十年到歐美的非投資性或非高知識背景型的華人,大部分賴以謀生的經濟活動也仍是小型商販。在東南亞國家,以經營雜貨店為主;在歐、美、日等國家,則是以餐飲業為主。但是,從整體來看,今天海外華商的經營情況已大大超過了上一代華商。 上海社科院歐亞研究所的沈立新教授等兩位學者,走訪了西班牙、義大利、奧地利、德國、荷蘭、比利時、法國、葡萄牙等歐洲8國的45座大中型城市,採訪了240多位僑胞。調查發現,隨著中國實行改革開放,赴歐洲的華人人數不斷增加,華人經濟早已超越了單一餐館業和小本生意的水準,他們經營的行業門類分佈在皮革、服裝、食品加工與批發、進出口貿易、超級市場、百貨商店等等,有的已具有相當規模,在一些城市中已形成華人某一行業集中的專業街巷,如巴黎十一區的四條服裝街、廟街的皮革製品店、馬德里拉瓦公司的服裝、皮革批發公司、羅馬的華人服裝批發街等,在當地聞名遐邇,頗有影響。巴黎的陳克光、陳克威兄弟開辦的公司已進入法國公司排行榜的前百名之列。 在羅馬尼亞著名的尤羅巴批發市場,近4500個店舖有七成以上是由中國人經營的,在羅各主要城市都能見到活躍的中國商人,其中一部分經營有方的中國商人已開始走上集團化規模經營的路子。來自福建的鄭氏集團近期將投資興建布加勒斯特大型超市。

    除了範圍深廣的商品貿易,歐洲華人開始以新的經營理念從事諸如保險、金融、房地産、電腦、旅行社、金銀首飾、會計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朝陽産業,以更快地提升其經濟水準。在英國利物浦創辦投資公司的黃榮富先生具有碩士學位,他經營過餐飲業和超市,後來成立了投資公司。 從世界範圍來看,新興的高科技華商企業逐漸形成規模。其實早在50年代華商就開始在國外開辦高技術公司,比如曾風光一時的王安電腦公司資産高過50億美元。80年代以後,一些具有高知背景的華人或實力雄厚的東南亞國家或地區華商的第二代,開始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新加坡、泰國等地開辦高科技産業。

    美國華人的高科技産業主要遍及電子及電器製造業、生物科技及制藥工業、稀有金屬冶煉及製造工業、石油化工等領域。在美國矽谷的約7000家公司中,華人和印度工程師組成的公司有2755家。楊致遠創立的雅虎公司在創立之初每股只有13美元,營業額只有100萬美元;可是如今其股價已飆升到400美元上下,公司總值高達上千億美元。

    國際貿易的橋梁

    伴隨中國的開放政策,外資大量進入中國市場。許多外國公司到中國投資設廠都是依賴於海外的知識型華人,在歐美國家,由華人主導的代理、諮詢機構也紛紛成立,成為發展中國與所在國經濟交往的重要橋梁。海外華人常常專門代表住在國的有關公司管理中國業務,有的被派往中國,負責公司在中國的發展。法國阿爾卡特公司、阿爾斯通公司、羅地亞公司、家樂福超市等大型企業在中國都有重要投資和建廠,而它們無一例外地都雇用了華人作為中國業務的負責人或協調人,而且基本上都是改革開放後留學法國並取得了博士學位的知識型華人。 在加拿大,由於旅加華人熟悉中加兩國的文化和商業環境,因而在中加經貿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可以説是得天獨厚。許多華人因此而回國創業,一方面他們將先進技術帶回國內,再為國家高新技術發展、中國企業海外上市或開拓市場、中國企業和海外企業合作等方面作出了貢獻;另一方面,許多華人受聘于摩托羅拉等跨國公司,為外資切實登陸中國鋪路。 與此同時,華人和僑胞也把中國的産品源源不斷地引入國際市場。

    羅馬尼亞的旅羅華商聯合總會會長張志礎介紹説:“旅羅華僑、華人在羅馬尼亞經貿領域所發揮的作用更是顯而易見的,如今,在羅馬尼亞各大商店各主要城市,到處都能看到中國製造的衣服鞋帽、百貨、五金、工藝美術品、健身器材、家電産品等等,可謂門類繁多,品種齊全,對羅馬尼亞人民的衣食住行影響甚大。”

    尹氏集團與羅方合作興建了頗具規模的“中國商城”,今年6月份承辦了首屆“中國名優産品博覽會”。

    華人獨立興建的唐人城貿易集團蘇恰瓦商業貿易中心,位於羅馬尼亞東北部貿易重鎮蘇恰瓦市,該地區是通往烏克蘭共和國和摩爾多瓦共和國的交通要塞,有“貨物集散地”之稱。唐人城貿易集團蘇恰瓦商業貿易中心按照現代化的超市標準管理操作,為中國的外貿公司及廣大民營企業創建了良好的貿易環境。

    此外還有許多華人開辦的商貿機構,如:環球國際集團總公司在布加勒斯特市批發中心地帶興建的首家完全由華人投資華人獨立經營管理的唐城商貿中心;由近20家華資公司合資的“東方集團”投資興建的“中羅商貿中心”。

    中文日益成為一种經濟語言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在政治、經濟、高科技等領域取得的飛躍發展,綜合國力迅速增強。中國在國際上各種領域裏都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順應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中國即將加入WTO,全面融入世界經濟。中國龐大的市場正成為世界各國商人競相爭奪的對象,與佔世界人口1/5多的中國人做生意,已成為當前歐美日和東南亞各國商人的當務之急。與此同時,隨著中國人生活水準的提高,大批中國人開始到國外旅遊。因此華語正在成為世界各國,尤其是亞太地區除英語外重要的國際通用語言。華語的經濟價值和使用價值將不斷提高,世界上已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和感覺到華語的重要性。比如美國加州各大學幾乎都設立了中文部,中小學也起而效之,學習者遠遠突破了華裔社區,遍及各個種族。中文作為美國的外語,正在打破西班牙和法語一統天下的局面,大有後來居上之勢。 目前,學習漢語變成了印尼經濟商貿和發展旅遊業的客觀需要。據統計,1997年來印尼的外國遊客達439萬人,為印尼創匯52億美元,而半數以上是來自亞太地區國家操用華語的人士。印尼一些企業公司聘用人才的條件之一就是要“懂漢語”。“懂漢語”的高級職員的工資比“不懂漢語”者要高出許多。

    加拿大的“中文熱”表現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中文學校和與日俱增的中文學習者方面。加拿大的官方語言是英語和法語,今天,隨著中文教育在加拿大如火如荼地開展,除了魁北克省(以法語為主),中文已經成為除英語外使用最多的語言。

    在阿根廷,隨著中國對外開放和貿易的擴大,已有越來越多的阿根廷人希望能和中國建立貿易關係。特別是阿根廷總統率團訪問中國後,在當地的企業界和經貿界掀起了一股“中國熱”。越來越多的經貿界人士要求學習漢語,目的是便於與中國的同行們溝通。

    蘇利南現任工貿部長張振猷先生是土生華裔,20年前曾任衛生部長,張先生年過半百還到中文學校的夜校成人班和日校兒童班學習中國語言和中國文化,以便更好地和中國新移民溝通。

    正是因為中文有著如此廣闊的前景,對中文教學方法的研究也日益為海外人士所關注。眾所週知,中文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之一,如何激發人們把中文作為外語學習的興趣,成了海外中文學校教學的難題。全美中文學校名譽會長王建軍博士將商業運作方式引入中文教學,將中文這一古老文化品牌,在海外的中文學校中進行商業包裝,配合各種有效的開拓機制,包括舉辦多種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動,讓對文化的了解帶動語言的學習等,全美中文學校的學員如雪球般越滾越多,使中文教學進入良性互動的迴圈之中。

    華僑華人久居異國他鄉,在衣食住行、教育、工作、社交,以至習俗、語言和娛樂活動等方面都已融入住在國的社會,必然受到貫穿其中的外族文化的影響,因此他們是多元文化的載體。而多元文化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這一點正在被世界各國所認識和利用。可以説,海外華人多元文化的特質,是其在世界各地易獲成功的重要條件,多元文化還使他們成為聯繫中外、促進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發展的一支獨特的重要力量。

    《今日中國》雜誌2001年第9期

相關新聞

留美華人王菲“北美琴社網站”獲國際金獎

中國駐美使館設立求助電話為華人華僑服務

紐約市議員華裔候選人呼籲華人獻血

錢其琛會見美國華人知名人士訪問團

朱邦造:中國政府譴責恐怖主義 江澤民關注在美華人安全

加華僑華人歡送中國人大訪加團

義大利 華人企業“遍地開花”

知識型海外華人:耀眼的群體

華人當上澳大利亞富翁

萬國權會見美國華人知名人士訪問團

華僑華人在海外創業

旅法華僑華人將隆重歡迎中國海軍艦隊訪法

美國傑出華人訪華團啟程飛赴北京

美籍華人關穎珊:努力、自信、開心

全球華人反對台灣加入聯合國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